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事有难易乎":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
"为之":只要肯做,
"则难者亦易矣":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变得容易了;
"不为":如果不做,
"则易者亦难矣":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变得困难了。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
"学之":只要肯学,
"则难者亦易矣":那么困难的学问也变得容易了;
"不学":如果不学,
"则易者亦难矣":那么容易的学问也变得困难了。
"吾资之昏":我天资愚笨,
# 之:助词。,资:天资,天分。
"不逮人也":赶不上别人,
"吾材之庸":我才能平庸,
"不逮人也":赶不上别人;
"旦旦而学之":我每天坚持学习,
"久而不怠焉":长时间不懈怠,
"迄乎成":直到成功,
"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也就不知道自己愚笨与平庸了。
"吾资之聪":我天资聪明,
"倍人也":超过别人,
# 倍人:“倍于人”的省略。
"吾材之敏":我的天资聪明,
"倍人也":超过别人;
"屏弃而不用":却不努力去发挥,
# 屏:同“摒”,除去、排除。
"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即与普通人无异。
"圣人之道":孔子的学问,
# 圣人:指孔子。
"卒于鲁也传之":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
# 卒:终于。
"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如此看来聪明愚笨,
# 庸:迟钝、不聪明。
"岂有常哉":难道是一成不变的吗?
"蜀之鄙有二僧":四川边境有两个和尚:
# 鄙:边远的地方。
"其一贫":其中一个贫穷,
"其一富":其中一个富裕。
"贫者语于富者曰":穷和尚对有钱的和尚说:“
"吾欲之南海":我想要到南海去,
# 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
"何如":你看怎么样?”
"富者曰":富和尚说:“
"子何恃而往":您凭借着什么去呢?”
# 何恃:“恃何”的倒装。恃,凭借、依靠。
"曰":穷和尚说:“
"吾一瓶一钵足矣":我只需要一个盛水的水瓶一个盛饭的饭碗就足够了。”
# 钵:和尚用的饭碗。
"富者曰":富和尚说:“
"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我几年来想要雇船沿着长江下游而去南海,
# 买舟:租船。买,租、雇的意思。
"犹未能也":尚且没有成功。
"子何恃而往":你凭借着什么去!”
"越明年":到了第二年,
"贫者自南海还":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
"以告富者":把到过南海的这件事告诉富和尚,
"富者有惭色":富和尚的脸上露出了惭愧的神情。
"西蜀之去南海":四川距离南海,
"不知几千里也":不知道有几千里路,
"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达了。
"人之立志":一个人立志求学,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
# 顾不如:难道还不如。顾,难道,反而。
"是故聪与敏":因此,聪明与敏捷,
"可恃而不可恃也":可以依靠但也不可以依靠;
"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己依靠着聪明与敏捷而不努力学习的人,
"自败者也":是自己毁了自己。
# 自败者也:那是自毁前程的人。
"昏与庸":愚笨和平庸,
"可限而不可限也":可以限制又不可以限制;
"不自限其昏与庸":不被自己的愚笨平庸所局限,
"而力学不倦者":而努力不倦地学习的人,
"自力者也":是靠自己努力学成的。
# 自力者也:判断句,表示肯定,靠自己努力学成的。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劝学的议论散文。论证了事情的难易关键在于是否付诸行动,深刻阐释了天赋并非决定因素,后天的主观努力才是成功的根本,并通过生动的“蜀鄙二僧”寓言和对比论证,有力地表达了“事在人为”、“自力者胜”的核心观点,营造了崇尚实践、反对空谈的学习氛围,体现了作者对子侄辈勤学立志、克服困难的殷切期望。
2. 写作手法
