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能寂寞芳菲节":花草香美的美丽时节,
# 芳菲节:指春天。
"欲话生平":人怎能在寂寞中度过呢。
"夜已三更":因而与友人话起了生平夜至三更。
"一阕悲歌泪暗零":禁不住弹唱一曲,悲歌低吟浅唱,竟引得清泪暗流。
# 零:滴落。,一阕:一曲。
"须知秋叶春花促":要知道春花秋叶,季节更替地催促时光流转,
# 须知秋叶春花促:“须知”二句:谓春花秋叶,年复一年地催促着人由少到老,除了徒增白发之外,了无生趣。秋叶春花促:岁月催人老之意。秋叶春花:此处代指秋天、春天。促:短促,时间紧。
"点鬓星星":恍惚间鬓角已添了白发。
# 点鬓星星:鬓边白发杂生。语出左思《白发赋》“星星白发,生于鬓垂”。星星:形容白发星星点点地生出。
"遇酒须倾":索性今朝有酒今朝醉,
# 倾:这里是一饮而尽的意思。
"莫问千秋万岁名":不再去操心那深厚的虚名。
“清词三大家”之一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先祖原为蒙古土默特氏。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进士,官至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诸家经解文献,主持编纂《通志堂经解》。纳兰性德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风格近于李后主。其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擅悼亡词、边塞词和友情词。亦工诗,颇得盛唐风神。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采桑子·那能寂寞芳菲节》是一首描写人生感慨与抒情的词。整首词以春天为背景,却不仅仅描绘春日之景,更蕴含了对人生的深刻感慨与对岁月的轻轻叹息。其意境透露出一种苍凉之美,深刻表达了人生无常、转瞬即逝的哀愁,以及年华如流水般逝去,往昔不再的无奈与惋惜。
2. 写作手法
设问:开篇即以“那能寂寞芳菲节,欲话生平”设问,提出了一个看似矛盾却又引人深思的问题:在这芬芳绚烂、生机勃勃的时节,为何词人却感到寂寞,想要倾诉生平却难以启齿?这一问题立即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引人探究词人内心的情感世界。化用:结处“遇酒须倾,莫问千秋万岁名。”化李白诗作《行路难》中名句——“且乐生前一杯酒,何多项身后千载名”颇得太白逍遥超脱之风。对比:“秋叶春花促”与“点鬓星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者象征着时间的无情流逝,后者则象征着人生的衰老与变迁。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也深化了作品的主题。“遇酒须倾”与“莫问千秋万岁名”之间形成了对比。前者表达了一种及时行乐、享受当下的生活态度;后者则是对名利、地位的淡泊与超脱。这种对比体现了作者对于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
3. 分段赏析
上阕勾勒出一幅春日图景,本是万物复苏、生机勃发的季节,却触动了词人内心的寂寥与落寞,情感如潮水般涌来,令他不禁高歌一曲,却又暗自神伤,泪湿衣襟。词以疑问开篇:“那能寂寞芳菲节,欲话生平。”春光里,繁花似锦,满城春色,而词人的心境却与这美景格格不入,他感受到的是“寂寞芳菲节”的凄凉。一边是鸟语花香、春意盎然,另一边则是词人孤身一人,形影相吊,这种鲜明的对比,更加凸显了他内心的孤寂与惆怅。“夜已三更,一阕悲歌泪暗零。”自二十二岁起,容若便身负康熙侍卫的重任,随驾南北,尽管他性格坚韧,耐劳苦,但真正让他痛苦的并非身体的劳累,而是理想的束缚与本性的压抑。八年间,他精通的武艺只能用于警卫与狩猎,卓越的才华也只能埋没在应制之作中。在这春夜如水,他辗转难眠,深感人生乏味,唯有“泪暗零”。下阕转而描绘秋日落叶与春日繁花交替,年复一年地催促着人走向衰老,抒发词人对世俗的感慨。“须知秋叶春华促,点鬓星星。”词人正值青春年华,却在鞍马劳顿中虚度,时光如梭,秋叶飘零,春花绽放,岁月无情地催促着人从少年步入老年,除了白发渐增,生活似乎再无其他乐趣。“遇酒须倾,莫问千秋万岁名。”词人在结尾处笔锋一转,提出面对美酒应尽情享用,不必执着于追求那虚无缥缈的千秋功名。既然理想遥不可及,人生如梦,何不趁有生之年,及时行乐,何必等到“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那一刻?于是,他主张有酒就喝,放浪形骸,生前一杯酒,胜过身后千载名。结尾处化用李白《行路难》中的名句:“且乐生前酒一杯,何须身后干载名。”尽显太白那份逍遥超脱、不拘一格的风范。
# 词意伤感,有春光易老,年华易逝之叹,又有及时行乐之劝慰。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自我慰藉,颇有消极之意。
现代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徐燕婷、朱惠国《纳兰词评注》
上一篇:清·纳兰性德《红窗月·燕归花谢》
下一篇:清·项鸿祚《清平乐·池上纳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