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ùn
shī
shǒu

朝代:清作者:赵翼浏览量:3
mǎn
yǎn
shēng
zhuǎn
huà
jūn
tiān
gōng
rén
qiǎo
zhēng
xīn
zhī
bǎi
nián
xīn
dào
liǎo
qiān
nián
yòu
jué
chén
èr
shī
piān
wàn
kǒu
chuán
zhì
jīn
jué
xīn
xiān
jiāng
shān
dài
yǒu
cái
rén
chū
lǐng
fēng
sāo
shù
bǎi
nián
sān
zhī
yǎn
píng
zhǔ
zhāng
fēn
fēn
yuàn
màn
huáng
ǎi
rén
kàn
céng
jiàn
dōu
shì
suí
rén
shuō
duǎn
cháng
shào
shí
xué
nán
yuán
zhǐ
dào
gōng
bàn
wèi
quán
dào
lǎo
shǐ
zhī
fēi
sān
fēn
rén
shì
fēn
tiān
shī
jiě
qióng
rén
wèi
kōng
xiǎng
yīn
shī
shàng
céng
gōng
xióng
xiào
tān
xīn
shèn
yào
gōng
shī
yòu
qióng

译文

大自然的化育如转轮,变化无穷,天然雕饰和人工锤炼争相出新。就算把五百年后的新意都预支了,到了千年之后又成了陈腐的东西。李白和杜甫的诗篇至今仍然万人传诵,但却不完全适合现在读者的审美情趣了。历史推陈出新,代代有人才,都在各自的领域里引领风气很长时间。慧眼识珠靠的是独立见解,艺术界闹哄哄地信口雌黄。矮子看戏,是看不到戏台上表演的,所以他的议论都是人云亦云罢了。少年时代学作诗,总是觉得遣词造句不能圆润通融,只以为是下的功夫还不够到家。年岁渐长才知道,诗作得好否,三分靠努力,七分靠天赋。都说诗作会让人陷入贫困,但我至今并未潦倒,想来是因为我的诗篇不曾出类拔萃。我既爱吃鱼又贪求熊掌,既想要写出精妙的诗歌,又害怕因作诗而贫穷。

