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ǎn
ér
mèi
·
·
cùn
héng
chūn
liú

朝代:清作者:厉鹗浏览量:3
cùn
héng
chūn
liú
zhǐ
zuì
qiū
zhuāng
cán
fěn
jīn
yán
xiāo
jìn
zhǐ
yǒu
wēn
róu
dāng
shí
shì
cōng
cōng
huǐ
zài
piān
zhōu
fēn
míng
chuī
huā
xiǎo
jìng
tīng
gāo
lóu

译文

一双美目,惹得春天都留住了脚步,何止是用“秋波”来形容它最相宜。她淡妆薄粉,抛弃了所有矜持与严肃,只留下一片动人的温柔。当时究竟为什么匆匆离去,后悔没有和你一起泛舟五湖。永远都清楚地记得,那条曾经吹箫的小径,还有那座共同听雨的高楼。

逐句剖析

"一寸横波惹春留":一双美目,惹得春天都留住了脚步,

# 横波:喻目光。

"何止最宜秋":何止是用“秋波”来形容它最相宜。

# 最宜秋:喻美人眼神,清如秋水。

"妆残粉薄":她淡妆薄粉,

"矜严消尽":抛弃了所有矜持与严肃,

# 矜严:矜持与严肃。

"只有温柔":只留下一片动人的温柔。

"当时底事匆匆去":当时究竟为什么匆匆离去,

# 底事:何故。

"悔不载扁舟":后悔没有和你一起泛舟五湖。

# 载扁舟:犹言同行。

"分明记得":永远都清楚地记得,

"吹花小径":那条曾经吹箫的小径,

# 吹花:犹言迎风,语出《诗·郑风·箨兮》,“风其吹女。”与下句“听雨”对仗。

"听雨高楼":还有那座共同听雨的高楼。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眼儿媚·一寸横波惹春留》是清代厉鹗所作的一首词。此词主题为怀人,通过对美人的刻画及往昔情事的追忆,抒发了词人的悔恨与眷恋之情。上片以局部显全体手法,借描绘美人双目“一寸横波惹春留”,尽显其秀媚含情,又通过“妆残粉薄,矜严消尽,只有温柔”展现其容态与温柔性格。下片用“载扁舟”典故,“当时底事匆匆去,悔不载扁舟”表达自责自悔,“分明记得,吹花小径,听雨高楼”以回忆往昔温馨场景,传递刻骨铭心的悔恨。整首词风格婉约,上片刻画美人细腻入微,下片抒情真挚深沉,将词人对过往感情的追悔与眷恋展现得淋漓尽致,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代文学家,“浙西六家”之一

厉鹗(1692~1752),清代文学家。字太鸿,一字雄飞,号樊榭、南湖花隐、西溪渔者,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康熙举人,屡试进士不第,终生未仕。厉鹗博通经史,兼擅诗词,为朱彝尊之后浙西诗派和浙西词派的代表作家。他诗学宋人,主新奇,喜用替代字,多写闲情逸致;词学姜夔,清空绝俗。他与钱载、王又曾、袁枚、吴锡麒、严遂成并称为“浙西六家”。代表作品有《灵隐寺月夜》《齐天乐·秋声馆赋秋声》。著有《樊榭山房集》《绝妙好词笺》《南宋杂事诗》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厉鹗在弱冠之年(22-26岁),于杭州汪氏听雨楼开馆授课。那段时光里,他邂逅了一段刻骨铭心的恋情。岁月流转,当往昔的甜蜜成为回忆,他沉浸在对旧日恩爱的深深怀念之中,于是挥笔写下这首词,以词寄情,倾诉内心的眷恋与追思。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怀人题材的词。描绘了一位女子秋波横转、温柔动人的形象,表达了词人对与她过往相处时光的深切怀念,以及对当初分离的追悔之情,营造出一种惆怅伤感的氛围。

2. 写作手法

用典:“悔不载扁舟”巧用范蠡载西施泛舟五湖的典故。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后,功成身退,携西施泛舟五湖,过上逍遥自在的生活。作者以典故中范蠡功成身退、携美人泛舟的行为自比(反用),借此表达自己在与恋人相处时没有珍惜美好时光,如今错失诸多,只剩下无尽悔恨的具体情感。比喻:“一寸横波惹春留”采用新颖比喻咏美人双目,增强独特性与吸引力。

3. 分段赏析

上片,古典诗词描绘美女,常以局部展现整体之法,此词开篇“一寸横波惹春留,何止最宜秋”便是如此。词人聚焦美人双眸,其眼波流转间,尽显秀媚之态。那眸子宛如澄澈秋水,又满含妩媚深情,目光所至,仿佛能唤起盎然春情,有着令人沉醉的独特魔力。“妆残粉薄,矜严消尽”,这两句笔锋一转,刻画美人的容态。通常女子以修饰增添美感,然而对天生丽质者,过多脂粉反而可能遮蔽其本真之美。“矜严消尽”之时,恰是其本性之美全然展现之际,此刻的她更显可爱动人。紧接着的“只有温柔”,则深入描绘美人性格。当外在修饰褪去,在情侣相对的私密空间里,她的温柔性情得以尽情流露,让人如沐春风。下片,“当时底事匆匆去,悔不载扁舟”,这两句饱含自责与悔恨,既是词人对过往的自问,也是对自己当初未能珍惜的痛悔。“载扁舟”用的是范蠡载西施泛舟五湖的典故,寓意着未能与爱人共赴归隐之约。情侣共处时,常常难以察觉那份感情的珍贵,未能留住转瞬即逝的美好时光。一旦分离,饱尝相思之苦后,才惊觉时光已逝,幸福不再。“分明记得,吹花小径,听雨高楼”,这三句是在悔恨情绪中对往昔的追忆。特意强调“分明”记得,足见花径漫步、高楼听雨的场景,在词人心中烙印之深,每一次回想都如在眼前。就像《诗经・小雅・隰桑》所写“中心藏之,何日忘之”,这些回忆既充满温馨,又因已无法重现而令人痛苦,将如影随形,伴随词人一生,成为他心中无法释怀的羁绊。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围绕对往日恋情的追忆展开,题材虽不新颖,却以独特笔调脱颖而出。其笔触清新疏朗,风格工巧秀丽又不失婉约,字里行间尽显优雅韵味,别具一番情致。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曹雪芹《咏白海棠》

下一篇:清·纳兰性德《采桑子·海天谁放冰轮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