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搴帷拜母河梁去":把帷帐撩起,因为要去河梁谋生故依依不舍要向年迈的母亲辞别,
# 河梁:桥,替代送别地。旧题李陵《与苏武三首》其三:“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后世因以河梁借指送别之地。,搴帷:揭起帷幕。搴,揭起。帏与慈连用,作“慈帏”。清人张青选有“人帽拜大母”之句。
"白发愁看泪眼枯":看到白发苍苍的老母不由泪下不停,眼泪也流干了。
# 枯:干涸。
"惨惨柴门风雪夜":在这风雪之夜,不能在母亲身边尽孝,却要掩柴门凄惨地远去,
# 柴门风雪夜:此化用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诗句:“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柴门,柴木做的门,借指贫寒之家。,惨惨:幽暗无光。
"此时有子不如无":不禁令人心生感叹:养子又有何用呢?倒不如没有啊。
清代诗人
黄景仁(1749~1783),清代诗人。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武进(今江苏常州)人。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黄景仁以诗名世,与洪亮吉、孙星衍、赵怀玉、杨伦、吕星垣、徐书受并称“毗陵七子”。其诗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的情怀。另作有一些爱情诗,缠绵悱恻;有些诗慷慨豪迈,如《少年行》等;刻画山水景物或人情事态的诗篇则写得细致生动。黄景仁亦有词名,长调多凄怆悲凉,其咏物词亦有特点。小令明白晓畅,亦多悲感凄凉之调,稍嫌直露。有《两当轩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思乡怀亲诗。借诗人离别母亲时“惨惨柴门风雪夜”的实景与“此时有子不如无”的悬想,写出了对母亲的至真深情与离别之痛。
2. 写作手法
白描:全诗无华丽辞藻,如“搴帷拜母”“白发愁看”以直白笔墨勾勒离别场景,“柴门风雪夜”用朴素意象绘出凄凉环境,“泪眼枯”“有子不如无”直抒母子悲戚与自我愧疚,以简笔白描凸显至真亲情。情景交融:“惨惨柴门风雪夜”将苦寒环境与离别悲情交融,风雪的“惨惨”既写实景,又渲染悲愁氛围;“白发愁看泪眼枯”以母亲白发、泪眼等形象,让人物悲态与内心伤痛相契,景中含情,情因景显。虚实结合:首句“搴帷拜母河梁去”是实景,写诗人掀开帷幕拜别母亲即将远行;“白发愁看泪眼枯”实写母亲白发苍苍、泪眼干涸的悲戚模样。末句“此时有子不如无”是虚叹,由眼前离别推想母亲孤苦处境,抒发愧疚;“惨惨柴门风雪夜”既实写风雪中的柴门,又以“惨惨”虚染悲凉氛围,虚实交织强化离别之痛。
3. 分段赏析
首两句“搴帷拜母河梁去”中以“河梁去”点明别母的主题,融入远游异乡、身世飘零的悲哀之感。“白发愁看泪眼枯”紧承首句而来,诗人并未直接抒写别母时的伤痛之情,而是通过“搴帷拜母”的具体细节和特征鲜明的母亲形象,让人感受到母与子各自内心的情感运动及相互间的情感交流:两两相对,默然无语,母亲的凄楚和耽念,诗人的悲愁和愧疚,尽在不言中。末两句“惨惨柴门风雪夜”描绘出一幅情景交融的画面,凛冽的风雪笼罩着简陋的柴门,整个场景不仅展现了环境的苦寒,更营造出一种弥漫着悲哀情绪的氛围。在这样的情境下,诗人再也无法抑制内心的情感,不由得从心底发出“此时有子不如无”的沉重慨叹。“此时有子不如无”这句慨叹,是诗人内心情感随着离别场景的铺陈而步步加深、层层蓄积,直至情感迸发,正因如此,才产生了动人的情感力量,深刻表现了诗人内心情感的矛盾运动,其中蕴含着丰富而复杂的心理内容——既有对母亲养育之恩的感念,又有因无法侍奉左右的愧疚,更有对自身漂泊命运的无奈。
4. 作品点评
全诗未用雕琢的语言,字里行间跳动着诗人无处安放的心灵。诗人以白描手法,真切表达与母亲分别时的忧愁、无奈、痛苦和感伤,将别离之情表现得贴切且沉痛。
# 呕出一腔心血。
清朱珪《念奴娇·题黄仲则词后》
# 不由得想起我与父亲远别,重逢的时节也不知道在何年何月,家道又如此,真正叫人想起我们常州诗人黄仲则的名句来:“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近代瞿秋白《饿乡纪程》
# 看似寻常,却又刻苦铭心。
现代蔡义江《绝句三百首》
# 字字沉痛,令人不忍卒读。
现代李寅生《中国古典诗文精品读本》
上一篇:清·纳兰性德《金缕曲·赠梁汾》
下一篇: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