逐句剖析

"满眼生机转化钧":大自然的化育如转轮,变化无穷,

# 转化钧:谓大自然的化育如转轮,变化无穷。化,造化,即大自然。钧,制陶器所用的转轮,这里指造化的力量。,生机:生气,朝气,活力。,满眼:充满视野。

"天工人巧日争新":天然雕饰和人工锤炼争相出新。

# 人巧:人的智慧所创造出来的。,天工:天然形成的高超技艺。

"预支五百年新意":就算把五百年后的新意都预支了,

# 预支:提前支取。比喻某种现象提前发生。

"到了千年又觉陈":到了千年之后又成了陈腐的东西。

# 陈:陈旧,过时。

"李杜诗篇万口传":李白和杜甫的诗篇至今仍然万人传诵,

# 万口传:极言李白和杜甫的诗歌传播之久远。,李杜:指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

"至今已觉不新鲜":但却不完全适合现在读者的审美情趣了。

# 不新鲜:与社会现状不能扣合,缺少时代气息。

"江山代有才人出":历史推陈出新,代代有人才,

# 江山代有才人出:意谓国家代代都有很多有才情的人。才人,有才华的人。

"各领风骚数百年":都在各自的领域里引领风气很长时间。

# 领风骚:指领导文坛,开一代诗风。风骚,《诗经》中的“国风”和屈原《离骚》的合称,后用来泛称文学。这里指在文学上有成就的“才人”的崇高地位和深远影响。

"只眼须凭自主张":慧眼识珠靠的是独立见解,

# 只眼:指独到的眼光和见解。

"纷纷艺苑漫雌黄":艺术界闹哄哄地信口雌黄。

# 雌黄:矿物名,橙黄色,可制颜料。古人写字用黄纸,写错了用雌黄涂掉再写,所以称改易、评论为雌黄。这里指议论是非。,漫:随便,随意。,艺苑:文艺园地,文艺界。

"矮人看戏何曾见":矮子看戏,是看不到戏台上表演的,

# 矮人看戏何曾见:自己不明所以,人云亦云。《朱子语类》:“如矮子看戏相似,见人道好,他也说好。”

"都是随人说短长":所以他的议论都是人云亦云罢了。

# 说短长:说长道短,亦即人云亦云。

"少时学语苦难圆":少年时代学作诗,总是觉得遣词造句不能圆润通融,

# 圆:圆满。,学语:学习语言,学习文学。,少时:年轻的时候。

"只道工夫半未全":只以为是下的功夫还不够到家。

# 工夫:指时间。,只道:只以为。

"到老始知非力取":年岁渐长才知道,诗作得好否,

# 非力取:不是努力就能取得的。力取,指刻意求工。

"三分人事七分天":三分靠努力,七分靠天赋。

# 三分人事七分天:做事三分靠自己,七分靠天意。这里引申为努力只能达到三分,剩下的七分,恐怕只有天才才能够达到吧。天:自然天成。

"诗解穷人我未空":都说诗作会让人陷入贫困,但我至今并未潦倒,

# 空:与“穷”同义。,诗解穷人:古代诗人往往是穷愁潦倒的。韩愈《荆潭唱和诗序》:“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而后工也。”这句诗的语意本此。解:同懈,懈怠、放弃。穷:困顿。

"想因诗尚不曾工":想来是因为我的诗篇不曾出类拔萃。

# 尚:高尚,(又有部分学者认为译作时尚)。

"熊鱼自笑贪心甚":我既爱吃鱼又贪求熊掌,

# 熊鱼:指熊掌和鱼两种美味。《孟子·告子》:“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这里是以熊掌和鱼比喻诗才和命运。

"既要工诗又怕穷":既想要写出精妙的诗歌,又害怕因作诗而贫穷。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论诗五首》是清代诗人赵翼创作的一组七言绝句,共五首(一本作四首)。在这组诗中,诗人以诗歌形式阐述文学主张。第一首为创作论,倡导诗歌贵在创新创作。第二首提出每个朝代皆会涌现杰出诗人,创作出具时代特色之作,尤重诗贵革新。第三首属批评鉴赏论,强调看待问题需有独立见解,不可盲目附和他人。第四首指出诗歌不应刻意求工、偏重形式,而应自然天成,饱含真情实感。第五首肯定“诗穷而后工”的观点,讥讽部分诗人“既欲工诗又惧穷困”的矛盾心理。组诗内容鲜明,语言流畅,言简义丰,便于记忆,备受赞誉与流传。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乾隆三大家”之一

赵翼(1727~1814),清代史学家、文学家。字云崧、耘崧,号瓯北,江苏阳湖(今江苏常州)人。乾隆进士,官至贵西兵备道,后辞官,主讲安定书院,专心著述。赵翼是清代中期三大文学诗人之一,与袁枚、蒋士铨齐名,合称“乾隆三大家”,也称“江右三大家”,还与袁枚、张问陶并称“乾嘉性灵派三大家”。他工诗善文,尤长于史学,考据精赅,与钱大昕、王鸣盛并称“三大史学家”。他论诗主张“独创”,力反摹拟。其诗以五言古诗最有特色,咏史、怀古诗出众,诗风趣谐俗,博洽典赡,议论精深警辟,风格雄丽豪健,造语浅近流畅。主要作品有《陔余丛考》《后园居诗》《论诗》等。著有《瓯北集》《瓯北诗话》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论诗五首》是赵翼所作,这组诗作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自宋代以来,诗坛创新与复古两派交锋不断。明代“前后七子”以摹拟为风尚,形成一时风气。但有复古者,必有反对者,“公安派”对此抨击最为猛烈,主张文学应随时代发展,反对崇古非今;反对尊古派摹拟剽窃,认为文章无固定格式,需发人所未发方为新奇;重视文学独创性,提倡抒发性灵。清代诗歌创作中,尊唐与尊宋两派各持己见,自视为正宗,叶燮《原诗》对其进行了批判。然而,复古倒退倾向历来受封建统治者支持,故此类斗争此起彼伏,层出不穷。继“公安派”和叶燮之后,袁枚和挚友赵翼成为奋起抨击复古主义的代表人物。“性灵派”诗论的核心论点是写诗要独抒性灵,而独抒的前提之一,是诗的内容应随时代前进发展。他们尤其强调创新,这种创新并非师前人之意而不师其辞,而是书写自己的真性灵与时代的新内容,这组论诗绝句便是赵翼阐发“性灵说”主张的体现。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七言绝句,也是一组论诗诗。组诗阐述了诗贵创作与创新、各代皆有杰出诗人与时代作品、批评鉴赏需有独立见解、诗歌应自然具真情实感、“诗穷而后工”等文学主张。

