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起开门雪满山":清晨起,打开门看到的是满山的皑皑白雪,
# 雪满山:满山的皑皑白雪。,晨起:清晨起来。
"雪晴云淡日光寒":雪后初晴,白云淡薄,连日光都变得寒冷。
"檐流未滴梅花冻":房檐的积雪未化,院落的梅花枝条仍被冰雪凝冻,
# 檐流未滴梅花冻:屋上积雪未化,庭中亦因寒而未开放。檐流未滴:屋檐上的冰柱未融化。
"一种清孤不等闲":这样清高坚韧的性格,是多么不寻常啊。
# 等闲:寻常、一般。,清孤:凄清孤独。
清代文人画家
郑燮(1693~1765?),清代书画家、文学家。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性格旷达,不拘小节,喜高谈阔论,臧否人物,当时被人称为“狂”和“怪”,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多同情民间疾苦、抨击苛政、揭露时弊之作,语言通俗流畅,多用口语。其词作内容丰富,有狂怪之作,也有温婉情词,既有描写风俗民情的现实词作,也有吊古伤今的怀古之词。擅写兰竹,体貌疏朗,风格劲峭,工书法,号“六分半体”。代表作品有《悍吏》《逃荒行》《沁园春·恨》《满江红·田家四时苦乐歌》等。著有《板桥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物言志诗。描绘了冬日雪后初晴的寒冽山景,既展现自然界的凛冽肃杀,又暗喻诗人历经宦海浮沉、罢官归隐后的孤傲心境。表达了对世态炎凉的疏离感,彰显了诗人不随流俗、孤高自守的文人风骨。
2. 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檐流未滴梅花冻”一句,冰雪封冻的梅花在酷寒中凝滞不发,却以“清孤不等闲”点睛,将梅的坚韧清傲转化为诗人精神的具象。郑燮借严冬中梅花不屈的姿态,暗喻自身历经宦海浮沉仍坚守高洁品格的志向,纵使世态如雪覆千山般凛冽,亦不改“清孤”风骨。反衬:以实写虚,“檐流未滴梅花冻”一句,借屋檐冰棱未化、寒梅凝冻之景,极写雪后酷寒;而“清孤不等闲”陡转,以梅花凌寒不凋的孤傲,反衬诗人身处逆境仍坚守高洁的品格。寒景与清魂形成映照,暗喻作者罢官后虽处“日光寒”的世态,却葆有“不同流俗”的文人风骨。
3. 分段赏析
这首诗的前两句,把雪后清晨的景象描绘得特别生动。一夜大雪过后,整个大地都被厚厚的白雪盖得严严实实,就像铺上了一床巨大的白棉被。天刚蒙蒙亮,红彤彤的太阳慢慢从东边升起,阳光洒在雪地上,亮闪闪的。天空中飘着几朵薄薄的云彩,轻轻悠悠的。这时候天气冷极了,四处的冰雪还没有一点要融化的迹象。后面两句,更是把寒冷的程度说得明明白白。你看,房檐上堆积的雪,一点都没有化成水滴落下来,连娇艳的梅花都被冻住了,一动也不动。但这“孤不等闲”三个字,可不是单纯说冷,而是在夸赞梅花坚强不屈的劲儿。梅花就算被冻住了,依然挺立在寒风里,这份傲气让人敬佩。诗人其实是借着梅花,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他也想像寒梅一样,不管环境多艰难,都要保持清高坚韧,守住自己高洁的品格。整首诗通过描写自然景色,巧妙地把诗人的情感和志向藏在里面,就像一幅画,既有美丽的雪景,又有深刻的含义。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里,郑板桥从大雪后的寒意写起,道出心底孤寂。他表面描摹雪景,实际借景抒怀,将冬日物象与人生悲苦交织,用萧瑟冬景映照坎坷际遇,流露出对命运沉浮的深沉慨叹。
# 这首诗写大雪初晴的清晨所见,寒气逼人。结句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敏感,即便是一种清冷孤寂的境况,也可称为一种体验。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方笑一
下一篇:清·蒋士铨《岁暮到家(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