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ài
bié
·
·
qiū
chuāng
fēng

朝代:清作者:曹雪芹浏览量:3
qiū
huā
cǎn
dàn
qiū
cǎo
huáng
gěng
gěng
qiū
dēng
qiū
cháng
jué
qiū
chuāng
qiū
jìn
kān
fēng
zhù
liáng
zhù
qiū
fēng
lái
jīng
qiū
chuāng
qiū
mèng
绿
bào
qiū
qíng
rěn
mián
xiàng
qiū
píng
lèi
zhú
lèi
zhú
yáo
yáo
ruò
duǎn
qíng
qiān
chóu
zhào
hèn
dòng
qíng
shuí
jiā
qiū
yuàn
fēng
chù
qiū
chuāng
shēng
luó
qīn
nài
qiū
fēng
cán
lòu
shēng
cuī
qiū
lián
xiāo
sōu
sōu
dēng
qián
bàn
rén
hán
yān
xiǎo
yuàn
zhuǎn
xiāo
tiáo
shū
zhú
chuāng
shí
zhī
fēng
shí
xiū
jiào
lèi
chuāng
shā
shī
湿

译文

秋天花草凋零,微明的灯光使秋夜显得更加漫长。已经觉得窗外是无尽的秋色,哪能忍受秋日的风雨使秋天更加凄凉。秋天的风雨来的何其迅速,惊破了梦中的绿色。怀着秋日的感伤无法入眠,向着屏风移动流泪的蜡烛。晃动的烛焰点燃了短柄的灯台,牵动了愁怨和离别的情绪。谁家的庭院没有秋风侵入?哪里秋日的窗外没有雨声?丝绸的被子无法抵挡秋风的力量,秋夜将尽的更漏声催来更急的雨声。整夜连绵的秋雨,就像陪伴着即将离别的人哭泣。庭院在秋日雨雾笼罩下更加萧条,窗前稀疏的竹叶上时有水珠滴落。不知风雨何时才能停止,泪已经打湿了窗纱。

逐句剖析

"秋花惨淡秋草黄":秋天花草凋零,

"耿耿秋灯秋夜长":微明的灯光使秋夜显得更加漫长。

# 耿耿:微明的样子。另一义是形容心中不宁。这里字面上是前一义,要表达的意思上兼有后一义。

"已觉秋窗秋不尽":已经觉得窗外是无尽的秋色,

"那堪风雨助凄凉":哪能忍受秋日的风雨使秋天更加凄凉。

# 助凄凉:《红楼梦》庚辰本另笔涂去“凄”字,添改作“秋”,当是为复叠“秋”字而改,有损文义,不从。,那堪:不堪。

"助秋风雨来何速":秋天的风雨来的何其迅速,

"惊破秋窗秋梦绿":惊破了梦中的绿色。

# 秋梦绿:秋天绿色的梦。初秋时,人在梦中还留着夏季草木葱茏的意象;待到被秋雨惊醒,才明白已到了草木枯黄的秋季。《红楼梦》程高本作“秋梦续”,“续”与“惊破”相反,又与下句“不忍眠”矛盾。

"抱得秋情不忍眠":怀着秋日的感伤无法入眠,

# 秋情:指秋天景象所引起的感伤情怀。

"自向秋屏移泪烛":向着屏风移动流泪的蜡烛。

# 自向秋屏移泪烛:暗用唐代李商隐《嫦娥》诗中“云母屏风烛影深”句意,写寂寞。秋屏:带上秋天色调的屏风。案:屏风的状态本与季节无关,所谓“秋屏”只是人的感觉。泪烛:融化的蜡脂如泪,故名。也是以物写人。移:《红楼梦》程高本作“挑”,灯草才用“挑”,烛芯只用“剪”。

"泪烛摇摇爇短檠":晃动的烛焰点燃了短柄的灯台,

# 檠:灯架,蜡烛台。,爇:点燃。,摇摇:指烛焰晃动。

"牵愁照恨动离情":牵动了愁怨和离别的情绪。

# 动离情:触动了思乡的情绪。

"谁家秋院无风入":谁家的庭院没有秋风侵入?

# 谁家秋院无风入:“谁家”二句: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小说中所谓拟其格,这类句法最明显。

"何处秋窗无雨声":哪里秋日的窗外没有雨声?

