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īng
píng
yuè
·
·
chí
shàng
liáng

朝代:清作者:项鸿祚浏览量:3
shuǐ
tiān
qīng
huà
yuàn
jìng
rén
xiāo
xià
fēng
yáo
lián
xià
zhú
yǐng
bàn
qiáng
huà
zuì
lái
shàng
táo
shēng
shú
luó
shàn
liáng
qīng
shà
táng
guò
míng
zhāo
biàn
便
shì
qiū
shēng

译文

水天一色一片清静凉爽气息,庭院中静悄悄的人们都在纳凉消夏。门帘高卷清风摇动着室内的蜡烛,竹影婆娑映照墙上就像一幅美丽的写竹图画。醉后躺卧桃笙竹制成的竹簟上,轻罗纨扇微微煽动凉气徐发。荷塘里骤雨一下子就过去了,明天一定会是秋风萧杀。

逐句剖析

"水天清话":水天一色一片清静凉爽气息,

# 清话:清新美好的意思。

"院静人销夏":庭院中静悄悄的人们都在纳凉消夏。

# 销夏:消除暑气,即纳凉。销一作“消”。

"蜡炬风摇帘不下":门帘高卷清风摇动着室内的蜡烛,

# 蜡炬:蜡烛。

"竹影半墙如画":竹影婆娑映照墙上就像一幅美丽的写竹图画。

"醉来扶上桃笙":醉后躺卧桃笙竹制成的竹簟上,

# 桃笙:竹簟。据陈鼎《竹谱》载,四川阆中产桃笙竹,节高皮软,制成竹席,暑月寝之无汗,故人呼竹簟为桃笙。

"熟罗扇子凉轻":轻罗纨扇微微煽动凉气徐发。

# 熟罗:丝织物轻软而有疏孔的叫罗。织罗的丝或练或不练,故有熟罗、生罗之别。

"一霎荷塘过雨":荷塘里骤雨一下子就过去了,

# 一霎:一会儿。

"明朝便是秋声":明天一定会是秋风萧杀。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清平乐·池上纳凉》是清代词人项鸿祚创作的词作。上片​​以“水天清话,院静人销夏”开篇,勾勒出夏夜水天澄澈、庭院静谧的清凉图景,辅以“蜡炬风摇帘不下,竹影半墙如画”的动态细节,以风摇烛影、竹影婆娑的笔法,以动衬静,烘托出夏夜的幽深宁谧。​​下片​​转入人物情态,通过“醉来扶上桃笙,熟罗扇子凉轻”两句,刻画词人醉卧竹席、轻摇纨扇的慵懒之态,而“一霎荷塘过雨,明朝便是秋声”则陡转时空,借骤雨初歇、秋意将至的瞬间,将夏夜的闲适与对时光流转的敏感交织,暗含对人生易逝的怅惘。​​全词​​以清新婉约的笔触,融合视觉(水天、竹影)、听觉(风摇帘、雨声)与触觉(凉扇、骤雨)的多重感官体验,既营造出夏夜纳凉的悠然意境,又在结尾处以“秋声”为引,流露词人“幼有愁癖”的敏感心性,形成闲适与哀婉交织的独特韵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代词人

项鸿祚(1798~1835),清代词人。原名继章,又名廷纪,字子彦、莲生,号忆云,钱塘(今浙江杭州)人。道光举人,两次应试礼部试均未及第,家道中落,穷愁而卒。其词上承温庭筠、韦庄,下及周密、吴文英,多表现凄凉感伤,风格清真哀艳,婉转幽深。谭献《箧中词》评其词“荡气回肠,一波三折”,并将其与纳兰性德、蒋春霖并举。著有《忆云词》《小墨林诗钞》《忆云词甲乙丙丁稿》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该词创作于清代道光元年(1821年)。项鸿祚天赋异禀,早年即展现出卓越的文学才华,尤精于词章创作。其作品恪守音律规范,题材多围绕春逝秋悲,却以典雅凄婉的独特风格在词坛独树一帜,艺术手法颇具特色。此作系词人通过描绘夏夜庭院纳凉的闲适场景,寄寓了深沉的人生感怀,字里行间透露出对生命际遇的哲思与喟叹。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婉约词,也是一首抒怀词。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与情感抒发,展现闲适意境中暗含的淡淡愁绪。​​

