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遮莫临行念我频":临行时恋人叨念颇多,
# 遮莫:莫要;也许。
"竹枝留涴泪痕新":竹枝上新洒的泪痕斑斑。
# 涴:本指泥著于物,此指竹枝上附着的斑点。,竹枝:刘禹锡《长相思》词:“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
"多缘刺史无坚约":怨自己与所爱女郎无坚约,
# 刺史:指杜牧。《太平广记》卷273“杜牧”条记载杜牧在沈传师幕中时,曾游湖州,见一十余岁的民间美女,遂与女母约定:待我十年、不采然后嫁;并给彩礼。后杜授湖州刺史,与定约之时相隔十四年,女已出嫁三年,杜牧惆怅不已,为《叹花》诗云:“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怒芳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多缘:只因。
"岂视萧郎作路人":不然她岂能视自己为路人。
# 萧郎:旧时女子称呼所爱男子。崔郊《赠婢》诗:“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望里彩云疑冉冉":在盼望中看到天空的彩云,疑心是你冉冉而来,
# 冉冉:柔美渐进的样子。
"愁边春水故粼粼":忧愁无边象春水那样长久地清澈可见。
# 粼粼:清澈的样子。
"珊瑚百尺珠千斛":即使是百尺珊瑚、千斛珍珠,
# 斛:古代以十斗为一斛。
"难换罗敷未嫁身":也无法换得女郎昔日的未嫁之身。
# 罗敷:古代美女常用的名字。《陌上桑》:“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清代诗人
黄景仁(1749~1783),清代诗人。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武进(今江苏常州)人。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黄景仁以诗名世,与洪亮吉、孙星衍、赵怀玉、杨伦、吕星垣、徐书受并称“毗陵七子”。其诗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的情怀。另作有一些爱情诗,缠绵悱恻;有些诗慷慨豪迈,如《少年行》等;刻画山水景物或人情事态的诗篇则写得细致生动。黄景仁亦有词名,长调多凄怆悲凉,其咏物词亦有特点。小令明白晓畅,亦多悲感凄凉之调,稍嫌直露。有《两当轩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感怀旧情诗。诗人通过对往昔感情的回忆和对自然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内心的忧愁和遗憾。
2. 写作手法
借物抒情:“遮莫临行念我频,竹枝留涴泪痕新”,这两句诗借“竹枝”上的泪痕,直接描绘了离别时的情景,抒发了离别的悲伤。象征:“望里彩云疑冉冉,愁边春水故粼粼”,这两句诗中“彩云”象征着美好的事物,却“冉冉”远去。拟人:“望里彩云疑冉冉,愁边春水故粼粼”,这两句诗中“春水”则拟人化地表现出诗人内心的愁绪,如水波般起伏不定。用典:“珊瑚百尺珠千斛,难换罗敷未嫁身”,运用两个典故,珊瑚和珍珠都是非常珍贵稀有的宝物。“珊瑚百尺”形容珊瑚的巨大和珍贵,“珠千斛”表示珍珠数量之多。这里用这些珍贵的宝物来象征世间极度美好的事物或者极高的价值。它是一种夸张性的表达,用来强调所追求的东西的珍贵性。罗敷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个典型形象。她最早出现在汉乐府诗《陌上桑》中,是一位美丽、坚贞的女子。在这个典故里,“罗敷未嫁身”代表着女子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和纯洁美好的状态。诗人用这个典故表示即使拥有像珊瑚、珍珠这样无比珍贵的东西,也无法换回女子最美好的青春时光,表达了对美好事物(这里特指女子青春美貌等美好特质)一去不复返的无奈之情。诗人借用这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不可追的无奈。
3. 分段赏析
首联“遮莫临行念我频,竹枝留涴泪痕新”,从设想对方的角度切入,开篇便营造出一种哀伤的氛围。借竹枝上的泪痕这一物象,抒发了诗人对离别的不舍与哀愁,属于借物抒情,直接描绘出离别时诗人极度伤心的情景。颔联“多缘刺史无坚约,岂视萧郎作路人”,开始解释离别的原因。此联体现出诗人对对方可能疏远自己的担忧和不满,也流露出他内心深处对这段感情的珍视。颈联“望里彩云疑冉冉,愁边春水故粼粼”,转而描写离别后的情景,运用象征和拟人的手法来抒发情感。此联通过对彩云和春水的描写,将诗人离别后的思念和愁绪具象化,让读者更能感同身受地体会到诗人内心的哀愁。尾联“珊瑚百尺珠千斛,难换罗敷未嫁身”,尾联运用典故来深化主题。“珊瑚百尺”和“珠千斛”描绘出极其珍贵、数量庞大的宝物,象征着世间极为美好的事物或者极高的价值。“罗敷”是古代文学中美丽、坚贞女子的典型形象,在汉乐府诗《陌上桑》中,罗敷以其美貌和智慧闻名。“未嫁身”代表着女子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和纯洁美好的状态。诗人说即便拥有像珊瑚、珍珠这样珍贵无比的东西,也无法换回罗敷未出嫁时的青春年华,以此来比喻自己即使付出再多的代价,也无法再回到过去与爱人相处的美好时光,突出了时光不可逆、美好事物一去不复返的无奈与痛苦。此联用典精妙,将诗人的情感推向高潮,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对爱人不可追的深切痛苦和对往昔岁月的怀念。
上一篇:清·蒲松龄《牧童逮狼》
下一篇:清·郑燮《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