"山中多晚凉":山中有很多傍晚的凉意,
"清风厉秋节":清冷的秋风使秋天的氛围更加浓烈。
# 秋节:秋季,秋天季节。,厉:振奋,飞扬之意。
"遥瞻四五峰":远远地望去,有四五座山峰,
"壁立皆奇绝":它们像墙壁一样直立着,每一座都显得非常奇特和绝妙。
# 壁立:像墙壁一般地垂直地矗立着,形容山势陡峭。
"修竹傍林开":修长的竹子在树林旁边生长,
# 修:长,高。
"乔松倚岩列":高大的松树靠着岩石排列着。
# 岩列:成排成列的山岩。,乔:高。
"黄菊散芳丛":黄色的菊花在花丛中散发出芬芳,
# 芳丛:犹言花丛。
"清泉凝白雪":清澈的泉水像凝结的白雪一样。
# 清泉凝白雪:谓清澈的泉水如晶莹的白雪。水花飞溅,白色水花如空中飞扬的白色雪花。
"对此怀素心":面对这些景色,我怀着纯洁的心,
# 素心:本心,素愿。亦可指纯洁之心。皆通。
"千里共明月":和千里之外的明月共同感受着这份美好。
# 千里共明月:此处有请明月作证之意。另同“千里共婵娟”,谓大家共此明月,各自保重。于义亦通。
"愿保幽贞姿":希望保持这种清幽高洁的姿态,
# 幽贞:幽为静,贞为正。幽贞姿意为娴静端正的姿态。
"岁寒双皎洁":在寒冷的岁末也能像松竹一样纯洁而明亮。
# 双:指月。,岁寒:一年的寒冬,喻困境、暮境。
德隐,苏州人,赵氏女,原名昭,字子惠。有《侣云居稿》。
1. 分段赏析
“山中多晚凉,清风厉秋节”诗的开篇便点明了时间和地点,描绘出山中秋日傍晚的凉爽氛围。一个“多”字,不仅写出了晚凉的浓重,也暗示了山中环境的清幽与静谧。而“清风厉秋节”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氛围,清风凛冽,秋意正浓,为全诗奠定了清新、高远的基调。“遥瞻四五峰,壁立皆奇绝”诗人将目光投向远方,遥望山中的四五座山峰。这些山峰壁立千仞,高耸入云,形态各异,给人以雄奇险峻之感。“皆奇绝”三字,更是将山峰的壮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为下文的景物描写做了铺垫。“修竹傍林开,乔松倚岩列”诗人将视角转向近处,描绘了山中的树木。修竹依傍着树林生长,生机勃勃;乔松则倚靠在岩石旁,挺拔苍劲。这两句通过对修竹和乔松的描写,展现了山中植被的繁茂与生机,同时也赋予了自然景物一种坚韧、挺拔的品格,与前文的山峰相呼应,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的层次感。“黄菊散芳丛,清泉凝白雪”诗人继续描写山中的细节景致,黄菊盛开,散发着阵阵芬芳,形成了一片片美丽的花丛;清泉从山间流淌而下,清澈见底,宛如凝结的白雪。这两句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山中花草树木与流水的和谐画面,色彩鲜明,动静结合,给人以清新、雅致之感,进一步渲染了山中秋日的绮丽景色。“对此怀素心,千里共明月”面对眼前这如诗如画的美景,诗人不禁心怀素心,内心纯净而宁静。诗人将自己与明月联系在一起,表达了与明月共存的高远志向。“千里共明月”不仅体现了诗人内心的豁达与开阔,也暗示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使全诗的意境更加深远。“愿保幽贞姿,岁寒双皎洁”最后,诗人以“愿保幽贞姿,岁寒双皎洁”收束全诗,表达了自己坚守高洁品质的决心。诗人希望像松竹一样,在岁寒中保持高洁的品格,永葆内心的纯净与坚贞。这两句不仅升华了主题,也体现了诗人对人生境界的追求,使全诗充满了积极向上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