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uáng

朝代:清作者:宋琬浏览量:3
dào
xiè
yín
shì
yǒu
xiān
tiān
zhuó
làng
zhǐ
rén
jiān
gèng
yǒu
fēng
tāo
xiǎn
fān
shuō
huáng
shì
wèi

译文

常听说银河倒泻,这事真假难辨,如今见到的黄河,瞬间就能浊浪掀天。人世间的风波比这更加险恶,可人们反说,险途只在这黄河中间。

逐句剖析

"倒泻银河事有无":常听说银河倒泻,这事真假难辨,

# 倒泻银河:银河里的水倾倒下来。

"掀天浊浪只须臾":如今见到的黄河,瞬间就能浊浪掀天。

# 须臾:一下子。

"人间更有风涛险":人世间的风波比这更加险恶,

"翻说黄河是畏途":可人们反说,险途只在这黄河中间。

# 畏途:险途。,翻说:反而说。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渡黄河》是清代诗人宋琬写的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写黄河水势凶猛,浪涛滚滚直冲天空,作者用天上的银河倒流来作比较,进一步突出了黄河的惊险;后两句转而说到人世间的险恶比黄河的波涛更加可怕,因此不能简单地把黄河看作危险的旅途。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与人类社会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深刻体会,既有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感慨,也流露出个人困顿忧愁的情绪。诗歌语言简练有力,情感深沉真挚。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代诗人

宋琬(1614~1673?),清代诗人。字玉叔,号荔裳,山东莱阳人。顺治进士,官至四川按察使。宋琬诗在清初颇有名,钱谦益称之为“诗人之雄”,王士祯将他与施闰章并称为“南施北宋”。其诗作前期以感时伤事、暗寓故国之思为主,中期多激楚之音,后期以写哀为主,感愤苍凉。沈德潜以“雄健磊落”概括其诗风格。《写哀》《狱中对月》《晨星叹》《埋忧》《听钟鸣》《悲落叶》等为其佳篇。著有《安雅堂诗》《安雅堂文》。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宋琬在清朝顺治十八年(1661年)因同族有人诬告他与起义军首领于七有牵连,全家被抓,用囚车押到北京受审。三年后才获释,之后又被闲置了八年。这些年里,他看透了人心的复杂和官场的险恶。这首诗是他被释放回家后所写,当时他晚年遭遇重大挫折,借描写渡过黄河的艰险,抒发了对人生际遇的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物抒怀​​的诗。全诗通过描绘黄河的磅礴险恶与人间风波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世道艰险的愤懑与人生无常的感慨。

2. 写作手法

反衬:以乐景衬哀情,“人间更有风涛险,翻说黄河是畏途”以黄河掀天浊浪的凶险(自然之险)反衬人间尔虞我诈、暗流涌动。表面上写黄河可畏,实则暗讽人世更险,将自然与现实结合。

3. 分段赏析

“倒泻银河事有无,掀天浊浪只须臾”描绘了黄河奔涌的壮观景象。当人们站在岸边,面对这奔腾不息的河水时,常会被“银河倒泻”的神话传说所震撼。诗人看不起那些因此而犹豫不决、畏缩不前的人。诚然,横渡黄河确实存在风险,但也不过是面对片刻间翻涌的浊浪而已。在漫长岁月和广阔空间中,人的生命就像激流险峰间的一叶扁舟,当生活的巨浪突然袭来时,谁也无法提前预知,更不知道这场灾难会持续多久。宋琬是位早年成名的诗人,年纪轻轻就考中进士,为官时也做了不少利民的好事,深受百姓爱戴。然而他被人诬告陷害,“立即被捕入狱”,连妻子儿女也受到牵连。在三年的牢狱生活中,他还多次面临生命危险。正因如此,他才会借着“渡黄河”这个题目,发出“人间更有风涛险”这样深沉的感叹。“人间更有风涛险,翻说黄河是畏途”人世间其实比黄河更加险恶。古人不知道黄河发源于高山积雪融化,以为是从天上倾泻而下的银河,所以才有“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说法。黄河虽然浪头高耸能遮蔽天空,但真要过河也不过是半天工夫,再凶险的风浪终究有办法应付。真正的难关不在自然界的河流,而在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平常人生活在充满欺骗算计、相互倾轧的社会环境里,早年间被豺狼般凶残的人伤害过,见过太多伤天害理的事,却已经麻木地觉得这样的日子稀松平常。反倒把黄河那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危险看得很可怕,连尝试渡河的勇气都没有。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由黄河之险,说到人世之险,妙处全在此一转。

不详北京大学教授褚斌杰《中国历代诗词精品鉴赏(中册)》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朱彝尊《度大庾岭》

下一篇:清·姚鼐《望庐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