2. 写作手法

比喻:“满眼生机转化钧”将自然造化比作陶人转动制陶模具,生动展现万物更新如陶器成型般充满动态感;“矮人看戏何曾见”用矮子看戏看不到只能人云亦云的现象,比喻毫无主见的盲目附和的人,讽刺文艺评论中盲目跟风、缺乏主见的现象,使抽象道理具象化。正面描写:“满眼生机转化钧”直接描绘大自然“满眼生机”的蓬勃景象,以“转化钧”正面展现万物更新的动态过程,让读者直观感受自然规律的鲜活力量。

3. 分段赏析

其一:“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两句从宏观角度展现万物更新的规律。首句以“满眼生机”勾勒出大自然蓬勃旺盛的生命力,仿佛一幅充满动感的画卷扑面而来——山川草木、日月星辰,无不在运动变化中展现蓬勃活力。“转化钧”三字堪称精妙比喻,诗人将造化的变迁比作陶人转动制陶的模具(“钧”指制陶转轮),赋予抽象的自然规律以直观的画面感:天地如同巨大的陶窑,万物在“转轮”的运转中不断重塑、更新。这种以写景与比喻结合的议论方式,使抽象的“创新必要性”化作具象可感的图景,入题自然且富有艺术感染力。次句进一步点明“生机”的双重来源,既包含“天工”(自然的鬼斧神工),也离不开“人巧”(人类的智慧创造),而“日争新”三字如点睛之笔,直接点明全诗核心——无论是自然的四季更迭、物种演化,还是人类的科技进步、文化创造,都在每日不息地追求创新。这一论断从自然到人类社会全面覆盖,为后文论述文学创作的创新必要性奠定了哲学层面的逻辑基础。“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两句以夸张的时间想象深化“创新无止境”的理念。诗人跳出具体的创作场景,以超越性的视角审视“新”与“陈”的辩证关系:假设有人能“预支五百年新意”,在当代写出超前五百年的作品,看似极具创新性,然而“到了千年”之后,这“五百年新意”仍会显得陈旧过时。“五百年”与“千年”的数字对比,以量化的时间维度强化了“新”必然走向“陈”的历史规律——任何创新成果都受限于时代条件,唯有持续突破才能保持生命力。诗人用“预支”这一带有幻想色彩的表述作为立论基点,看似荒谬却蕴含深刻哲理:它打破了人们对“永恒新意”的幻想,揭示出文学创作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诗句以昂扬的格调和斩钉截铁的语气传递观点,在崇古重典的古代中国,犹如一声惊雷,为困于“前人占尽好诗”的创作者注入信心——创新永远有空间,关键在于敢于突破当下的局限。这种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具象想象的写法,既避免了空泛议论,又使观点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与说服力。其二:“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两句以强烈的反差感阐述诗歌发展的时代性。首句看似平淡无奇,却以“万口传”三个字重笔勾勒出李杜诗篇的历史地位——作为唐代诗歌巅峰的代表,李白与杜甫的作品历经数百载仍被广泛传诵,其艺术成就早已成为公认的文学经典。次句却笔锋陡转,直言这些“万口传”的经典“至今已觉不新鲜”,可谓石破天惊之论。需注意的是,此处“不新鲜”并非否定李杜诗作的艺术价值,而是从审美接受的角度指出:任何文学作品都植根于特定时代的社会土壤,其题材选择、情感表达、艺术手法乃至意象体系,都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烙印。唐代的社会风貌、文化思潮孕育了李杜的“新鲜”,而数百年后的清代读者,其生活环境、价值观念、审美趣味已发生巨大变迁,对李杜诗篇的感受自然会从“震撼”走向“熟悉”,从“新鲜”趋于“寻常”。首句的“万口传”与次句的“不新鲜”形成微妙的辩证关系:前者是历史积淀的“量”的证明,后者是时代发展的“质”的必然,二者共同揭示了诗歌创作的铁律——即便如李杜般的天才,其作品也无法超越时代限制,必须让位于新的文学潮流。