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关直上岭云孤":雄伟的关隘直插云霄,岭上的孤云独自飘浮,
# 岭:指梅关,在大庾岭上。
"驿路梅花岁月徂":驿道旁的梅花已凋零,岁月悄然流逝。
# 岁月徂:指年代久远。徂:往,逝。,梅花:大庾岭上多梅花。,驿路:古代的交通大道,沿途设置驿站,供往来出公差的官员们休息。
"丞相祠堂虚寂寞":丞相张九龄的祠堂空留寂寞,
# 丞相祠堂:指大庾岭上张九龄祠堂。丞相:指唐宰相张九龄,九龄为岭南人。
"越王城阙总荒芜":南越王赵佗的城池只剩荒芜。
# 越王城阙:在今广州城西。越王:指南越王赵佗。
"自来北至无鸿雁":自古以来岭南一带就没有北方的大雁飞来过,
# 北至无鸿雁:相传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即返,不再向南过大庾岭。
"从此南飞有鹧鸪":从此地开始往南飞的只有鹧鸪。
# 鹧鸪:鹧鸪畏寒,适于南方。鹧鸪:鸟名。
"乡国不堪重伫望":故乡的方向不忍再站立回望,
# 伫望:站立四望。,重:再。,乡国:故乡。
"乱山落日满长途":乱山层叠,落日余晖铺满漫漫长途。
清代学者、文学家,“浙西词派”的开创者
朱彝尊(1629~1709),清代学者、文学家。字锡鬯,号竹垞,晚号小长芦钓师,别号金风亭长,浙江秀水(今浙江嘉兴)人。朱彝尊与陈维崧、顾贞观并称为“词家三绝”,诗与王士祯齐名,时称“南朱北王”。其词推崇姜夔、张炎,标举清空醇雅,开创“浙西词派”。其诗宗唐而求变,作品风格多样。诗歌特点前期表现为苍凉慷慨,格调激越,后期为平和典雅、风格柔和。其古文具有叙述简要、语言雅洁的特点。代表作品有《卖花声·雨花台》《桂殿秋·思往事》《出居庸关》等。著有《经义考》《日下旧闻》《曝书亭集》等。编有《明诗综》。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羁旅怀古诗。通过描绘大庾岭和历史遗迹,营造出苍茫荒凉的意境,将个人羁旅之愁与南明政权日暮途穷的国运交织,体现了明遗民对故土沦丧的沉痛与历史兴亡的怅惘。
2. 分段赏析
首联“雄关直上岭云孤,驿路梅花多月徂”,勾勒出苍茫壮阔的岭南图景:巍峨关隘直插云霄,孤云缭绕峰顶,昔日南来北往的驿道上,本应盛放的梅花已难觅踪迹。此处既暗合南岭梅开南北各异的自然奇观,又隐喻着时代变迁的沧桑轨迹。那个承载着岁月印记的“孤”字,既是天际流云的写实描摹,更是诗人宦游漂泊的心境投射。颔联“丞相祠堂虚寂寞,越王城阙总荒芜”的时空对照颇具深意。张九龄祠堂虽存,却只剩空山寂寂与斜阳暮霭相伴;南越王故都虽在,早已湮没于蔓草荒烟之中。昔日的盛世能臣与割据诸侯,俱化作青史尘烟,唯余断壁残垣诉说兴亡。“寂寞”与“荒芜”的双重书写,恰似诗人指尖流淌的怅惘,将开元盛世的余晖与安史乱后的凋敝悄然并置。颈联“自来北至无鸿雁,从此南飞有鹧鸪”的生态异象暗含多重隐喻。北来的鸿雁止步于回雁峰前,暗示着中原故土的遥不可及;南迁的鹧鸪声声啼破空谷,其“行不得也”的哀鸣恰似游子心声的复调。这种独特的地理分界,在诗人笔下转化为心理层面的重重阻隔,阻断了归乡之路。尾联“乡国不堪重伫望,乱山落日满长途”将全篇情感推向高潮。“不堪”二字力透纸背,既有对故园的魂牵梦萦,亦暗含对仕途险巇的忧惧。当视线尽头的层峦叠嶂与沉沉落日交织成漫漫长路,诗人的家国之思已升华为对人生际遇的哲学观照。
3. 作品点评
此诗所承载的深沉情感,已经超越了个人感伤,升华为对山河易色、乾坤颠倒的时代浩叹和对故国命运的殷忧。该诗典型呈现了朱彝尊早期诗风特征,其七律创作深得杜甫沉郁顿挫之精髓与明七子气象宏阔之要义,注重气象的开阔和词句的典雅,融写景、吊古、抒怀予一炉,虽刻画乡思,却写得含而不露,颇得沉郁顿挫之致。
# 这首诗却一反诗人好典的习惯,显得平淡,而又不乏感情的起伏。清切、真切,这是其值得特别赞道之处。
不详苏州大学教授马卫中《元明清名诗鉴赏》
下一篇:清·宋琬《渡黄河(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