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雪凝辉冷画屏":残雪凝聚的余晖照射在绘有山水画的屏风上,透着阵阵寒意,
# 画屏:绘有彩画的屏风。,残雪:尚未化尽的雪。
"落梅横笛已三更":已到三更时分,远处却传来《梅花落》的笛声,
# 落梅:古代羌族乐曲名,又名《梅花落》,以横笛吹奏。
"更无人处月胧明":夜深人静突然忆起往事,月色于无人处也好像朦胧起来。
# 月胧明:指月色朦胧,不甚分明。
"我是人间惆怅客":我是人世间一个惆怅的过客,
# 客:过客。,惆怅:伤感,愁闷,失意。
"知君何事泪纵横":我知道你为何事而泪流满面,
"断肠声里忆平生":怕是在断肠的笛声里,你回忆起了平生的点点滴滴。
“清词三大家”之一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先祖原为蒙古土默特氏。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进士,官至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诸家经解文献,主持编纂《通志堂经解》。纳兰性德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风格近于李后主。其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擅悼亡词、边塞词和友情词。亦工诗,颇得盛唐风神。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抒情词。描绘了在残雪之夜,词人所处的清冷环境,体现出词人在孤独情境中的细腻感受,表达了其内心深处浓郁的惆怅之情。将自己对人生的怅惘、历经离愁别苦的悲叹表露无遗,借景抒情与直抒胸臆相结合,深刻地传达出词人对生活中诸多无奈与愁苦的感慨。
2. 写作手法
多感官描写:“残雪凝辉冷画屏,落梅横笛已三更”运用了多感官描写。“残雪凝辉”从视觉角度,描绘出残雪闪耀着清冷光辉的画面,让读者看到雪与光交织的景象;“冷画屏”则从触觉角度,使读者仿佛触摸到画屏的冰冷;“落梅横笛”从听觉角度,让读者似乎听到了吹奏《梅花落》笛曲的声音。此句通过视觉、触觉、听觉的融合,生动地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氛围。对偶:“残雪凝辉冷画屏,落梅横笛已三更”在形式和词性上有一定对应。“残雪”对“落梅”,都是偏正结构的名词性短语,描绘不同的景象;“凝辉”对“横笛”,“凝”与“横”为动词,“辉”与“笛”为名词;“冷画屏”与“已三更”虽结构不完全一致,但在整体的意境营造上,有一定的对应感,从不同方面构建出夜晚的情境。借景抒情:“残雪凝辉冷画屏,落梅横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胧明”整体借景抒情。词人描绘了残雪、画屏、落梅、横笛、三更夜、胧明月等诸多景象,通过这些清冷、孤寂之景,抒发内心既清且冷、既孤且单的孤独惆怅之情。残雪的冰冷、画屏的寒意、笛声的凄凉、无人处朦胧的月色,无不渗透着词人的惆怅,情景交融,借景将内心的情感表达得细腻而深沉。直抒胸臆:“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这两句词直接表明自己在人世间是满怀惆怅的过客,毫不掩饰地抒发内心的抑郁惆怅,并由此推己及人,发出“知君何事泪纵横”的感慨,将自身的情感直白地呈现出来,展现出词人内心深深的落寞与哀伤。
3. 分段赏析
上片的笔触较为平实,着重于氛围的渲染。“残雪凝辉冷画屏,落梅横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胧明。”寥寥数语,便点明了所处环境。地点似在静谧书房,时间乃是月色朦胧的残雪之夜。词句间,视角悄然转换,从视觉过渡到听觉。“残雪”“凝辉”“落梅”“三更”“月胧明”等元素相互交织,勾勒出一种清寒孤寂的意境,尽显“举世皆醉我独醒”的孤独况味,而这般孤独,往往只能给人带来痛苦与迷茫。下片于上片所营造的情感氛围中,情感骤然迸发。“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这一发问,堪称绝妙。容若由笛曲引发情思,此乃对自身身世的悲叹。词句中看似存在两个相对主体,一为“我是人间惆怅客”的“我”,另一是“知君何事泪纵横”的“君”。但细品词意,这更像是灵犀暗通的自我感慨,而非朋友间面对面的倾诉。因而,此处的“君”实则指的是容若自己。当人疲惫、困苦、受伤之际,难免会不自觉地自言自语、自怜自叹、自问自答,更何况是如纳兰这般至情至性之人。末句“断肠声里忆平生”堪称点睛之笔,短短七字,蕴含无尽深情,读来令人不禁潸然泪下。
# 全词残雪冷,花屏冷,月光冷,心更冷。
学者田萍
# 性德词中言语不啻与之(《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相似,即其此刻的心际也是与之相仿的,其壮志难酬,又无知音,英雄寂寞,实在是令人痛苦难耐,故于词中自称“我是人间惆怅客”,不免伤感之至。此篇是为前景后情的常见之法。虽是直抒胸臆,但其情真意深,故能生动感人,颇有感发的力量。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张秉戍《纳兰性德词新释辑评》
上一篇:清·曹雪芹《太虚幻境对联》
下一篇:清·纳兰性德《金缕曲·赠梁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