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歌应唱大刀环":出征的战士应当高唱军歌胜利归来,
# 大刀环:战刀柄上有环,环和“还”谐音,所以用它隐喻胜利而还。,军歌:这里有高唱赞歌、慷慨从军的意思。
"誓灭胡奴出玉关":决心把满族统治者赶出山海关。
# 玉关:即玉门关。这里借喻山海关,指要把清朝统治者赶出中原。,胡奴: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族的泛称,这里是清朝统治者的蔑称。
"只解沙场为国死":战士只知道在战场上为国捐躯,
# 沙场:战场。,解:知道,懂得。
"何须马革裹尸还":哪会想将来战死后尸体以马革包裹而还。
# 马革裹尸:英勇作战而死,尸体以马革包裹而还。,何须:何必要。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爱国情怀的七言绝句,描绘了出征将士应高唱凯歌、誓灭外敌的豪情,表达了诗人愿在沙场为国捐躯、不计较身后事的崇高精神。借出征杀敌等景象,写出了诗人为国献身的壮志豪情。
2. 写作手法
用典:“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用了“马革裹尸”的典故。“马革裹尸”出自《后汉书・马援传》,东汉名将马援曾说“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意思是男子汉应该战死在边疆战场,用马皮包裹尸体回来安葬。在徐锡麟的诗中,运用这个典故,是为了表明将士们只一心想着在沙场为国家英勇献身,不在意死后是否要用马革将尸体包裹回来。通过这个典故,更强烈地传达出将士们视死如归、为国捐躯的坚定决心,使诗歌情感表达得更加深沉、激昂,也增添了文化底蕴。直抒胸臆:“军歌应唱大刀环”表明战士们高唱战歌,心中激荡着必胜的信念与对凯旋的渴望;“誓灭胡奴出玉关”则以斩钉截铁的誓言,宣告剿灭敌军的决心,“玉关”点明征战的边疆地域,“誓灭”二字如金石掷地,展现出将士们气吞山河的报国之志与不驱逐外敌誓不还朝的悲壮豪情,开篇便为全诗奠定了激昂壮烈的基调。
3. 分段赏析
开篇“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诗人径直袒露心声。对于出征将士而言,理应高唱战歌,载誉凯旋,凭借坚定决心,定能将外敌驱逐出玉门关。此句不仅反映了出征的壮志,更彰显出诗人内心的宏大抱负。在当时满族入主中原的背景下,众多文人怀有报国之志,而徐锡麟的表达尤为独特且豪迈,凸显其非凡气魄。“只解沙场为国死”,进一步升华出征战士的精神境界。“只解”表明战士心中唯有为国捐躯这一坚定信念,摒弃了其他杂念。自古以来,人们崇尚为国、为友、为公、为义而死,其中,为国牺牲在战场上被视为至高无上的荣耀。此句着重突出“为国”二字,深刻体现了战士们崇高的思想觉悟。末句“何须马革裹尸还”总揽全诗,从反向强调,既然为国捐躯、战死沙场是人生至高无上的荣耀,那么对于身后事,诸如尸体归葬故乡,便无需挂怀。徐锡麟在东汉马援“马革裹尸”思想的基础上再作升华,以“何须”二字,鲜明表达出只要能为国奉献,其他皆可抛却的坚定态度。
4. 作品点评
《出塞》一诗中,徐锡麟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义无反顾的革命激情与牺牲精神,洋溢着浓郁的英雄主义气概,将报效祖国、献身疆场的热忱展现得酣畅淋漓。整首诗情感奔放激昂,语调悲壮慷慨,英气直逼云霄。尤其是“何须马革裹尸还”一句,将诗人壮怀激烈、视死如归的英雄豪情展现得入木三分。
# 这首诗,刚劲有力、声韵铿锵,虽借用乐府旧题,抒发的却是革命志士为了推翻清朝反动统治、拯救祖国、视死如归的豪壮情怀。
不详寓言家、作家、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马达《中华诗词鉴赏辞典》
上一篇:清·袁枚《湖上杂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