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似春云淡似烟":这里的山色好似春天的云彩那样浓厚,又好似薄烟轻淡,
"参差绿到大江边":参差不齐的树影映在江面上。
# 江边:江面上。,参差:长短、高低、大小不齐。
"斜阳流水推篷坐":夕阳斜下,不禁推开船篷坐下,
# 推篷:拉开船篷。,斜阳:夕阳。
"翠色随人欲上船":两岸那浓郁的翠色,仿佛随着人,想要一同登上船来。
# 欲:想要。
清代学者、文学家
纪昀(1724~1805),清代学者、文学家。字晓岚、春帆,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孤石老人,直隶献县(今属河北)人。乾隆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学问博深而通达,曾以总纂官主撰《四库全书》,主持编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后因病而逝,谥号文达。纪昀工诗文,能作小说。其诗多华贵典赡之作。他谪戍塞外所作《乌鲁木齐杂诗》,内容温和文雅,无愁苦之音。他又仿《聊斋志异》体,作小说集《阅微草堂笔记》。另著有《纪文达公遗集》《沈氏四声考》《河源纪略》《玉谿生诗说》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山水诗。诗中描绘了富春江沿途山明水秀的景色,在斜阳下,篷船行驶于江中,诗人推开船篷,将两岸青翠碧绿、山峦林木茂密、江水涟漪的美景尽收眼底,以清晰明朗的语言、贴切生动的比喻,展现出富春江山水如诗如画的景致,赋予山水鲜活的生命力,表达了诗人对富春江山水的喜爱之情。
2. 写作手法
拟人:“翠色随人欲上船”,诗人将“翠色”赋予人的情感与行动,“随人”“欲上船”生动地表现出翠色仿佛对人充满眷恋,紧紧追随,想要登船相伴,使富春江的山水景色更具活泼的生命力与亲切的人情味。比喻:“浓似春云淡似烟”,将山水之色比作春云与轻烟,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山水色彩的浓淡相宜、缥缈朦胧之态,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山水景色的独特韵味。
3. 分段赏析
第一句“浓似春云淡似烟”,首句运用精妙的比喻,连用两个“似”字,未直接点明描绘对象是云烟,而是营造出一种独特氛围。这里所呈现的景象,更像是“天山共色”所形成的“空翠”。“浓”如春日厚重蓬勃的云朵,充满生机;“淡”似缥缈轻盈的烟雾,给人空灵之感。这种描写并非指向具体事物,而是一种色彩交融的视觉感受。从语言风格看,简洁却富有韵味,以极简文字传递丰富意象,体现诗人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为全诗奠定了清新空灵的基调。第二句“参差绿到大江边”,承接上句的“空翠”,此句进一步拓展画面。“参差”生动描绘出绿色的层次感,有浓有淡、有近有远,绝非单一色调。绿色从远处山峦、树林一路延伸至江边,展现出富春江两岸景色的广袤。 “绿到大江边”的空翠,必然倒映于碧水之中,呈现出如雍陶诗中“碧色全无翠色深”的美妙效果。从表现手法上,诗人通过“参差”等词,赋予静态的山水以动态感,仿佛绿色在流动蔓延,凸显了景色的鲜活与生命力。第三句“斜阳流水推篷坐”,前两句着重写景,此句将诗人融入其中。“斜阳流水”点明时间与环境,夕阳西下,余晖洒在缓缓流淌的江面上。此时诗人“推篷坐”,这一动作饱含深意。诗人被两岸景色吸引,抑制不住想要尽情欣赏美景的渴望,推开船篷,展现出对富春江山水的热爱。从内容主题上,此句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境,传达出诗人悠然闲适的情感,使读者能感同身受那份惬意。第四句“翠色随人欲上船”,此为全诗最为精妙之处,运用拟人手法,赋予“翠色”人的情感与行为。船行时,翠色仿佛有了灵性,紧紧跟随诗人,甚至“欲上船”。这既是诗人主观的视觉错觉,又让景物充满人情味。沿途山水好似热情好客的友人,表达了诗人对富春江山水的眷恋。从表达技巧看,拟人手法的运用,使诗人的情感表达更为深切,为读者营造出丰富的想象空间,将整首诗的意境推向更高层次。
4. 作品点评
此诗语言清晰明朗,比喻贴切生动。诗人巧妙运用拟人手法,将江上景物赋予灵动的生命力,极为传神地展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使整首诗充满了活泼的情趣与盎然的生机。
上一篇:清·赵翼《论诗五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