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归花谢":燕子归来,花儿凋谢,
# 燕:请复审老师打回下面的句子
"又过清明":又过了清明。
"是一般风景":风景是一样的,
"两样心情":但心里却是两样的愁情,都在思念着对方。
"犹记碧桃影里、":好像还记得那次在回廊里相逢、
"誓三生":我们互相发誓要相爱三生,永不分离。
# 三生:佛家语,指前生、今生、来生。
"乌丝阑纸娇红篆":我们在丝绢上写就的鲜红的篆文,
# 乌丝阑纸娇红篆:乌丝二句:意谓在丝绢上写就鲜红的篆文,好像那天上清晰的明星一般。乌丝阑纸,指书写作画用的丝绢。参见《菩萨蛮》(乌丝画作回文纸)注。娇红,鲜艳的红色。
"历历春星":好像那天上的星星一样清晰可见。
# 春星:星斗。参见《青衫湿》(近来无限伤心事)注。,历历:清晰貌。《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道休孤密约":说道不辜负你我的密约,
# 道休孤密约:道休孤二句:意谓说道不要辜负你我的密约,这绢丝上的深盟即可为凭。孤,辜负、对不住之义。唐贾岛《喜雍陶至》:“且莫孤此兴,勿论穷与通。”
"鉴取深盟":这丝绢上的深盟即可为凭。
# 深盟:指男女对天发誓,永结同心的盟约。,鉴取:察知了解。取,助词,表示动作之进行。
"语罢一丝香露、":说罢已是深夜,一丝清淡的露珠、
# 香露:花草上的露水。
"湿银屏":湿了银色的屏风。
# 银屏:镶有银饰的屏风。
“清词三大家”之一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先祖原为蒙古土默特氏。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进士,官至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诸家经解文献,主持编纂《通志堂经解》。纳兰性德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风格近于李后主。其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擅悼亡词、边塞词和友情词。亦工诗,颇得盛唐风神。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抒情词。词的上片借景抒情、追忆往昔,下片则因物思人,发出旧情难再的无奈慨叹。词中聚焦旧日恋情的细腻回忆,重现恋人两情相契、共缔盟约的深挚场景,在对往昔情境的宛然追述中,倾诉着离别后的酸楚心境。
2. 写作手法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上片选取“燕归”“花谢”“清明”等具有时序特征的意象,在暮春景物的勾勒中自然融入对往昔的追忆,以节序流转的客观景象承载怀旧伤逝的主观情思;下片“一丝香露、湿银屏”以清幽的物象收束,将难以言说的哀痛融入“香露湿屏”的视觉画面,使抽象的离情别绪获得具象化的呈现。
3. 分段赏析
词的上片以写景与回忆交织展开。“燕归花谢早因循,又过清明”,开篇借燕子回归、百花凋谢的景象,点出时令已至暮春。词人以“燕归”暗示自然时序的循环往复,却反衬出所爱之人再难重返的怅惘,故有“景物依旧而心境迥异”的感慨。下片转向对旧物的描摹与情思的抒发。“乌丝阑纸娇红篆,历历春星”,丝绢上的鲜红篆文,在记忆中如同春夜星辰般清晰分明,承载着昔日“休孤密约,鉴取深盟”的郑重承诺。这些见证深情的文字,如今却成为誓言难践的映照,往事如在眼前,唯有泪水湿了银屏。词在“语罢一丝香露湿银屏”处收束,以景语作结,将未尽的哀伤与怀念融入留白之中,给读者以回味空间。
# 这首词写离情,词取今昔对比之法。起而意在笔先,结则意留言外,确为佳构。
清学者张秉戌《纳兰词笺注》
上一篇:清·纪映淮《咏秋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