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ián
huán
yǐng
·
·
chù
xiāo
xiāo

朝代:清作者:纳兰性德浏览量:3
chù
xiāo
xiāo
shī
湿
jìn
yán
huā
huā
rén
yǎn
píng
shān
hán
shuí
jiàn
liǎng
méi
chóu
lán
gān

译文

是什么时候,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屋檐下的花朵都已被雨水打湿,然而花底下的人却默默无语。轻轻地将屏风掩紧,玉炉中所焚之香也已燃尽。谁能看到有个人正满含哀愁、深锁双眉,独自倚靠在栏杆边上。

逐句剖析

"何处几叶萧萧雨":是什么时候,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 何处:何时。古诗文中表示询问时间的用语。

"湿尽檐花":屋檐下的花朵都已被雨水打湿,

# 檐花:屋檐之下的鲜花。

"花底人无语":然而花底下的人却默默无语。

"掩屏山":轻轻地将屏风掩紧,

# 屏山:屏风,因屏风曲折若重山叠嶂,或屏风上绘有山水图画等而得名。

"玉炉寒":玉炉中所焚之香也已燃尽。

"谁见两眉愁聚倚阑干":谁能看到有个人正满含哀愁、深锁双眉,独自倚靠在栏杆边上。

# 阑干:同“栏干”。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玉连环影·何处几叶萧萧雨》是清代诗人纳兰性德创作的一首词,这是一首借景抒情之作。词的上片,以简洁笔触勾勒出一幅凄清哀怨的外景,尽显悲凉。下片则着眼屋内事物,细腻描绘出人物孤独无聊的神态。全词上下搭配精妙,层次分明,生动传达出词人的怀念之意。此词或许也是词人对自身处境的委婉诉说,从中可深切感受到他内心的悲凉。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词三大家”之一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先祖原为蒙古土默特氏。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进士,官至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诸家经解文献,主持编纂《通志堂经解》。纳兰性德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风格近于李后主。其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擅悼亡词、边塞词和友情词。亦工诗,颇得盛唐风神。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纳兰性德与妻子卢氏伉俪情深,无奈命运弄人,卢氏年仅二十便不幸离世。这首词极有可能是纳兰对往昔的追忆之作,表面写女子,实则是以女子自比。其具体创作时间,如今已难以确切考证。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是一首触景写情之作。词中描绘了室外萧萧细雨打湿檐花的凄清之景,以及室内掩屏、玉炉寒的清冷之象,通过刻画独倚阑干、两眉愁聚的女子形象,表达了词人的孤独忧愁、怀念伤感之情,也可视为词人对自身处境的婉曲写照,从中可见词人内心的悲凉。

2. 分段赏析

上片,“何处几叶萧萧雨。湿尽檐花,花底人无语”勾画了一幅凄清的场景。开篇“何处”二字,以设问起笔,引发读者的好奇与思考。接着描绘了萧萧细雨飘落的场景,“几叶”点明雨势不大,却营造出一种清冷的氛围。“湿尽檐花”进一步渲染出细雨的绵密,檐下的花朵被雨水打湿,更增添了几分凄清之感。而“花底人无语”,则将镜头聚焦在花下的人身上,此人默默无语,仿佛沉浸在某种思绪或情感之中,给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空间。下片“掩屏山,玉炉寒。谁见两眉愁聚倚阑干”,着重描写屋内的景象和人物的神态。“掩屏山”描绘出室内屏风半掩的情景,暗示出屋内之人的孤寂与落寞。“玉炉寒”则通过描写香炉的清冷,烘托出室内的冷清氛围,也象征着人物内心的凄凉。最后一句“谁见两眉愁聚倚阑干”,将人物的愁绪推向了高潮,刻画了一个双眉紧蹙、独自倚靠着栏杆的女子形象,“谁见”二字,更强调了这种孤独和愁苦无人知晓、无人倾诉。

3. 作品点评

《玉连环影·何处几叶萧萧雨》这首小词结构清晰,有条不紊地勾勒出一幅生动画面。短短篇幅里,情感层层递进,读来韵味十足。纳兰性德向来擅长写小令,从这首作品就能看出他的深厚功底。词中看似写景叙事,实则委婉地道出了自己的心境,细细品味,满是词人藏在字句间的悲凉与无奈。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这词描写的是一个人孤独无聊的神态?在零星细雨巾,屋内炉香燃尽,他也懒得再点,默默地靠着栏杆,不知所想为何?

现代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黄天骥《纳兰性德和他的词》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郑燮《竹》

下一篇:清·梁启超《台湾竹枝词十首(其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