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īn
·
·
wáng
yǒu
gǎn

朝代:清作者:纳兰性德浏览量:3
hèn
shí
kōng
jiē
hán
gēng
xiē
zàng
huā
tiān
sān
zǎi
yōu
yōu
hún
mèng
yǎo
shì
mèng
jiǔ
yīng
xǐng
liào
jué
rén
jiān
wèi
tái
chén
lěng
qīng
qīng
piàn
mái
chóu
chāi
diàn
yuē
jìng
pāo
chóng
quán
ruò
yǒu
shuāng
hǎo
zhī
nián
lái
shuí
xiāng
zhōng
xiāo
chéng
zhuǎn
rěn
tīng
xiāng
xián
chóng
dài
jié
shēng
zhī
hái
liǎng
rén
mìng
zài
yuán
qiān
shèng
yuè
líng
fēng
qīng
lèi
jìn
zhǐ
huī

译文

这愁绪什么时候才是尽头。滴落在空空台阶上,细雨终于止住,夜晚如此清冷,正是适宜葬花的天气。你离我而去已整整三年,纵然是一场大梦,也早就应该醒来了。你一定是觉得、人间没有趣味。不如泥土深处的黄泉,虽冷冷清清、但它能埋葬所有的愁怨。我们生生世世不离不弃的约定,就这样被你抛弃。如果可以寄书信到黄泉该多好。好让我知道、你这些年过得怎么样,是谁在身旁照顾你。我仍然辗转反侧无法入睡,不忍再弹奏那哀怨凄婉的琴弦。结为、来生再结为知己。就怕真的有来生仍然无法长相厮守,再加上缘分如此浅薄、只能在这残剩的月光和零散的风中。我的眼泪已经流尽,纸钱烧成灰,飘忽不定。

