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唱当年《长恨歌》":不要再唱《长恨歌》来歌颂皇帝妃子的悲欢离合了,
# 《长恨歌》: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之诗,写的是唐玄宗宠幸杨贵妃而造成的政治悲剧与爱情悲剧。,唱:唱歌。,莫:不。
"人间亦自有银河":人间一样有夫妻不得不分别的悲痛故事。
# 银河:天河。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隔开,不得聚会。
"石壕村里夫妻别":石壕村里夫妻决别的时候,
# 石壕村里夫妻别:“石壕村”二句:唐代诗人杜甫《石壕吏》诗,写在安史之乱中,官吏征兵征役,造成石壕村中一对老年夫妻惨别的情形。
"泪比长生殿上多":眼泪流得比当年长生殿中还要多。
# 长生殿:旧址在陕西骊山华清宫内。
“乾隆三大家”之一
袁枚(1716~1797?),清代文学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号随园老人、仓山居士等,世称随园先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慈溪(今属浙江宁波)。乾隆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四十岁告归,于江宁小仓山筑随园。作为诗人,袁枚与赵翼、蒋士铨并称为“乾隆三大家”。其论诗主“性灵”说,强调“性情之外本无诗”,抨击程朱理学和儒家“诗教”。对诗歌创作,袁枚主张直抒性情,真率自然、清新灵巧,诗人应不为格律所拘。其所作古文、骈文亦纵横跌宕,自成一家。著有《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子不语》等。今人辑有《袁枚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抒情诗。这首诗借马嵬事件抒情,主张诗歌应多反映人民苦难,体现了作者进步的文学观。看似抒情,实则议论。前两句借马嵬提出论点,后两句用典故论证。所用材料虽旧,但作者化腐朽为神奇,使其为新观点服务,旧材焕发出新魅力。
2. 写作手法
用典:“石壕村里夫妻别”一句运用了用典手法。这里引用了杜甫《石壕吏》中的典故,《石壕吏》描写了差役到石壕村夜里抓人当兵,连年老体弱的老妇都不能幸免,造成了无数家庭妻离子散的悲惨情景。对比:“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直接对比杜甫《石壕吏》中石壕村夫妻的生离死别与唐玄宗在长生殿的离别,指出民间百姓的泪水远超帝王之泪。
3. 分段赏析
袁枚在《马嵬》中开篇便言“莫唱当年长恨歌”。之所以“莫唱”,是因为《长恨歌》聚焦于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诗中对杨贵妃之死、唐玄宗之无奈深表同情,还歌颂了他们爱情的专一,其影响力广泛,后世如宋乐史《杨太真外传》、元白朴《梧桐雨》、明吴世美《惊鸿记》、清洪昇《长生殿》等小说、戏曲,都受其启发进行创作。在袁枚看来,与其着力书写帝王的悲欢,不如将目光投向普通人的生离死别,因此由“莫唱”顺势引出“人间亦自有银河”,把银河这一民间传说融入现实。唐玄宗时期,战事不断,开边之战、内战频发。像用兵吐蕃、讨伐南诏,特别是安史之乱,致使无数人伤亡。壮丁们或战死沙场,或因徭役丧生,或长期戍边不得归,这在人间划出了无数“银河”,让无数家庭离散。其中,石壕村老夫妻的遭遇最让人心痛。杜甫笔下,“老翁逾墙走,老妇河阳役”,尽显凄惨。同一时期,《新婚别》中“席不暖君床”的新娘,新婚即与新郎分别;《垂老别》里“子孙阵亡尽”的老翁,风烛残年仍要应征入伍,与老伴生离死别,“塌然摧肺肝”。“石壕村里夫妻别”是当时极为普遍的社会现象,所以袁枚感慨“泪比长生殿上多”。相较于石壕村夫妻等普通百姓的无尽泪水,长生殿上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泪实在算不得多,可历来文人却多为帝妃落泪而大书特书,对民间疾苦关注甚少。在此,袁枚严肃批评白居易,确有其道理。可以说,袁枚的这首《马嵬》,立意高于前人所有咏马嵬之作。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最大艺术特色为比照手法的运用,全诗包含两组对比:第一组将《长恨歌》与牛郎织女故事相对照,既批判了白居易《长恨歌》,又凸显人间牛郎织女更值得同情。作者巧用“银河”,对唐玄宗与杨贵妃嘲笑牛郎织女之举予以反讽,充满意趣。第二组则把石壕村与长生殿对比,石壕村代表普通百姓,长生殿象征帝后,借此暗示百姓苦难由统治者造成,马嵬事变是唐玄宗自食恶果,不足怜惜,劳动人民才更值得同情。这两组比照各有特点,前者深沉且重映照,后者浅近而重对比,相互配合,共同传递出作者“民为贵、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 沉痛,足以动人,咏古诸作并传无疑。
清吴应和《浙西六家诗钞》
上一篇:清·纳兰性德《采桑子·九日》
下一篇:清·曹雪芹《太虚幻境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