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复一节":竹子一节又一节,
"千枝攒万叶":上千的枝条积攒着无数的绿叶。
# 攒:积聚。
"我自不开花":竹子不会去开花,
"免撩蜂与蝶":免得招来野蜂与蝴蝶。
清代文人画家
郑燮(1693~1765?),清代书画家、文学家。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性格旷达,不拘小节,喜高谈阔论,臧否人物,当时被人称为“狂”和“怪”,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多同情民间疾苦、抨击苛政、揭露时弊之作,语言通俗流畅,多用口语。其词作内容丰富,有狂怪之作,也有温婉情词,既有描写风俗民情的现实词作,也有吊古伤今的怀古之词。擅写兰竹,体貌疏朗,风格劲峭,工书法,号“六分半体”。代表作品有《悍吏》《逃荒行》《沁园春·恨》《满江红·田家四时苦乐歌》等。著有《板桥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咏物诗。描绘了竹子一节又一节,枝繁叶茂的外观形态,营造出一种质朴而坚韧的氛围。通过竹子“不开花”“免撩蜂与蝶”的特点,表达了竹子不追求表面繁华,不哗众取宠的品质,进而体现了诗人对这种品质的赞美,同时也映射出诗人自身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守自我的情怀。
2. 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整首诗通过对竹子形态及“不开花”这一特性的描写,寄托诗人自身不随波逐流、坚守本真的志向。以竹子自喻,借竹子的品质表达诗人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追求。正衬:“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竹子一节节承接的生长形态,映衬出他画竹时“下节承接上节,上节再延连上一节”的严谨笔法;而千枝攒聚万叶的繁茂景象,则对应着他挥洒自如地描绘出从密竹枝竹叶的绘画能力。通过对竹之形态的描绘,正面衬托出郑板桥在画竹艺术上的精湛技艺。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通过描绘竹子的自然生长规律,不着痕迹地渗透了画竹的技巧。竹子生长,一节紧扣一节,不断向上攀升,节节处长出枝丫,枝繁叶茂。从绘画技巧的角度看,“一节复一节”意味着画家在描绘竹节时,需注重节与节之间的衔接,下节承接上节,上节再自然延续,方能展现竹子的挺拔与连贯。而“千枝攒万叶”,则体现了画家要依据整幅画的布局与结构,合理安排竹枝与竹叶。竹枝繁茂之处,竹叶亦随之丛生,画家笔下的千枝,汇聚起成千上万片竹叶,构成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这两句诗对竹子形态的细腻描绘,仿佛让人看到郑板桥饱蘸浓墨,挥洒自如地勾勒出竹竿,又精心点染出繁密的竹枝竹叶。郑板桥对竹子可谓爱之深切、知之透彻,一生与竹相伴,不仅熟知竹子的生长规律与外在形态,更能深入领会其内在的气节与品格。后两句:借竹子的自然特性隐喻自身的气节与品格。“我自不开花”,尽显诗人清高自持,不随波逐流的心境。竹子选择不开花,也就避免了招惹那些追逐甜蜜的蜂蝶,这正是一种坚守自我、远离世俗喧嚣的象征。这背后所反映的,是诗人在复杂的社会环境,尤其是黑暗的官场中,始终坚守原则,不与那些趋炎附势、追逐私利之徒同流合污。
4. 作品点评
郑板桥的题画诗文,往往风格质朴,通俗易懂,却又能在平实的文字间,巧妙寄托深远的意蕴。这首五言诗,便是以竹子的自然生态特征为切入点,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绘画艺术与人生处世这两大重要命题,充满了哲学智慧。
上一篇:清·黄景仁《感旧四首(其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