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òng
zhèng
shào
liáo
gòng
xiá
yuǎn
cóng
róng

朝代:唐作者:骆宾王浏览量:2
biān
fēng
jǐng
sài
xiá
sāng
gān
liǔ
kāi
yín
táo
huā
zhào
ān
mǎn
yuè
lín
gōng
yǐng
lián
xīng
jiàn
duān
xué
yān
dān
kōng
shuǐ
hán

译文

边塞外族入侵挑起了战争,豪杰将士夜渡桑乾远赴国难。柳叶被雪亮的箭镞拨开,桃花对映着镶玉的马鞍。天空圆月把弓影投射到地上,大片星斗映在剑的顶端。不要学那过河行刺的荆轲,空唱一曲《易水寒》。

逐句剖析

"边烽警榆塞":边塞外族入侵挑起了战争,

# 榆塞:边防要塞。秦统一六国之后,蒙恬率兵三十万击退匈奴的侵犯,收复了河套失地,以河为界,累石为城,树榆为塞,匈奴不敢饮马于河,置烽燧,然后敢牧马。此后榆塞就成了边防要塞的代称。

"侠客度桑干":豪杰将士夜渡桑乾远赴国难。

# 桑干:即桑干水,在河北西北部和山西北部。据传每年桑椹成熟时河水干涸,故名。

"柳叶开银镝":柳叶被雪亮的箭镞拨开,

# 银镝:银色的箭镞。

"桃花照玉鞍":桃花对映着镶玉的马鞍。

# 玉鞍:对马鞍的美称。,桃花:一说指花名;一说指白毛红点的马。

"满月临弓影":天空圆月把弓影投射到地上,

"连星入剑端":大片星斗映在剑的顶端。

# 连星:列星。

"不学燕丹客":不要学那过河行刺的荆轲,

# 不学燕丹客:“不学二句”:不学燕太子丹派遣的刺客荆轲,徒作悲歌而不能成事。燕丹客:指荆轲。据《史记》载:荆轲是战国末年卫国人,游历燕国,称荆卿。《燕丹子》:“荆轲入秦,不择日而发。太子与知谋者,皆素衣冠,送之于易水之上。荆轲起为寿,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空歌易水寒":空唱一曲《易水寒》。

# 空:一作徒。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送郑少府入辽共赋侠客远从戎》乃初唐骆宾王所写的五言律诗。开篇首联,笔力劲健,生动展现出渡河场面,尽显队伍前行的迅猛之势;中间两联更是精彩,诗人匠心独运,将精良武器与沿途景物交织描绘,夜色沉沉,行军急促,寒光闪烁的兵器与苍茫景致相互映衬,凸显行军之急与军备之强;收尾的尾联,以古代侠客荆轲的豪迈风范作比,映照出诗人内心炽热的建功立业渴望。整首诗雄浑壮阔,赴边主题鲜明,无论是画面的色彩运用,还是节奏的音乐美感,都配合精妙,极大地提升了诗歌的感染力,读来令人心潮澎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初唐四杰”之一

骆宾王(619?~684后),唐代文学家。字观光,又称洛临海,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曾任临海丞。后随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兵败后下落不明,或说被杀,或说为僧。七岁能诗,有“神童”之称,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骆宾王的诗以七言歌行见长,多感慨悲愤之词。其五言律诗也时有佳作,托物兴怀。他又善骈文,名作《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锋芒毕露,慷慨激昂,语言晓畅,感情充沛,气势俊逸。代表作品有《帝京篇》《畴昔篇》《在狱咏蝉》等。著有《骆宾王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唐高宗时,东北辽阳为唐边陲,常遭契丹侵扰,朝廷多次派兵戍守。郑少府将赴辽阳边塞,好友骆宾王写下此诗为其送行。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送别诗边塞诗。首联写渡河前行迅速,展现赴边急切;中间两联将武器与景物结合,描绘行军壮景,突显夜行军之急与武器精良;尾联以荆轲作比,表达诗人与友人建功立业的壮志,全诗雄壮豪迈,色彩、音乐俱美,感染力强。

