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tài
huàn
jìng
duì
lián

朝代:清作者:曹雪芹浏览量:3
jiǎ
zuò
zhēn
shí
zhēn
jiǎ
wéi
yǒu
chù
yǒu
hái

译文

如果把假的当作真的,真的也就是假的,如果把无当作有,那么有也是无。

逐句剖析

"假作真时真亦假":如果把假的当作真的,真的也就是假的,

# 假作真时真亦假:“假作”二句:意思是:把假的当作真的,真的也就成了假的;把没有的当作有的,有的也就成为没有的了。

"无为有处有还无":如果把无当作有,那么有也是无。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太虚幻境对联》是清代曹雪芹于《红楼梦》中创作的对联。其创作背景与《红楼梦》整体架构紧密相连,借甄士隐炎夏盹睡梦中首次得见,后在贾宝玉神游太虚境时再度呈现。上联“假作真时真亦假”,直白地揭示出在世间或书中情境里,一旦虚假被错认为真实,那原本真实的事物反而容易被视作虚假,有力地警醒读者,在阅读《红楼梦》这部巨著时,切不可被表面纷繁复杂的情节与表象所迷惑,而应深入探寻背后潜藏的真实意蕴。下联“无为有处有还无”,则进一步深入强调真假、有无之间那种错综复杂、难以简单辨明的关系。这副对联以高度凝练的哲理诗语言呈现,对仗极为工整,平仄协调得当,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与文学创作理念。它巧妙地暗示出甄士隐的经历与归宿,恰似贾宝玉一生道路的生动缩影,同时也时刻提醒读者,阅读《红楼梦》务必要明辨真假有无,防止陷入主观臆断、牵强附会的解读误区。在《红楼梦》里,作者借“假语”“荒唐言”有意隐去政治背景等“真事”,像以甄家之事混淆贾家之事,以及不明写秦可卿诱惑贾宝玉,而是假借贾宝玉做梦来委婉呈现等情节设置,均与对联所暗示的内涵高度契合,深刻地体现出作品对“真”与“假”“有”与“无”相互关系的深度探讨,从侧面反映出曹雪芹独特的文艺观点,即小说创作需要借助虚构手段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单纯的现实描写往往难以触及生活的核心本质,因而具有极高的思想性与艺术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代小说家,《红楼梦》的作者

曹雪芹(1715?~1764?),清代小说家。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满洲正白旗包衣,生于江苏南京。自曾祖起三代任江宁织造,雍正初年家道中落,晚年居北京西郊贫病而卒。曹雪芹为人性情放达,嗜酒健谈。工诗善画,尤长于小说。其曾以十年时间创作的《石头记》(即《红楼梦》),成为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写实主义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副对联,也是蕴含深刻哲理的语句。它以真假对立统一的哲学命题,高度概括了《红楼梦》的内容主旨。其展现出世间万象真真假假,恰似《金刚经》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所表达的佛家万法皆空之意。从现实主义文论角度看,它侧面反映了曹雪芹的文艺观点,即小说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多为虚构,唯有虚构方能揭示社会生活本质,达到真实;反之,单纯的现实描写难以触及生活本质,并不真实。

2. 分段赏析

《太虚幻境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副对联于甄士隐炎夏盹睡梦中首次出现,彼时他见一僧一道携“通灵宝玉”下凡,与之搭话后,在幻境大石牌坊处得见此联,后来贾宝玉神游太虚境时也同样出现。从内容上看,上联“假作真时真亦假”,当人们将虚假之事当作真实时,原本真实的反而像是虚假的了,这提醒读者在阅读《红楼梦》时需保持清醒,不可被表面的假象迷惑,要去探寻背后的真实。下联“无为有处有还无”,把没有的当作有的,那原本存在的也仿佛化为乌有,进一步强调了真假、有无之间的复杂关系。从表达技巧来说,它运用高度概括的哲理诗语言,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以简单的文字蕴含深刻的人生与文学创作哲理。在内容主题上,这副对联两次出现意在着重强调,点出甄士隐的遭遇和归宿是贾宝玉一生道路的缩影,同时也是作者在提醒读者读《红楼梦》要辨清真假有无,以免陷入主观臆断、穿凿附会的歧途。小说中借“假语”“荒唐言”将政治背景的“真事隐去”,如以甄家之事乱贾家,以假作真,又如不明写秦可卿诱惑贾宝玉而假借贾宝玉做梦,这些都与对联所暗示的相契合,也从侧面体现出作品在反映现实时,对“真”与“假”“有”与“无”相属关系的深刻探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袁枚《马嵬》

下一篇:清·纳兰性德《浣溪沙·残雪凝辉冷画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