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ǒu
gǎn

朝代:清作者:谭嗣同浏览量:3
shì
jiān
chūn
chóu
xiàng
cāng
míng
xiū
wàn
wàn
rén
xià
lèi
tiān
chù
shì
shén
zhōu

译文

世间没有什么事物能抵得过对于春天消逝的忧愁,应当面对苍天痛哭一场才罢休。四万万人民啊一起痛哭吧,辽阔的远方哪里还有中国的疆土!

逐句剖析

"世间无物抵春愁":世间没有什么事物能抵得过对于春天消逝的忧愁,

# 春愁:对于春天消逝的忧愁。这里指对于国事飘摇、国势衰微的忧愁。,抵:抵得过。

"合向苍冥一哭休":应当面对苍天痛哭一场才罢休。

# 一哭休:痛哭一场才罢休。,苍冥:苍天。,合:应该。

"四万万人齐下泪":四万万人民啊一起痛哭吧,

# 四万万人:当时中国人口有四万万。四万万,四亿。

"天涯何处是神州":辽阔的远方哪里还有中国的疆土!

# 神州:战国时驺衍称中国为“赤县神州”。后世用它作为中国的代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有感》是清代革命家谭嗣同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描绘在国土遭侵、主权丧失的严峻民族危局下,诗人心中满溢悲怆与无力。即便春日暖阳相伴,也难以驱散其内心的愁云惨雾。诗人心系国家命运,为国家的积弱与苦难深感痛心,对国家未来出路充满迷茫,不禁与同胞一同泪洒衣襟。全诗格调悲怆苍凉,情感真挚深沉,充分彰显出强烈的爱国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末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戊戌六君子”之一

谭嗣同(1865~1898),清末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字复生,号壮飞,又号华相众生、东海褰冥氏等,祖籍湖南浏阳。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是“戊戌六君子”之一。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并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其诗风格雄健,富有爱国精神。主要著作有《寥天一阁文》《莽苍苍斋诗》《石菊影庐笔识》《兴算学议》《思纬氤氲台短书》《仁学》等,今辑有《谭嗣同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有感》是谭嗣同所作,此诗作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春。前一年三月二十三日,清政府因甲午战争战败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这对谭嗣同刺激极大。他在《兴算学议》中写道:“经此创巨痛深,乃始屏弃一切……当馈而忘食,既寝而屡兴,绕屋傍徨,未知所出。”因此,当又一个春天来临时,他胸中激荡万斛“春愁”,创作了这首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感时忧国诗。诗歌描绘了国土遭侵、主权丧失的民族危机下,诗人面对春日却难消愁绪的悲痛心境,表达了对国家积弱的痛心、对出路的迷茫及深沉的爱国情怀。

2.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首句“世间无物抵春愁”直接倾诉愁绪之重,以“抵”字将抽象愁绪具象化,凸显民族耻辱带来的创痛;次句“合向苍冥一哭休”则以对天痛哭的强烈举动,宣泄悲中含愤的复杂情感,不借助景物迂回,直接传递内心的痛切与愤懑。

3. 分段赏析

“世间无物抵春愁”是全诗的发端,直抒胸臆地表达愁绪之深。诗人以“抵”字将抽象的“春愁”具象化,仿佛愁绪有了重量与质感,极言其愁大愁重。表面写春日之愁,实则暗指一年前因甲午战败,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所带来的民族耻辱,这一创痛在春日再度袭来,更显撕心裂肺。“合向苍冥一哭休”紧承上句,进一步深化悲痛。“苍冥”指苍天,诗人认为唯有对天痛哭方能宣泄愁绪,此“哭”并非软弱的哀泣,而是悲中含愤的呐喊,既饱含对国家命运的痛惜,又隐含对时局的愤懑,将个人情感推向高潮。“四万万人齐下泪”由个人之悲转向全民之痛。诗人从自身延伸至全国民众,以“四万万人”的庞大数量强调悲痛的普遍性,表明其情感与亿万同胞相通,凸显民族危机下举国同悲的宏大场景,使诗歌的情感维度更具广度与深度。“天涯何处是神州”收束全诗,点明愁绪根源。“神州”代指中国,诗人以问句发出亡国之叹,直指帝国主义瓜分国土的现实,昔日的大好河山支离破碎,不知“何处是神州”的迷茫与痛心,既是对国家命运的忧虑,更是对当权者的质问,振聋发聩,韵味深长。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国土沦陷、国家危亡的无限忧虑与悲痛,表达了对清王朝腐败无能、卖国求荣的愤慨。诗中写忧抒痛却不使人沉溺于哀伤,反而蕴含催人警醒、奋起抗争的潜在力量。其直抒胸襟、感情激越,视野开阔、笔力沉重,以反诘收束,更增添了悲痛感慨的力度,此为诗作的写作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前两句,写“春愁”难抑,欲痛哭问天,已极悲痛。后两旬,更从个人的角度扩展到全民族的角度:“四万万人齐下泪”!为何下泪?就因为走遍“天涯”,已经看不到完整的“神州”!国破家亡,谁能在签订卖国条约的春天不发愁、不下泪呢?《马关条约》的签订距今已一百多年,读此诗,犹催人泪下。

不详中国古典文学专家霍松林《历代好诗诠评》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纳兰性德《一丛花·咏并蒂莲》

下一篇:清·屈大均《梦江南·红茉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