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阅兴亡浩劫空":亲身经历过国破政亡,山河易主的大劫难,
# 浩劫空:大灾难,破坏严重。佛家谓世界由成、住到坏、空为四劫,空指世界毁灭。后遂以“劫”指灾难。,身阅兴亡:言元好问曾经历金元易代之变。
"两朝文献一衰翁":为修订两朝文献已把自己熬成老翁。
# 两朝文献一衰翁:谓元好问集两朝文献于一身。金亡于哀宗天兴二年(1233),元好问已四十馀岁,此后近三十年,致力于搜集整理金代文献,编有《壬辰杂编》、《中州集》,并作有大量诗文,为一代文宗。
"无官未害餐周粟":入元不仕,有如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气节,
# 无官未害餐周粟:元好问在金为尚书省左司员外郎,入元不仕,无损大节。周粟,周武王灭商后,殷商贵族伯夷、叔齐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不食周粟,最后饿死。(参看《史记·伯夷列传》)元好问虽未如伯夷、叔齐之饿死,但却未仕元,故曰“未害”。
"有史深愁失楚弓":时常忧心故国的文献像楚人失弓一样遗毁。
# 有史深愁失楚弓:谓元好问担心有金一代文献之遗亡。失楚弓,据《孔子家语》载:楚共王出游,遗失一良弓,从人要寻找,他说:“楚人失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孔子认为楚共王心胸还不大,说:“人遗之,人得之,何楚也。”这里以“楚弓”喻金代文献。
"行殿幽兰悲夜火":幽兰轩宫殿悲凉的夜里,闪烁着荧荧鬼火,
# 行殿幽兰悲夜火:“行殿”二句:拟想金亡后宫殿凄凉,抒亡国之悲。行殿,行宫,指金之南京汴梁。作者《汴京杂咏》中咏金亡事一首有“幽兰轩已火光红”句,幽兰似为金汴京行宫轩名。夜火,鬼火。
"故都乔木泣秋风":故都燕京的乔木在瑟瑟秋风中如泣如诉。
# 乔木:高大树木,多用以喻故国、故里。《文选》颜延之《还至梁城作》:“故国多乔木。”李善注:“《论衡》曰:‘观乔木,知旧都。’”,故都:指金中都燕京。金迁汴梁前之京都。
"国家不幸诗家幸":国家的不幸却成了诗人的幸事,
# 国家不幸诗家幸:“国家”二句:作者《瓯北诗话》卷八评元好问:“值金源亡国,以社稷丘墟之感。发为慷慨悲歌,有不求工而自工者。此固地为之也,时为之也。”这里即用其意。赋,吟咏、描写。沧桑,沧海桑田之省文,此指金之易代。
"赋到沧桑句便工":在饱经沧桑后,诗句也变得工整,富有深蕴的情感。
# 沧桑:沧海桑田之省文,此指金之易代。,赋:吟咏、描写。
“乾隆三大家”之一
赵翼(1727~1814),清代史学家、文学家。字云崧、耘崧,号瓯北,江苏阳湖(今江苏常州)人。乾隆进士,官至贵西兵备道,后辞官,主讲安定书院,专心著述。赵翼是清代中期三大文学诗人之一,与袁枚、蒋士铨齐名,合称“乾隆三大家”,也称“江右三大家”,还与袁枚、张问陶并称“乾嘉性灵派三大家”。他工诗善文,尤长于史学,考据精赅,与钱大昕、王鸣盛并称“三大史学家”。他论诗主张“独创”,力反摹拟。其诗以五言古诗最有特色,咏史、怀古诗出众,诗风趣谐俗,博洽典赡,议论精深警辟,风格雄丽豪健,造语浅近流畅。主要作品有《陔余丛考》《后园居诗》《论诗》等。著有《瓯北集》《瓯北诗话》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怀古诗。诗歌围绕元好问展开,通过对其经历与心境的描写,以及对历史变迁景象的刻画,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深切忧虑,同时揭示了时代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展现出历史沧桑感和对文学创作规律的思考。
2. 分段赏析
首联“身阅兴亡浩劫空,两朝文献一衰翁”这两句是概括地写出元好问所处金元易代的时代背景和他在保存文献上的功绩。元好问曾经历金元易代之变,亲眼看到金哀宗自缢、国破家亡的惨剧,这场浩劫使金朝的皇家图籍档案毁于一旦。“身阅兴亡”体现出他所经历的时代巨变,“浩劫空”则强调了灾难的严重性。而“两朝文献一衰翁”表明他集两朝文献于一身,在金亡后,虽苟活下来,但却以衰翁之态,凭借记忆和采访,收集整理撰写金代的历史,为后人编《金史》提供了很多宝贵的资料,其功绩不可磨灭。后世之所以能够了解金朝文献,特别是元好问亲身经历的宣哀两朝君臣的言行事迹,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元好问的著述。基于此,赵翼对元好问给予了高度评价。颔联“无官未害餐周粟,有史深愁失楚弓”这两句进一步为遗山的行为辩护。元好问在金为尚书省左司员外郎,入元不仕,“无官未害餐周粟”说明他虽未如伯夷、叔齐那样饿死,但未仕元也并无损害其气节。“有史深愁失楚弓”中,以“楚弓”喻金代文献,据《孔子家语》载,楚共王遗失一良弓,从人要寻找,他说“楚人失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这里体现出元好问对金代文献的珍视,生怕其失散,体现出他作为史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反映出他不做元朝官,一心为保存金代文献的决心。颈联“行殿幽兰悲夜火,故都乔木泣秋风”这一联补叙“浩劫”,一悲一泣,写尽元遗山的创巨痛深。上句描绘了幽兰夜火这一标志金亡的画面,天兴三年(1234),宋和蒙古南北对蔡州(今河南汝南)合围,城破,哀宗自缢于幽兰轩,旋为部下火葬,此幕悲剧在遗山心中刻骨铭心。“行殿幽兰”可能为金汴京行宫轩名,夜火象征着金朝的灭亡,充满了悲痛的氛围。下句“故都乔木泣秋风”,用社稷坛边的大树在秋风中哀泣它的凋零,来想象遗山对故国的眷恋。金朝自太祖完颜阿骨打定鼎会宁至蔡州国亡,历一百二十年,立国时种植的树木当已参天,如今却已为敌国所有,树若有知,定会泣诉它的不幸。这句脱胎于遗山“乔木他年怀故国”一句,但由于寓情于景,显然比原句更胜一筹。尾联“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这两句是此诗的名句,被后人多引用。在赵翼看来,国家的沦丧虽是大不幸,但对于爱国诗人来说却正相反。因为诗人的心灵在经受激烈的撞击后,必然能迸发出耀眼的火花,诗作富有真情实感,也更加具有诗史的价值。沧桑的变故,反而成就了诗家的名声,这体现了诗人经历与其诗歌创作的辩证关系,发人深思,至今仍为人们所传诵。这种观点既是对元好问诗歌创作的精准评价,也反映出作者自己的艺术观,即强调国家兴亡的沧桑巨变对作家创作的玉成作用。
上一篇:清·郑板桥《咏梧桐》
下一篇:清·曹雪芹《红楼梦曲·分骨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