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绝塞谁相忆":深秋时分,
# 绝塞:极遥远之边塞。
"木叶萧萧":在这遥远的边塞,
# 萧:风声;草木摇落声。《楚辞·九怀·蓄英》:“秋风兮萧萧。”;杜甫《登高》诗:“无边落木萧萧下。”,木叶:木叶即为树叶,在古典诗歌中特指落叶。屈原《九歌》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乡路迢迢":返乡之路千里迢迢。
# 迢迢:形容遥远。
"六曲屏山和梦遥":家和梦一样遥不可及。
# 六曲屏山和梦遥:六曲屏山,曲折之屏风。因屏风曲折若重山叠嶂,或谓屏风上绘有山水图画等,故称“屏山”。此处代指家园。这句是说,故乡那么遥远,只有在梦中才能见到她。
"佳时倍惜风光别":重阳佳节,
# 佳时倍惜风光别:谓逢此重阳佳节,故园正风光美好,这就更令人倍增离愁别绪。
"不为登高":故园风光正好,
# 登高:重阳有登高之俗。
"只觉魂销":只觉心中悲伤不已。
# 魂销:极度悲伤。
"南雁归时更寂寥":当鸿雁南归之际,将更加冷落凄凉。
“清词三大家”之一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先祖原为蒙古土默特氏。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进士,官至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诸家经解文献,主持编纂《通志堂经解》。纳兰性德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风格近于李后主。其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擅悼亡词、边塞词和友情词。亦工诗,颇得盛唐风神。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采桑子·九日》是一首描写思乡题材的词。整首词通过描绘深秋的凄凉景象和词人的内心感受,表达了词人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和漂泊异乡的孤独寂寞之情。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上片通过描绘秋光秋色、边塞山势等壮阔之景,营造深广意境,借景抒发相思之情,使情感如流水般生动婉转。
3. 分段赏析
上片着墨于秋光秋色的勾勒,起笔便展现出雄浑壮阔之景。“六曲屏山和梦遥”一句,精妙地描绘出边塞山峦曲折迂回之态,暗示路途之漫长艰险,与开篇的“绝塞”二字遥相呼应。此句更巧妙地将眼前所见之山色与梦境相连,使得相思之情如潺潺流水般,灵动且婉转,营造出一种深邃而广袤的意境。下片则别出心裁,化用王维诗句之意境,道出“不为登高,只觉魂销”这般如雨打残荷般清冷而警策之语。词人轻描淡写间,便将王维诗中的深意巧妙融入词中,似有还无,浑然天成,恰到好处地传达出内心的情感。结尾之句,亦如南飞大雁般,留下空旷悠远之感,余韵袅袅,令人回味无穷。大雁尚能自由归乡,而人却在这深秋绝塞之路上渐行渐远,愁绪如沁骨之寒,萦绕心头,魂魄仿佛不堪其重,久久难以消散。“不为登高,只觉魂销”一句,词中蕴含着诗的意境,并非以词之形式平淡铺陈,换作其他方式都难以达到如此完美的效果。如今,这一切皆归于纳兰容若笔下。容若此词,看似平淡无奇,实则举重若轻,于不经意间已化尽前人诗词之精髓。
4. 作品点评
纳兰性德素以柔情细腻之笔触著称,然而这首《采桑子》却展现出别样的简练与壮阔。词中巧妙地将边塞的苍茫秋景与旅人深沉的秋思融为一体,毫无雕琢之感。仅仅用几十个字,便淋漓尽致地刻画出天涯羁旅之人的悲苦心境,笔力遒劲且利落。
# 全词格调凄清、含蓄,为纳兰词中具有代表性的篇章。
《人间最美纳兰词全集》
上一篇:清·蒲松龄《狼三则·其一》
下一篇:清·袁枚《马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