2. 写作手法

用典:“边烽警榆塞,侠客度桑干”,借用秦国蒙恬率兵收复河套、设“榆塞”为边防要塞的典故,既点明侠客出征戍卫边疆的正义之举,又暗示此地战略意义重大,引发读者对历史的联想。“柳叶开银镝”,运用养由基百步穿杨的典故,以古人高超箭术类比侠客箭无虚发,生动展现侠客非凡武艺,让读者瞬间知晓侠客箭技之精湛,无需过多赘言。“不学燕丹客,徒歌易水寒”,反用荆轲刺秦王典故,通过否定荆轲剑术不精导致失败,突出侠客不学此类有勇无谋之人,要凭借真本领建功立业,新颖奇崛地表达出侠客的自信与豪情,深化其智勇双全的形象。倒装:“柳叶开银镝”是倒装句,正常语序应为“银镝开柳叶”,如此颠倒,将“银镝”置于句首,强调箭头射穿柳叶这一关键动作,突出侠客箭术的凌厉与精准,给读者以强烈视觉冲击,仿佛亲眼目睹箭穿柳叶瞬间。烘托:“满月临弓影,连星入剑端”,以奇特想象“满月”临摹弓影、“连星”飞入剑端,侧面烘托侠客拉弓射箭、拔剑出鞘时的气势与威力,虽未正面写战场厮杀,却让敌人望风披靡之态尽显,给人以强烈的画面感,彰显侠客大无畏拼搏精神。

3. 分段赏析

首联“边烽警榆塞,侠客度桑干”以倒拗句式起笔,“榆塞”化用秦将蒙恬“树榆为塞”的典故,既点明边防要塞的地理背景,又暗合战争的正义性——如同蒙恬戍卫边疆,诗中“侠客”亦为保家卫国而疾驰桑干河。“边烽”与“度桑干”的紧承,较“烽火照西京”的书生慷慨、“匈奴犹未灭”的军人使命感,更显侠客雷厉风行的豪迈特质,未直接铺陈情怀,却以行动速写凸显其爱国热忱与果断品格。颔联“柳叶开银镝,桃花照玉鞍”以倒装句法与典故交融刻画武艺:“柳叶开银镝”化用养由基百步穿杨典故,借箭穿柳叶的精准,暗喻侠客箭术超群;“桃花照玉鞍”以一“照”字活化骏马奔腾之态——鞍鞯金玉在疾驰中闪光,虽未正面写人,却通过马的飒爽英姿,侧面烘托侠客纵马疆场的英武形象,属“烘云托月”的侧面描写典范。颈联“满月临弓影,连星入剑端”以奇喻绘写兵器:将拉满的弓比作“满月”,出鞘的剑映作“连星”,却反说“满月”是弓影的摹写、“连星”飞入剑尖,以虚实交织的想象,避实就虚展现侠客临阵时的气势——弓弦满月象征力量满格,剑端连星暗示剑光寒冽,虽未直写交锋,却以兵器的视觉冲击,暗喻敌人面对其锋芒必望风披靡,笔法奇崛而张力十足。尾联“不学燕丹客,徒歌易水寒”反用荆轲刺秦典故,借陶渊明“剑术疏”的评价,否定荆轲徒有悲壮而少实效的结局。诗人刻意让“侠客”与“燕丹客”形成对照,既见对传统侠义精神的反思,更显此侠客“重行动轻虚声”的务实品格。严有翼所谓“反其意而用之”的技法,在此达成新意:不蹈袭荆轲的悲剧性,而以“不学”二字,凸显侠客以实战建功的价值取向,恰合闻一多评骆宾王“天生侠骨”的创作特质,在典故翻新中见独到识见。

4. 作品点评

这首送别从军之作,豪迈侠气与壮美风姿尽显。创作上,诗人立足写实,别具匠心地把优美、雄壮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不着痕迹地融汇在同一画面里,完美勾勒出唐人乐观豁达的宽广胸怀,以及别具一格的战争理念。整首诗格调高昂、积极,音韵流转悦耳,用词绮丽夺目,最是那新颖出奇的构思,让浪漫主义色彩满溢其中,熠熠生辉。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三四语色明媚,却与五陵裘马相宜。上句更自入手轻快。

明文学家陆时雍《唐诗镜》卷二

# 格高韵美,词华朗耀,居然是李白《塞下曲》一类律诗的先声。

不详文艺理论家马茂元《晚照楼论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观博平王志安少府山水粉图》

下一篇:唐·陈子昂《彩树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