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岭花开二月天":二月时分葛岭的花都已盛开,
# 二月天:二月时分。,开:盛开。
"游人来往说神仙":一路上游人络绎不绝,都说想做神仙。
# 来往:络绎不绝。
"老夫心与游人异":而我的心境与他们的不一样,
# 异:不同。,老夫:指作者本人。
"不羡神仙羡少年":我并不羡慕神仙,只是羡慕那些少年。
# 羡:羡慕。
“乾隆三大家”之一
袁枚(1716~1797?),清代文学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号随园老人、仓山居士等,世称随园先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慈溪(今属浙江宁波)。乾隆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四十岁告归,于江宁小仓山筑随园。作为诗人,袁枚与赵翼、蒋士铨并称为“乾隆三大家”。其论诗主“性灵”说,强调“性情之外本无诗”,抨击程朱理学和儒家“诗教”。对诗歌创作,袁枚主张直抒性情,真率自然、清新灵巧,诗人应不为格律所拘。其所作古文、骈文亦纵横跌宕,自成一家。著有《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子不语》等。今人辑有《袁枚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出游感怀诗。描绘了二月葛岭花开时游人来往谈论神仙的场景,体现了诗人与游人不同的心境,表达了诗人对青春的渴盼以及因年华易逝而产生的惆怅和无奈。
2. 写作手法
对比:将自己“不羡神仙羡少年”的心境与“游人来往说神仙”的普遍心态进行对比,突出诗人对青春的独特感悟,强化了诗歌表达的情感,使诗人对青春的渴盼以及惆怅无奈之情更加鲜明。直抒胸臆:尾联“老夫心与游人异,不羡神仙羡少年”,直接表达诗人内心的想法和情感,让读者能清晰地感受到诗人对青春的向往以及因年华流逝而产生的复杂情绪,情感表达直白有力。
3. 分段赏析
“葛岭花开二月天,游人来往说神仙”:首联描绘出游所见之景。“葛岭花开二月天”,点明时间为二月,地点在葛岭,此时葛岭上鲜花盛开,描绘出一幅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画面,为后文的感慨做铺垫。“游人来往说神仙”,写出游人来来往往,都在谈论神仙的热闹场景,展现出一种世俗的氛围,同时也为引出诗人独特的心境埋下伏笔。“老夫心与游人异,不羡神仙羡少年”:尾联直抒诗人胸臆。“老夫心与游人异”,诗人明确表示自己的心境与周围游人不同,形成鲜明对比。“不羡神仙羡少年”,诗人直言不羡慕神仙,而羡慕少年,直接表达出对青春的渴盼。青春代表着活力、希望和无限可能,诗人在感慨自己年华已逝的同时,对少年所拥有的青春充满向往,流露出因青春不再而产生的惆怅和无奈之情,使诗歌的主题得以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