“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两句是对诗歌发展规律的凝练概括,堪称赵翼诗论的核心观点。诗人以“江山”代指时代与社会环境,用“代有”强调创新的持续性——每个时代都会涌现出顺应时势的“才人”,他们敏锐捕捉时代精神,以富有创造性的诗篇开辟新的艺术境界,“各领风骚数百年”则形象地描绘出文学史上群星闪耀、代代更迭的图景。值得注意的是,“风骚”一词既呼应《诗经》“国风”与屈原《离骚》的文学传统,暗示“才人”需继承经典,又以“领”字突出其突破性——不是对前代的简单模仿,而是在继承中创新,形成独特的时代风格。这一论断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清代初期,诗坛盛行明代以来的复古诗风,无论是尊唐还是宗宋,皆以拟古为能事,严重束缚了创作活力。赵翼在此以历史发展观为武器,呼吁诗人摆脱“崇古”枷锁,理直气壮地成为当代“领风骚”的“才人”。从文学史角度看,这一观点完全符合实际——宋代苏轼以“以文为诗”革新唐诗范式,南宋陆游以爱国诗开新境界,金元元好问以“丧乱诗”自成一家,皆为“各领风骚”的例证。诗句以明快的节奏、宏大的视野,将抽象的文学理论转化为朗朗上口的艺术表达,既具思想深度,又富传播力,成为后世阐释文学发展规律的经典论断。其三:“只眼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苑漫雌黄”两句聚焦诗歌评论的独立性原则。首句鲜明提出“只眼须凭自主张”,强调评论者需具备独立见解,通过深入分析形成客观判断,而非人云亦云。次句“纷纷艺苑漫雌黄”则批判不良风气:文坛中充斥着不负责任的随意评价,或标新立异博眼球,或因门户之见盲目褒贬(如清代诗坛尊唐与宗宋之争)。两句形成鲜明对比,既树立了正确的批评态度,又直指时弊,体现出诗人反对复古主义、倡导实事求是批评观的立场,为诗歌创作与评论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思想指引。“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两句以精妙比喻讽刺盲目跟风的评论现象。诗人借用“矮人看戏”这一生活场景,刻画了一类特殊群体:他们因自身见识局限,无法真正观戏,只能随他人言行附和评价。这一比喻虽非赵翼首创,却在此处获得新的生命力——它将抽象的“缺乏主见”转化为具体可感的画面,既具谐趣又富批判力,辛辣地嘲讽了那些在文学评论中盲从权威、鹦鹉学舌的人。相较于直白说理,这种形象化表达更具感染力,让读者在会心一笑中领悟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展现出诗人将哲理与趣味融合的创作智慧。其四:“少时学语苦难圆,只道工夫半未全”两句讲述诗人对诗歌创作的早年认知。诗人以自身经历切入,回忆年轻时学习作诗的困境:语言表达总难尽善尽美,彼时认为是“工夫半未全”,即功力不够深厚,于是刻苦钻研、刻意求工。这种认知具有普遍性,反映出初学者对诗歌艺术的直观理解——将“圆熟”归因于后天努力,强调技法锤炼的重要性。诗句以平实语言勾勒出学诗者的成长轨迹,为后文“到老”的顿悟做铺垫,形成前后对照的叙事脉络,增强了诗作的真实感与说服力。“到老始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两句揭示诗歌创作的深层规律。诗人以“到老”与“少时”形成时间对比,指出历经岁月积淀后才明白:诗歌创作并非全凭人力可成,“三分人事七分天”的论断虽有强调天分之意,却并非否定努力的价值,而是强调创作需兼具后天积累与先天禀赋。这一观点与袁枚“性灵派”理论相呼应,主张诗歌应自然流露真情实感,而非刻意雕琢形式。值得注意的是,此处的“天”可理解为对生活的感悟力、艺术灵感等难以量化的因素,反映出诗人对创作本质的深刻思考,虽带有时代局限性,却突破了单纯强调“苦吟”的传统观念。其五:“诗解穷人我未空,想因诗尚不曾工”两句围绕“诗穷而后工”展开辩证思考。