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ín
huái
shī
èr
shí
shǒu

朝代:清作者:王士祯浏览量:3
nián
lái
cháng
duàn
líng
zhōu
mèng
rào
qín
huái
shuǐ
shàng
lóu
shí
fēng
piàn
nóng
chūn
yàn
jǐng
cán
qiū

译文

一年多来那停泊秣陵画舫行舟让人想念,秦淮水上阁楼让人魂牵梦绕。在连绵十日的细雨微风里,那本应浓郁明媚的春日盛景,竟如同萧瑟残败的秋天一般。

逐句剖析

"年来肠断秣陵舟":一年多来那停泊秣陵画舫行舟让人想念,

# 秣陵:今江苏江宁县,春秋楚时称金陵,秦时称秣陵。指南京。

"梦绕秦淮水上楼":秦淮水上阁楼让人魂牵梦绕。

# 梦绕:往事萦怀。

"十日雨丝风片里":在连绵十日的细雨微风里,

# 雨丝风片:细雨微风。多指春景。

"浓春艳景似残秋":那本应浓郁明媚的春日盛景,竟如同萧瑟残败的秋天一般。

# 艳景:一作烟景。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秦淮杂诗二十首》是清代诗人王士祯创作的组诗,现存十四首,作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体裁为七言绝句,属怀古诗题材。借秦淮河畔历史遗迹、自然风光,如描绘河畔景致、古迹兴衰等,抒发朝代更迭、盛衰兴亡的感慨,以乐景衬哀情,将秦淮春色与内心悲凉交融,继承杜牧《泊秦淮》怀古意境,以独特艺术手法传达秦淮河凄凉萧条的哀伤感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代文学家

王士祯(1634~1711?),清代文学家。字子真,一字贻上,早年自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卒谥文简,新城(今山东桓台)人。顺治进士,官至刑部尚书。王士祯的诗兼学多家,长篇歌行师从韩愈、苏轼,气势雄远;七律或学李商隐,清微婉约,或学杜甫,气体深稳,意境开阔雄奇,风格苍健沉郁。最能表现其风格特色的是五、七言近体诗。其五言绝句辞藻清隽,风调温婉,以自然风韵见长;其七言绝句缥缈空灵,独标一格。其词学以《花间》《草堂》为正宗,延续“词为艳科”的传统观念,继承李清照的本色说,欣赏神韵天然的艺术倾向。词风婉丽隽永,尤以小令为佳。他主盟康熙诗坛数十年,追随者甚众,与朱彝尊号称“南朱北王”。代表作品有《送陶季之潞州》《秦淮杂诗》《真州绝句》《浣溪沙·红桥》等。著有《渔洋山人精华录》《带经堂集》《渔洋诗话》《池北偶谈》《香祖笔记》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秦淮杂诗十四首(其一)》由清代王士禛所作。公元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王士禛以扬州推官奉命至南京谳狱,居于河侧。彼时秦淮河在明末时歌舞繁盛,而此时繁华不再,王士禛目睹金陵胜地的今昔变迁,感慨万千,为抒盛衰兴亡之感,写下这组诗,此为组诗第一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怀古诗。描绘了诗人对秣陵舟和秦淮水上楼的思念,以及在十日雨丝风片中看到的浓春却似残秋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秦淮往昔繁华消逝的感伤与惋惜。借春雨中浓春似残秋的景象,写出了对昔日繁华不再的叹惋。

2.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诗的前两句“年来肠断秣陵舟,梦绕秦淮水上楼”是虚写,通过“肠断”“梦绕”等词,抒发诗人对秦淮的思念之情,展现出内心的眷恋与哀愁。后两句“十日雨丝风片里,浓春烟景似残秋”为实写,描绘出眼前春雨纷纷中,本应春意正浓的秦淮景色却呈现出残秋般的衰败,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借景抒情:“十日雨丝风片里,浓春烟景似残秋”,诗人借春雨迷蒙中秦淮景色的衰败,将自己对秦淮往昔繁华不再的感伤融入其中,使情与景相互交融,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反衬:以乐景衬哀情,“十日雨丝风片里,浓春烟景似残秋”,描绘春日秦淮“雨丝风片”“浓春艳景”的美好景致。春日本是生机盎然、繁花盛放的乐景时节,秦淮河畔烟柳朦胧、风光旖旎,却在诗人笔下水光山色皆染萧瑟,“似残秋”的观感,将明媚春景与内心因朝代更迭、世事兴衰而生的哀婉悲凉相衬。以乐景之形,托哀情之实,凸显出诗人以反衬深化情感的艺术巧思。

3. 分段赏析

诗的前两句“年来肠断秣陵舟,梦绕秦淮水上楼”,采用言怀的虚写手法,将秦淮的人文景观—舟与楼呈现于笔下,秣陵之地因秦淮河穿流市区的自然地理特征也隐寓其中。作者对秦淮这一胜地倾心已久,故而以“肠断”“梦绕”倾诉情思。“断肠”之意,一为极度悲伤,如曹操《蒿里行》中“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所描绘的凄惨;二为极度思念,恰似曹丕《燕歌行》里“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的眷恋。在本诗中,“肠断”取思念之义,与“梦绕”相互呼应,生动体现出作者对秦淮胜景日思夜想的深情。诗中的舟,并非普通舟楫,而是行驶或停泊于内河的画船游舫;楼也非寻常楼阁,而是临水而立、雕梁画栋的建筑,这些皆是秦淮昔日繁华的独特印记,也是作者情思所系之处。后两句“十日雨丝风片里,浓春艳景似残秋”,通过记游实写秦淮的自然景致,如“雨丝风片”“浓春烟景”。然而,在这景致之中,社会变迁的痕迹也清晰可辨,昔日秦淮的繁华不再。此句脱胎于明代汤显祖《牡丹亭・惊梦》中的“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却又别出新意。《牡丹亭》相关语句着力描绘令人陶醉的美景,而王士禛笔下的“浓春烟景似残秋”,却弥漫着无尽感伤。“浓春”正值春意浓郁之时,“残秋”则尽显凋零之态。本该繁花似锦的秦淮,如今却呈现出这般苍凉之象。作者虽未明言内心感受,但“残秋”这一时令转换节点,或许引发了他对王朝兴替的思索,勾起故国之思、黍离之悲;又或许只是因现实与心理预期落差而感到失望。这种含蓄表达,让读者得以展开丰富联想,领略诗歌蕴含的多重美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诸咏皆琐屑不甚关系。

清沈德潜《秦清诗别裁集》卷四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宋徵舆《忆秦娥·杨花》

下一篇:清·郑燮《山中雪后》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