逐句剖析

"此恨何时已":这愁绪什么时候才是尽头。

"滴空阶、":滴落在空空台阶上,

"寒更雨歇":细雨终于止住,

"葬花天气":夜晚如此清冷,正是适宜葬花的天气。

# 葬花天气:指春末落花时节,大致是农历五月,这里既表时令,又暗喻妻子之亡如花之凋谢。

"三载悠悠魂梦杳":你离我而去已整整三年,

"是梦久应醒矣":纵然是一场大梦,也早就应该醒来了。

"料也觉、":你一定是觉得、

"人间无味":人间没有趣味。

"不及夜台尘土隔":不如泥土深处的黄泉,

# 夜台:指坟墓。

"冷清清、":虽冷冷清清、

"一片埋愁地":但它能埋葬所有的愁怨。

"钗钿约":我们生生世世不离不弃的约定,

# 钗钿约:钗钿即“金钗”、“钿合”,女子饰物。暗指爱人间的盟誓。

"竟抛弃":就这样被你抛弃。

"重泉若有双鱼寄":如果可以寄书信到黄泉该多好。

# 双鱼:书信,典出古乐府。,重泉:即“黄泉”、“九泉”,指生死两隔。

"好知他、":好让我知道、

"年来苦乐":你这些年过得怎么样,

"与谁相倚":是谁在身旁照顾你。

"我自中宵成转侧":我仍然辗转反侧无法入睡,

"忍听湘弦重理":不忍再弹奏那哀怨凄婉的琴弦。

# 忍听湘弦重理:湘弦,即湘灵鼓瑟之弦。传说舜之妃子溺湘水而亡,后为水神,古代诗词中常用琴瑟代指夫妻,这里指纳兰不忍再弹奏那哀怨凄婉的琴弦,否则会勾起悼亡的哀思。

"待结个、":结为、

"他生知己":来生再结为知己。

"还怕两人俱薄命":就怕真的有来生仍然无法长相厮守,

"再缘悭、":再加上缘分如此浅薄、

"剩月零风里":只能在这残剩的月光和零散的风中。

"清泪尽":我的眼泪已经流尽,

"纸灰起":纸钱烧成灰,飘忽不定。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词作,出自《纳兰词》。上片直抒胸臆,词人将天人永隔的锥心之痛倾泻而出。一句“此恨何时已”破空而来,瞬间勾勒出恩爱夫妻阴阳两隔的无尽憾恨。即便时光已悄然流逝三载,这份沉重的哀思依旧如影随形,牢牢缠绕着词人,令其难以释怀。下片则将笔触转向对亡妻深切的思念,词人展开想象的翅膀,幻想九泉之下的妻子能寄来书信,借此知悉她在幽冥世界的悲欢喜乐,以及身旁相伴的身影。全词巧妙融合虚实之笔,由现实的悲怆引入虚幻的念想,层层递进,情感愈发深沉。字里行间流淌着凄婉缠绵的情愫,句句发自肺腑,不饰雕琢,却字字泣血,令人动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词三大家”之一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先祖原为蒙古土默特氏。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进士,官至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诸家经解文献,主持编纂《通志堂经解》。纳兰性德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风格近于李后主。其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擅悼亡词、边塞词和友情词。亦工诗,颇得盛唐风神。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由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所作。康熙十六年(1677年),纳兰性德之妻卢氏因难产香消玉殒。三年后的康熙十九年(1680年)农历五月三十日,恰逢卢氏亡故三周年忌日,纳兰性德写下此词,寄托哀思。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悼亡词。描写了亡妇忌日这一时间点,回忆了往昔的夫妻生活以及对死后世界的想象,抒发了词人对爱妻离世的悲痛和生死相隔的无奈之情,展现出作者对来生再续前缘的期盼。

2. 写作手法

化用:“此恨何时已?”此句巧妙化用李之仪《卜算子》中“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的成句,以一个强烈的反问,直抒胸臆,淋漓尽致地道出词人心中对卢氏之死深切绵长、无穷无尽的哀思。虚实结合:“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等是实写,词人直抒对亡妻的无尽哀思,描绘出夜雨停歇后残雨滴落空阶的凄凉景象以及葬花时节的氛围。而“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则是虚写,通过想象亡妻所处的墓穴的冷清,来抒发内心的愁苦。

3. 分段赏析

词的上片“此恨何时已?”此句巧妙化用李之仪《卜算子》中“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的成句,以一个强烈的反问,直抒胸臆,淋漓尽致地道出词人心中对卢氏之死深切绵长、无穷无尽的哀思。他既悔恨新婚三年竟成永诀,欢乐匆匆落幕而哀思绵延无尽;又悲叹阴阳两隔,再无相见之期。值此亡妇忌日,这份愁恨愈发浓烈,如潮水般难以抑制。“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三句,精心渲染出凄清悲怆的悼亡氛围。“滴空阶”二句化用温庭筠《更漏子》下阕词意。温词云:“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唯有心中郁积着排遣不去的愁绪之人,才会对夜雨停歇后残雨滴落石阶的声响格外敏感。温庭筠为离情所困,而纳兰容若却深陷丧妻之痛,生离之苦尚可期待重逢,死别之悲却是永无慰藉,其凄楚哀伤更甚于前者。卢氏逝于农历五月三十日,此时夏日初临,百花大多已然凋零,故谓之“葬花天气”。此处用词颇有讲究:其一,明明身处夏夜,却用“寒更”一词,这并非因天气寒冷,而是词人内心寂寞凄凉之感的外化;其二,词人不用“落花”,而以“葬”字形容花之凋零,“葬”字本用于描述人之离世,此处用之,既契合卢氏之死,更暗喻如春花般娇艳的娇妻,最终也如落花般“零落成泥碾作尘”。如今又逢“葬花天气”,距离妻亡已整整三年,恍若大梦一场,可若是梦,也早该醒了。“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二句紧承上文,词人慨叹人间无味,倒不如化作一抔黄土,与尘世隔绝,虽清冷孤寂,却能将满心愁绪埋葬于此。“夜台”,即墓穴;“埋愁地”,亦指墓地,卢氏便葬于玉河皂荚屯祖茔。“钗钿约,竟抛弃”二句,从词人自身的痛苦生发开来,埋怨亡妻因觉人间无趣而撒手人寰,全然不顾曾经许下的白头偕老之誓言,独留自己在这世间饱受相思之苦。古时夫妇常以钗钿作为定情信物,象征对爱情的忠贞不渝,钗为双股笄,钿则是镶嵌珠宝、由两片合成的金花。上片层层递进,将词人对亡妇刻骨铭心的怀念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词的下片起笔,词人将思绪转向幽冥世界,期望能知晓卢氏亡故后的境况。这一想法虽源于人死后灵魂不灭、阴间尚存的观念,受时代认知局限,但也足见词人对亡妻的深情眷恋,其情之真挚,令人动容。“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依?”“重泉”即黄泉、九泉,代指阴间;“双鱼”则源自古乐府“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世以此指代书信。词人满心期许,倘若能与九泉之下的亡妻通信,一定要细细询问她这些年生活是苦是乐,身旁又有谁相伴。这一追问,源于生前夫妻间的恩爱甜蜜,自然流露。在另外两首题为《沁园春》的悼亡词中,词人也曾追忆往昔:“记绣榻闲时,并吹红雨;雕栏曲处,同倚斜阳。”又云:“最忆相看,娇讹道字,手剪银灯自泼茶。”正是因为生前恩爱非常,才会对爱人死后的境遇如此关切,这份深情,早已融入血脉骨髓。词人整夜辗转难眠,试图抚弄湘琴以排遣愁绪,却终究不忍触碰。只因这琴是亡妻生前之物,睹物思人,只会让心中的伤痛愈发深重,恰似“举杯消愁愁更愁”“抽刀断水水更流”,于情于景皆无益处。“湘弦”原指湘妃之琴,顾贞观和纳兰性德的《采桑子》中曾提及:“分明抹丽开时候,琴静东厢,……孤负新凉,淡月疏棂梦一场。”由此可知,卢氏在世时,夫妇二人常于东厢抚琴弄弦。书信难达,抚琴不忍,词人只能将满腔深情寄托于来世,盼望着能与卢氏再结知己。据叶舒崇所撰卢氏墓志记载,纳兰性德于其妻死后,“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多”。在封建婚姻制度的桎梏下,纳兰性德不仅将卢氏视为至亲,更引为挚友,这份情谊实属难得。然而,即便怀着这样美好的期许,词人内心仍充满担忧:“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他甚至恐惧即便到了来世,二人依旧命途多舛,缘分浅薄,重逢相伴的时光,也不过如残月零风般短暂易逝。读到此处,怎不令人潸然泪下?新婚仅三年便生死相隔,这份痛楚已足以令人肝肠寸断,而如今连来世相守的愿望都难以实现,现实的残酷,实在令人心碎。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婚姻往往不以爱情为基石,美满姻缘少之又少。即便偶有几对恩爱夫妻,也常被天灾人祸无情拆散。许多痴情男女,无奈之下只能以死殉情,冀望魂魄相依。词人期盼来世再续前缘,已属难能可贵,可他深知此愿难遂,故结尾“清泪尽,纸灰起”二句,道尽无尽凄绝,令人黯然神伤。