2. 写作手法

以动衬静:词中通过细腻的动态描写反衬夏夜的静谧,形成以动衬静的独特意境。上片“蜡炬风摇帘不下,竹影半墙如画”一句,以风吹烛火摇曳、竹影婆娑的动态画面,暗示月夜的澄澈与庭院的幽深。烛光因风而动,门帘随风轻扬,竹影在墙面上摇曳生姿,这些看似细微的动感细节,反而强化了“院静人销夏”的整体氛围。夜风拂过荷塘的涟漪、竹簟上扇动的轻罗,亦以零星的声响打破沉寂,却更凸显夏夜的宁谧,正如评点所言:“虽不一字月,却使人感到明月朗照”。词人通过动态元素的穿插,将静态的夏夜之景转化为生动的艺术画面,使读者在感官体验中体悟到“静”的深远意蕴。对比:下片以醉意朦胧中的瞬间感知与时间流转的哲思形成对比,深化主题意蕴。“醉来扶上桃笙,熟罗扇子凉轻”捕捉了词人醉后慵懒的瞬间动作,桃笙竹簟的清凉与扇动的微风,营造出暂时的闲适;而“一霎荷塘过雨,明朝便是秋声”则陡然转向时空的骤变——骤雨初歇的荷塘与即将到来的秋声形成强烈反差。前者是当下醉意中的短暂欢愉,后者是未来萧瑟秋意的预兆,二者在时间维度上构成冷暖交织的对比。这种对比不仅暗示了季节更迭的无常,更暗含词人对人生盛衰的隐忧。醉眼朦胧中,荷塘的鲜活与秋声的肃杀形成生命阶段的隐喻,使全词在闲适表象下透出深沉的愁绪,呼应了项鸿祚“幼有愁癖”的创作底色。

3. 分段赏析

上阕以白描手法铺陈夏夜雅趣。“水天相映,庭院寂寥”八字勾勒出静谧时空。池中倒映星河,轩窗凝滞时光,词人身着素麻衣衫独倚曲栏。烛影摇曳处,湘帘半卷而不落,斑驳的光影在粉墙上流转,修竹投影随夜风婆娑起舞,恰似天然水墨。此处构思精妙:未着一月字,然烛火流辉与竹影婆娑皆借月华而生,愈显天地澄明。更以帘帷微动、竹叶簌簌之声反衬夜色之幽。词人通过“水天”“院静”的空间铺展,与“烛炬”“竹影”的意象叠加,构建出一幅夏夜图景,其中“半墙如画”的构图,暗合宋代山水画的留白意境。下阕转入醉眼观世之思。“醉意朦胧间,词人扶着竹榻缓步至床榻前”,熟罗团扇轻摇难消暑气,反衬出内心郁结。醉眼观荷塘骤雨,顿生“流光容易把人抛”之慨:方见接天莲叶凝翠欲滴,倏忽雨打残红,明朝庭院便要铺满梧桐落叶。此处“一霎荷塘过雨”的写法,与杨万里“小荷才露尖尖角”的瞬间捕捉异曲同工。结句尤见匠心,看似摹写醉中幻听秋声,实则暗含生命哲思——荷塘盛衰不过转瞬,正如人生荣枯皆在须臾。这种时空压缩的艺术手法,将自然物候变迁升华为对永恒与刹那的辩证思考。词人借“明朝秋声”的虚笔,既延续了李清照“绿肥红瘦”的物候感知,又暗合姜夔“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的时空追问。

4. 作品点评

《清平乐·池上纳凉》全篇呈现出一幅典型的池畔纳凉图景,流露出悠然、恬淡、平和的意境。明月映水,夜色渐深,构成了词作的抒情底色,然而时有风摇烛影、竹影婆娑、竹榻微颤、蒲扇轻摆、荷面泛漪等细节,打破这份宁谧。以动态细节反衬静谧氛围,形成鲜明对照。项鸿祚曾自述“少怀悒郁”,素有心怀敏感,寻常物象皆能触发其郁结愁思。此作正是词人运用凝练笔触,撷取转瞬即逝的惆怅情致,勾勒出的诗意画卷。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荡气回肠,一波三折,幽艳哀断。

近代词人谭献《箧中词》

# 上片写景,善于以动写静。竹是静境,而从烛光闪处出现在半墙的竹影摇动来显示自然的画面。下片写纳凉的生活。荷塘点明池上,雨是无情的,一番雨过,明朝便将出现花叶败落,一派秋声的萧条景象了。秋声是预拟的,这一结尾,是作者哀怨心态的表露。而作者此词,还是早期作品,写在道光初年。王朝走向下坡的脉搏,却已不难在此诊出。

不详苏州大学教授钱仲联《清词三百首》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纳兰性德《采桑子·那能寂寞芳菲节》

下一篇:清·曹雪芹《咏白海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