首句化用韩愈“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的观点,以自嘲口吻说“我未空”(未经历穷困),故诗歌未能达到“工”的境界;次句推想原因,表面是自谦诗艺不精,实则委婉质疑“诗必穷而后工”的绝对性。诗人以自身经历为切入点,既肯定这一传统理论的合理性(困境可能激发创作力),又暗含对其片面性的反思——诗歌优劣未必完全取决于境遇,亦与创作者的思想深度、艺术修养等因素相关。这种不盲从旧说的态度,体现出诗人的理性精神与创新意识。“熊鱼自笑贪心甚,既要工诗又怕穷”两句以幽默笔调收束全诗。“熊鱼”化用《孟子》“鱼与熊掌不可得兼”典故,自嘲在“工诗”与“怕穷”间的矛盾心态:既想写出优秀诗作,又不愿承受“穷而后工”的境遇,堪称“贪心”。这一自嘲看似轻松,实则蕴含对文学创作与现实处境关系的深刻叩问——在清代文字狱背景下,诗人既向往艺术成就,又忌惮因诗获罪,这种矛盾折射出封建专制对文人创作的压抑。诗句以诙谐语言包裹沉重思考,既保留了诗歌的艺术趣味,又隐含对时代困境的无奈感慨,使议论性诗作兼具情感厚度与现实关怀。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继承了以诗歌体裁论诗歌的传统,见解独特,说理顺畅。全诗看似随意写来,但却蕴含着极为精辟深刻的理论内涵。李白、杜甫被称作“诗仙”“诗圣”,在唐代就备受推崇,像韩愈在杜甫去世时才3岁,后来他熟读李杜的诗篇,而后世尤其是明清两代,对李杜的崇拜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并且普遍认为诗歌自唐代以来便开始衰落,一代不如一代。甚至有人提出从《诗经》之后诗歌每况愈下、自宋元以来就没有好诗的观点,这种看法在明清诗歌理论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诗人开篇就总体概述了这一普遍现象,以李杜为代表指出他们的诗作固然光辉灿烂、流传千古,其崇高的地位和普及程度已被广泛传颂。接下来却陡然转折,尖锐地指出了这种情况带来的另外弊端:因太过熟悉而流于俗套,不仅让人觉得从内容到形式都缺乏新意,而且还隐隐含有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后世诗人创新的意思,其见解的深刻、笔触的辛辣、思虑的周全,足以引人深思。前两句并非真正在贬低李杜,而是为下文做铺垫罢了,以下便转入主题的抒发。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第二首抱负不凡,自是才人吐属。三首讥嘲得妙,世之好作诗话,妄灾枣梨者见之,也应齿冷。

近代王文濡《历代诗文名篇评注读本》

# 从这五首诗看,赵翼论诗,主张争新,因为天工人巧都在争新,是符合自然和社会的变化的。要独具只眼,有自己的主张。要人工和天分的结合,像风格,跟个性有关,这就跟天分有关。钱先生称他的诗,修辞妥贴圆润,能说理运典,这五首诗就可作例。《论诗》讲他的诗论,即属说理,说得明白畅达。

不详原中华书局编审周振甫、中华书局文学编辑室副编审冀勤《钱锺书〈谈艺录〉读本》

# 这些论诗绝句表现了一定的发展观点和追求创新的精神,对诗歌创作中的厚古薄今派和复古倾向,作了否定。“李杜诗篇万口传”一首豪情壮怀,尤脍炙人口,在明清论诗绝句中可谓首屈一指。他还以“矮人看戏”的生动比喻,辛辣地讽刺了“荣古虐今”、人云亦云的诗歌评论,提倡“只眼须凭自主张”,即独具只眼、不厚古薄今的诗歌评论。这种发展观点和追求创新的精神,也反映在他所著《瓯北诗话》中。

不详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周啸天《中国绝句诗史》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纳兰性德《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

下一篇:清·纪昀《富春至严陵山水甚佳(其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