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花惨淡秋草黄":秋天花草凋零,
"耿耿秋灯秋夜长":微明的灯光使秋夜显得更加漫长。
# 耿耿:微明的样子。另一义是形容心中不宁。这里字面上是前一义,要表达的意思上兼有后一义。
"已觉秋窗秋不尽":已经觉得窗外是无尽的秋色,
"那堪风雨助凄凉":哪能忍受秋日的风雨使秋天更加凄凉。
# 助凄凉:《红楼梦》庚辰本另笔涂去“凄”字,添改作“秋”,当是为复叠“秋”字而改,有损文义,不从。,那堪:不堪。
"助秋风雨来何速":秋天的风雨来的何其迅速,
"惊破秋窗秋梦绿":惊破了梦中的绿色。
# 秋梦绿:秋天绿色的梦。初秋时,人在梦中还留着夏季草木葱茏的意象;待到被秋雨惊醒,才明白已到了草木枯黄的秋季。《红楼梦》程高本作“秋梦续”,“续”与“惊破”相反,又与下句“不忍眠”矛盾。
"抱得秋情不忍眠":怀着秋日的感伤无法入眠,
# 秋情:指秋天景象所引起的感伤情怀。
"自向秋屏移泪烛":向着屏风移动流泪的蜡烛。
# 自向秋屏移泪烛:暗用唐代李商隐《嫦娥》诗中“云母屏风烛影深”句意,写寂寞。秋屏:带上秋天色调的屏风。案:屏风的状态本与季节无关,所谓“秋屏”只是人的感觉。泪烛:融化的蜡脂如泪,故名。也是以物写人。移:《红楼梦》程高本作“挑”,灯草才用“挑”,烛芯只用“剪”。
"泪烛摇摇爇短檠":晃动的烛焰点燃了短柄的灯台,
# 檠:灯架,蜡烛台。,爇:点燃。,摇摇:指烛焰晃动。
"牵愁照恨动离情":牵动了愁怨和离别的情绪。
# 动离情:触动了思乡的情绪。
"谁家秋院无风入":谁家的庭院没有秋风侵入?
# 谁家秋院无风入:“谁家”二句: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小说中所谓拟其格,这类句法最明显。
"何处秋窗无雨声":哪里秋日的窗外没有雨声?
"罗衾不奈秋风力":丝绸的被子无法抵挡秋风的力量,
# 不奈:不耐,不能抵挡。,罗衾:丝绸面子的被褥。
"残漏声催秋雨急":秋夜将尽的更漏声催来更急的雨声。
# 残漏:夜里将尽的更漏声。
"连宵脉脉复飕飕":整夜连绵的秋雨,
# 飕飕:状声词,形容风声。,脉脉:通“霢霢”,细雨连绵。,连宵:整夜。
"灯前似伴离人泣":就像陪伴着即将离别的人哭泣。
"寒烟小院转萧条":庭院在秋日雨雾笼罩下更加萧条,
# 寒烟:秋天的细雨或雾气。
"疏竹虚窗时滴沥":窗前稀疏的竹叶上时有水珠滴落。
# 滴沥:水珠下滴。
"不知风雨几时休":不知风雨何时才能停止,
"已教泪洒窗纱湿":泪已经打湿了窗纱。
清代小说家,《红楼梦》的作者
曹雪芹(1715?~1764?),清代小说家。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满洲正白旗包衣,生于江苏南京。自曾祖起三代任江宁织造,雍正初年家道中落,晚年居北京西郊贫病而卒。曹雪芹为人性情放达,嗜酒健谈。工诗善画,尤长于小说。其曾以十年时间创作的《石头记》(即《红楼梦》),成为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写实主义作品。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古体诗,也是一首闺怨诗。诗中借秋夜风雨交加的景象,描绘出凄风苦雨的氛围,展现了林黛玉在潇湘馆内,因重病缠身、身世凄凉,对自己未来渺茫前程的哀思,抒发了她内心的苦闷、颓伤以及对命运的隐约悲叹。
2. 分段赏析
《秋窗风雨夕》是林黛玉病卧潇湘馆时,读乐府《秋闺怨》《别离怨》有感,仿初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格调所作的古体诗。诗题“代别离”承乐府传统(写男女离愁),却借秋夜风雨,暗寓黛玉身世与命运。开篇以“秋花惨淡秋草黄”铺陈肃杀秋景,十五个“秋”字交织自然之秋与内心愁绪,“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中,风雨惊破“秋梦”,喻青春幻梦破灭,情与景熔铸,尽显病中少女的酸苦哀思与精神重压(因宝钗关怀而自悔多心,病势加深下更显消沉)。诗中“离情”“离人”看似闺阁愁怨,实则暗藏对未来的预感。黛玉双亲已逝,本无“别离”之由,却借“秋屏泪烛动离情”等句,隐喻与宝玉的生离死别(呼应《红楼梦曲》“秋流到冬,春流到夏”的泪尽悲剧,及脂砚斋批语“画中爱宠”的不吉之兆,预示潇湘馆“落叶萧萧,寒烟漠漠”的凄凉结局)。曹雪芹以“草蛇灰线”笔法,将诗中意象与后半部宝玉获罪、生离死别情节相契,使诗成为悲剧的预演。全诗反复咏叹“秋”的象征(既实写秋景,又喻贾家“初秋”即衰、群芳凋零的命运),情景互衬(秋风秋雨烘托黛玉孤寂悔恨,如“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将个人哀愁与家族衰亡隐喻交织)。诗中无《葬花吟》的傲世之气,却以更深的颓伤,展现黛玉在精神重压下的复杂情感(自悔、预悲、孤寂),使人物形象更立体。整首诗通过秋夜风雨的意象,串联身世之悲、命运之叹,与小说叙事形成“预写—呼应”的结构,体现曹雪芹对悲剧的精妙布局,尽显“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艺术感染力。
# 全诗用韵隽永、多变,与抒发感情相辅相成,相互辉映,真是珠联璧合,使人回味无穷。
现代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邹晓丽《解语析言说红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