4. 作品点评

《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是纳兰性德的一首悼亡词。纳兰一生所作悼亡词多达四十余首,篇篇浸透血泪,字字情痴意笃,而此词更是其中的绝唱。词作以空阶滴雨、仲夏葬花的凄清景象开篇,于细微处勾勒出伤春的惆怅,进而引发对亡妻深切绵长的悼念之情。随着思绪延展,词人由眼前实景转入对幽冥世界的想象,借夜台幽远难通音讯、来世相逢缥缈难期的悲叹,将情感层层推进,直至陷入万念俱灰的悲怆境地——此生阴阳两隔已然成定局,来世再续前缘又是否可期?全词巧妙地将虚实之景交织相融,所见之景与所思之情浑然一体,往昔历历在目的生活片段与对幽冥玄想的真挚情思紧密相连。纳兰词“哀感顽艳”“令人不忍卒读”的独特魅力,在此词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柔肠九转,凄然欲绝。

当代词学大师唐圭璋《纳兰容若评传》

# 这又是一阕悼亡之作。作者在卢氏夫人逝世三周年的忌日,追念亡妻,不禁悲从中来,转侧难眠。因想打破人世冥间的界限,通问近来消息;又想跨越今生来世的鸿沟,结个他生知己。词意悲切,而不加修饰。只如家常相对,倾诉衷肠。其一往情深、哀不自胜之处,感人至深。

现代作家盛冬玲《纳兰性德词选》

# 悼亡词,要用血和泪写成,情感真挚,哀思缠绵,语言要自然朴素,不尚涂泽。说真挚,但不要庸俗,著名的元稹《遣悲怀》诗,虽真实,但夹杂一些庸俗的东西。千古的词家绝作,只有苏轼的《江城子·记梦》了,情挚而又形象突出,双方人物活动在梦中与梦外。饮水词中悼亡之作较多。有人物活动,更突出的是主观抒情,极哀怨之致,这一阕可为代表。语言方面,有些典故和代词。但比较为人们所熟知和常用,于全词无碍。

古典文学研究专家钱仲联《清词三百首》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下一篇:清·赵翼《论诗五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