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óng
lóu
mèng
·
·
fēn
ròu

朝代:清作者:曹雪芹浏览量:3
fān
fēng
sān
qiān
ròu
jiā
yuán
lái
pāo
shǎn
kǒng
sǔn
cán
nián
gào
diē
niáng
xiū
ér
xuán
niàn
qióng
tōng
jiē
yǒu
dìng
yuán
cóng
jīn
fēn
liǎng
bǎo
píng
ān
qiān
lián

译文

乘孤舟冒风雨远去三千,把家园情爹娘恩全抛掉。强欢颜,远出嫁怕有损双亲风烛残年,慰爹娘,别把儿女来思念。人生穷富古来由天定,世间离合一向有因缘?从今后分别两地,各自求平安。我去了,请不要再挂念。

逐句剖析

"一帆风雨路三千":乘孤舟冒风雨远去三千,

# 一帆风雨路三千:“一帆”二句:指贾探春远嫁。一帆:贾探春远嫁。

"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把家园情爹娘恩全抛掉。

# 抛闪:抛弃、撇开。闪,撤。

"恐哭损残年":强欢颜,远出嫁怕有损双亲风烛残年,

"告爹娘":慰爹娘,

# 爹娘:指贾政、王夫人。贾探春是庶出,为贾政的小老婆赵姨娘所生,但她不承认自己的生身母亲,“我只管认得老爷太太两个人,别人我一概不管”。

"休把儿悬念":别把儿女来思念。

# 悬念:思念。

"自古穷通皆有定":人生穷富古来由天定,

# 穷通:穷困和显达。

"离合岂无缘":世间离合一向有因缘?

# 缘:因缘。

"从今分两地":从今后分别两地,

"各自保平安":各自求平安。

"奴去也":我去了,

# 奴:古代妇女自称。

"莫牵连":请不要再挂念。

# 牵连:心里牵挂惦念。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红楼梦曲·分骨肉》是清代小说家曹雪芹所创作的一首曲子,出自《红楼梦》第五回。此曲乃是贾探春远嫁异地、挥别双亲时的悲切哭诉。全曲内容呈现两层架构:起始处,探春以己度人,从自身离乡背井的悲痛出发,联想到父母送别女儿时的哀伤欲绝;随后,话题由人生境遇转至悲欢聚散,她强压心中悲戚,劝慰爹娘,莫要因自己远嫁就忧心忡忡,以致折损了年迈之躯。整首曲子韵律哀怨婉转,借贾探春的口吻,真切展现骨肉分离的锥心之痛,字里行间满溢伤感,令人动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代小说家,《红楼梦》的作者

曹雪芹(1715?~1764?),清代小说家。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满洲正白旗包衣,生于江苏南京。自曾祖起三代任江宁织造,雍正初年家道中落,晚年居北京西郊贫病而卒。曹雪芹为人性情放达,嗜酒健谈。工诗善画,尤长于小说。其曾以十年时间创作的《石头记》(即《红楼梦》),成为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写实主义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曹雪芹别具匠心,运用浪漫主义笔触,在“贾宝玉神游大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一回里,精心写下《红楼梦十二支曲》与《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这两组组诗结构严谨、自成一体,宛如一把把钥匙,开启了“金陵十二钗”形象塑造的大门,是整部小说人物刻画的关键提纲。此回中,警幻仙子充当命运的揭示者,借由这些词曲、判词,将金陵十二钗各自的宿命一一展露。其中,《分骨肉》这支曲子犹如一道精准的谶语,专门指向贾探春的命运轨迹,为读者提前透露探春未来人生的跌宕起伏。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曲子,也是一首离别题材的曲子。介绍了曹雪芹所写贾探春远嫁,开篇以其第一人称,由自身离乡悲苦推想父母别女哀伤,展现骨肉分离之痛;后又从人生境遇谈及悲欢离合,宽慰爹娘勿因己远嫁伤神。曲子营造哀怨氛围,表达探春对亲人不舍眷恋,还有强抑悲伤、故作豁达的无奈伤感。

2. 写作手法

双关:“风雨”一词双关,既实指探春远嫁时自然界的风雨交加,描绘出旅途的艰难;又虚指贾府衰败、探春理家失败的家族“风雨”,暗喻其远嫁背景的凄凉,内外困境叠加,强化了悲伤氛围,使探春命运的悲剧色彩更浓。对比:将探春远嫁本应有的“笙歌笑语”喜庆场景与实际的“冒雨顶风”悲凉出行作对比,突出其出嫁的凄惨;又把内心极度悲伤“恐哭”与表面“告慰爹娘”强作欢颜对比,鲜明展现她的矛盾痛苦。

3. 分段赏析

上片开篇,“一帆”两句将探春置于风雨飘摇的情境之中,她孤帆远去,远嫁海外,自此与亲人山水相隔。这里的“风雨”意蕴深厚,不单是自然界的狂风骤雨,更象征着彼时探春所处的复杂且艰难的政治局势。贾府这座豪门望族走向分崩离析,探春曾殚精竭虑地理家,却无力回天,最终只能在家族衰败的风雨中踏上远嫁之路,没有红妆十里、笙歌燕舞的喜庆,唯有满心的凄凉。如此情境,使得开篇便笼罩在一片悲愁氛围之下,为全曲奠定了低沉哀婉的基调。而紧接着的“恐哭”三句,进一步深挖探春内心的痛苦挣扎。远嫁异国他乡,此等遭遇何其悲惨,她心中的哀伤如汹涌潮水,几近决堤。然而,对年迈双亲的牵挂与担忧,让她硬生生地将泪水咽下,不敢放声痛哭,生怕这悲恸之情会伤害到双亲的身体。只能强装镇定,努力挤出笑容,安慰爹娘莫要为自己忧心,字里行间,那股强作欢颜背后的矛盾与煎熬清晰可感,令人心疼。下片之中,“自古”四句,探春开始细细地劝慰爹娘。对于她这样一位在贾府锦衣玉食长大的贵族小姐而言,远嫁仿若生死离别般惨痛,可在命运的巨轮面前,她深感无力,只能无奈喟叹人生的穷达、聚散皆由天定。尽管满心不舍,还是哽咽着叮嘱亲人,此后分别,山高水长,各自千万要保重身体。直至最后两句,作为临别前最后的倾诉,这简单的话语被反复咏唱,每一次都像是重锤敲击在人心上。而那声“奴去也”,仿若一道凄厉的嘶吼,划破寂静,瞬间将离别的悲惨氛围推向了极致,余音袅袅,饱含着探春对亲人的眷恋、对未知前路的恐惧,久久回荡,让闻者落泪。

4. 作品点评

作者给予探春过多的怜悯,致使全曲弥漫着哀伤悲戚的氛围。在封建社会步入末世、注定走向覆灭的大势下,即便多几个如探春般的人物,也无力扭转乾坤、挽救颓势,这是历史的必然走向。曹雪芹对探春倾注大量同情,恰恰暴露出他所处阶级的局限。而且,他以“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来诠释探春的命运结局,这一做法也反映出其世界观里包含封建迷信的消极成分,体现出时代在他思想上留下的烙印。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该诗既有想象与病愈之后的朋友共赏满枝江花的乐观,也有风雨之后见彩虹的常识。把理渗透于形象中,就有了理趣,就有了诗味。

现代广东省一级教师李群喜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赵翼《题元遗山集》

下一篇:清·王士祯《真州绝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