对比:此篇散文处处用对比,又贴切无痕,如“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以“资之昏”“材之庸”与“资之聪”“材之敏”形成鲜明对比:前者强调天资愚钝、才能平庸,后者突出天资聪慧、才思敏捷,二者在资质层面构成绝对对立,凸显出先天条件的悬殊差异。表现出作者对后天努力的肯定,认为即使天资平平,只要坚持不懈,亦可突破局限,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勤奋治学”精神的推崇。
3. 分段赏析
文章开篇即切入难易之辩。作者鲜明地指出,天下事的难易是相对的—“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学习之道亦然:脚踏实地去学,便无不可掌握的学问;反之,即便极易之事也会显得困难重重。在阐明难易的辩证关系后,作者顺势引出智愚问题:天资平庸者,只要勤学不辍,终能有所成就,摆脱昏庸;而天资聪颖者,若自暴自弃、荒废学业,则无异于昏庸之人。他以曾参(相传天资鲁钝)最终传承孔子学说至孟子为例证(“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有力地论证了昏庸与聪敏的相对性,其关键差异实在于个人是否努力。此段以精辟的论述开宗明义,奠定了全文的学问观基调。第二段则巧借一则生动的寓言故事——蜀鄙二僧朝南海,进一步阐释难易成败并非必然。贫僧仅凭“一瓶一钵”的微薄之资和矢志不移的决心,成功抵达南海;富僧虽坐拥雇舟之资,却因畏难犹豫而未能成行。这则故事形象地昭示了“立志”的至关重要性。这里的“立志”,不仅指确立目标,更包含百折不挠、知难而进的实践精神,这正是为学第一可贵的品质。此段通过具体的人物对话与对比,以叙事承载深刻哲理,平易中见力量。结尾段重申结论,回归聪敏与昏庸之辨:聪敏“可恃而不可恃”,昏庸“可限而不可限”,成败的核心在于能否“力学不倦”。作者在此高度强调了主观能动性在学习中的决定性作用,超越了天赋决定论的桎梏,对各类资质的学习者均具勉励意义。他对聪敏与昏庸所持的精警辩证观,无疑具有深刻的洞见和教育价值。
4. 作品点评
全文贯穿对比论证的手法以增强说服力:开篇即从天下事“难”与“易”的辩证关系切入,指出学习中难易并非绝对,而是随“为”与“不为”转化。继而以天资“昏庸”与“聪敏”为对照,通过“勤学者突破局限”与“怠学者自甘平庸”的反差,层层递进辨析成败之因。蜀鄙二僧的叙事更将对比推向高潮—贫者凭“一瓶一钵”的孤勇达成目标,富者因优渥条件反而畏葸不前,在强烈的情境反差中凸显“立志践行”的关键意义。语言上,文中大量运用偶句形成思辨张力:“为之则难者亦易,不为则易者亦难”“学之则难者亦易,不学则易者亦难”等句式两两呼应,如哲语对答般强化论点;“吾资之昏”与“吾资之聪”、“聪敏可恃而不可恃”与“昏庸可限而不可限”等段落,则以排比式对照深化说理层次。全文用语浅白如家常,却似长辈促膝劝学,于质朴中见恳切,娓娓道来间尽显谆谆告诫之意,既具逻辑力量,又富人文温度。
# 最足醒人,妙不词费。
清王文濡《清文评注读本》
# 全文始终用了对比的方法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如一开始便从天下事“难”与“易”的不同落笔,指出在学习中“难”与“易”是相对的,可变的。接下来又从昏庸和聪敏及其与成败的关系立论,反复辨难,说理明白,使读者信服。蜀僧的一贫一富,贫者仅恃一瓶一钵,富者可以买船而下,结果贫者至南海而富者不能至,始终在强烈的对比中展开说理,增添了文章的生动性。文中多用偶句,如:“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以及“吾资之昏”与“吾资之聪”两段,“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与“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两段等在句法上都两两相对,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文中并没有艰深的文词,只是娓娓道来,如一篇师长对晚辈的劝勉之词,语重心长,切合题旨。
现代现代文学批评家王镇远《古文鉴赏辞典》
上一篇:清·黄景仁《别老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