"罗衾不奈秋风力":丝绸的被子无法抵挡秋风的力量,

# 不奈:不耐,不能抵挡。,罗衾:丝绸面子的被褥。

"残漏声催秋雨急":秋夜将尽的更漏声催来更急的雨声。

# 残漏:夜里将尽的更漏声。

"连宵脉脉复飕飕":整夜连绵的秋雨,

# 飕飕:状声词,形容风声。,脉脉:通“霢霢”,细雨连绵。,连宵:整夜。

"灯前似伴离人泣":就像陪伴着即将离别的人哭泣。

"寒烟小院转萧条":庭院在秋日雨雾笼罩下更加萧条,

# 寒烟:秋天的细雨或雾气。

"疏竹虚窗时滴沥":窗前稀疏的竹叶上时有水珠滴落。

# 滴沥:水珠下滴。

"不知风雨几时休":不知风雨何时才能停止,

"已教泪洒窗纱湿":泪已经打湿了窗纱。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秋窗风雨夕》出自清代曹雪芹借《红楼梦》中女主角林黛玉之手所作的一首古体诗。此诗以秋夜风雨为背景,全诗环绕着秋字,通过一系列秋天景物的淋漓渲染,展现出肃杀、凄苦氛围。诗中大量用“秋”字,既实写秋天,又象征贾家渐趋“萧疏”的命运。表面是黛玉伤悼身世,更深层是对未来命运的隐约预感,与后半部贾家获罪败落情节相呼应,具草蛇灰线之妙。全诗情景交融,景为情设,情因景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代小说家,《红楼梦》的作者

曹雪芹(1715?~1764?),清代小说家。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满洲正白旗包衣,生于江苏南京。自曾祖起三代任江宁织造,雍正初年家道中落,晚年居北京西郊贫病而卒。曹雪芹为人性情放达,嗜酒健谈。工诗善画,尤长于小说。其曾以十年时间创作的《石头记》(即《红楼梦》),成为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写实主义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秋窗风雨夕》出自《红楼梦》第四十五回,第四十五回写到黛玉值秋分时节又犯了咳嗽病,一天比一天重。一日傍晚,突然变天,渐渐昏黑,淅淅沥沥地下起雨来。黛玉凄凄凉凉地拿起一本《乐府杂稿》来读,看了其中《秋闺怨》、《别离怨》之类的诗,不觉心有所感,于是摹拟唐代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格调写成《代别离》(代为拟作之意)一首,名之为《秋窗风雨夕》。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古体诗,也是一首闺怨诗。诗中借秋夜风雨交加的景象,描绘出凄风苦雨的氛围,展现了林黛玉在潇湘馆内,因重病缠身、身世凄凉,对自己未来渺茫前程的哀思,抒发了她内心的苦闷、颓伤以及对命运的隐约悲叹。

2. 分段赏析

《秋窗风雨夕》是林黛玉病卧潇湘馆时,读乐府《秋闺怨》《别离怨》有感,仿初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格调所作的古体诗。诗题“代别离”承乐府传统(写男女离愁),却借秋夜风雨,暗寓黛玉身世与命运。开篇以“秋花惨淡秋草黄”铺陈肃杀秋景,十五个“秋”字交织自然之秋与内心愁绪,“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中,风雨惊破“秋梦”,喻青春幻梦破灭,情与景熔铸,尽显病中少女的酸苦哀思与精神重压(因宝钗关怀而自悔多心,病势加深下更显消沉)。诗中“离情”“离人”看似闺阁愁怨,实则暗藏对未来的预感。黛玉双亲已逝,本无“别离”之由,却借“秋屏泪烛动离情”等句,隐喻与宝玉的生离死别(呼应《红楼梦曲》“秋流到冬,春流到夏”的泪尽悲剧,及脂砚斋批语“画中爱宠”的不吉之兆,预示潇湘馆“落叶萧萧,寒烟漠漠”的凄凉结局)。曹雪芹以“草蛇灰线”笔法,将诗中意象与后半部宝玉获罪、生离死别情节相契,使诗成为悲剧的预演。全诗反复咏叹“秋”的象征(既实写秋景,又喻贾家“初秋”即衰、群芳凋零的命运),情景互衬(秋风秋雨烘托黛玉孤寂悔恨,如“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将个人哀愁与家族衰亡隐喻交织)。诗中无《葬花吟》的傲世之气,却以更深的颓伤,展现黛玉在精神重压下的复杂情感(自悔、预悲、孤寂),使人物形象更立体。整首诗通过秋夜风雨的意象,串联身世之悲、命运之叹,与小说叙事形成“预写—呼应”的结构,体现曹雪芹对悲剧的精妙布局,尽显“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艺术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全诗用韵隽永、多变,与抒发感情相辅相成,相互辉映,真是珠联璧合,使人回味无穷。

现代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邹晓丽《解语析言说红楼》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蒲松龄《山市》

下一篇:清·蒲松龄《促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