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奂山山市":奂山的“山市”,
# 山市:山市蜃景,与海市蜃楼相似。
"邑八景之一也":是淄川县八景中的一景,
# 邑:县。这里指清代淄川县,今属淄博市。
"然数年恒不一见":但经常好几年也不出现一次。
# 然:但是。
"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有一天)孙禹年公子跟与他志同道合的友人在楼上喝酒,
# 同人:同业朋友。,孙公子禹年:对孙禹年的尊称。
"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忽然看见山头有一座孤零零的塔耸立起来,
# 孤:孤零零。
"高插青冥":高高地直插青天。
# 青冥:青天,天空。青,形容天空的颜色。冥,形容天高远无穷的样子。
"相顾惊疑":(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又惊奇又疑惑,
# 惊疑:惊奇,疑惑。,相顾: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念近中无此禅院":想起近处没有这寺院。
# 禅院:佛寺。禅,佛教用语,表示与佛教有关的事物。,念:想。
"无何":没过多久,
# 无何:不久,不一会儿。
"见宫殿数十所":出现了几十座高大的宫殿,
"碧瓦飞甍":碧绿的瓦,翘起的屋檐,
# 碧:青绿色。
"始悟为山市":这才明白是“山市”。
# 始:才,
"未几":不到一会儿,
"高垣睥睨":只见一座高高低低的城墙,
# 高垣睥睨:高高低低的城墙。高垣,高墙。睥睨,又写做埤堄。指女墙,即城墙上呈凹凸形的矮墙。
"连亘六七里":连绵不断六七里,
# 连亘:连绵不断。
"居然城郭矣":竟然变成一座城市。
# 居然城郭:竟然变成一座城郭了。居然,竟然。城郭,城市。
"中有楼若者":其中(景物)有像楼一样的,
# 中有楼若者:其中有的像楼。
"堂若者":有像厅堂一样的,
# 堂若者:有的像厅堂。堂,厅堂。
"坊若者":有像街巷一样的,
# 坊若者:有的像牌坊。坊,街巷、店铺。
"历历在目":(一个个)清晰地出现在眼前,
# 历历在目:清晰地出现在眼前。
"以亿万计":(多得)用亿万来计算。
# 以:用。
"忽大风起":忽然刮起大风,
"尘气莽莽然":尘土之大无边无际,
# 莽莽然:一片迷茫的样子。莽莽,一片迷茫。
"城市依稀而已":城市隐隐约约罢了。
# 而:然后。,依稀:隐隐约约。
"既而风定天清":不久,大风停止,天空晴朗,
# 风定天清:大风停止,天空晴朗。,既而:不久。
"一切乌有":一切全都消失了,
# 一切乌有:这个词用来形容什么都没有,或者也可以用来形容漏得或者消磨、消耗得所剩无几。现指,所有的(景象)都没有了。乌有,虚幻,不存在。乌,同无。
"惟危楼一座":只有一座高楼,
# 危楼:高楼。危,高。
"直接霄汉":直插云霄,
# 霄汉:云霄与天河。,直接:连接。
"楼五架":这座楼每层有五间,
"窗扉皆洞开":门窗全都是大开着的;
# 洞开:,皆:都。,窗扉:窗户。
"一行有五点明处":每一行都有五处明亮的地方,
"楼外天也":那是楼外的天空。
"层层指数":一层层地指着数,
"楼愈高":楼越高,
"则明渐少":亮点越小,
"数至八层":数到第八层,
"裁如星点":亮点只有星星那么小;
"又其上":又往上数,
"则黯然缥缈":就昏暗得看不分明,
# 黯然缥缈:黯淡下来,隐隐约约,若有若无。黯然,昏暗的样子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又作飘渺。
"不可计其层次矣":分不出它的层次了。
"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楼上的人们来往匆匆,
# 往来屑屑:形容来往匆匆。屑屑,忙碌的样子。
"或凭或立":有靠着的,有站立的,
# 或:有的人。
"不一状":形态各不一样。
"逾时":过了一会,
"楼渐低":楼渐渐低矮下来,
"可见其顶":可以看见楼顶了;
"又渐如常楼":渐渐地,又变得跟平常的楼房一样;
"又渐如高舍":渐渐地,又变成了高高的屋舍;
"倏忽如拳如豆":突然像拳头、豆粒一般大小,
# 倏忽:突然。
"遂不可见":终于完全消失。
# 遂:终于。
"又闻有早行者":(我)又听说,有早起赶路的人,
"见山上人烟市肆":看到山上有人家、集市和店铺,
"与世无别":与尘世没有太大的区别,
"故又名":所以又叫
"鬼市":“鬼市”
1.
纵观山市出现的全过程,可分四个阶段初生阶段这是目击者眼中的画面。文章还描写了目击者的心理变化:见孤塔时,彼此“相顾惊疑”,表明它是突然出现的,而且跟实读者带到目击者所在的地方了。\n以下所写仍是目击者所见画面,但读者在感觉上发生了变化:一切都如同亲见发展阶段先总写一笔:“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颇有恢宏的气象。然后分写:“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虽然寥寥数语,却可以诱发读者想像出一幅跟《清明上河图》相似的画卷来。这幅画卷最后在风中消失,又不禁使人感到怅然高潮阶段因“风定天清,一切乌有”,只剩下一座高接霄汉的危楼,所以楼的形状看得格外清楚,连楼外天空也显现了出来,给人的感觉是距离比先前的城郭缩短了一些。更为特殊的是,楼上还有来来往往的人,或凭或立,与人有照应开头的作用,说明奂山这个地方确实能看到这种奇异的现象。\n时间的变化:忽——无何——未几——忽——既而——逾时——倏忽景致的变化:孤塔——宫殿——城郭——危楼——消消退阶段景象全部消失,山市景象结束。作者的最后一句话和第一句话相呼应,给山市增加了神秘感主题思想《聊斋志异》以谈狐说鬼的形式.揭露当时现实的黑暗和官吏的罪恶,对科举制度和礼教也有所批判,并以同情的笔调描绘了青年男女相爱的故事。但书中也存在着一些宣传“忠,孝,节,义”的封建伦理观念和迷信色彩。\n1、悬是作者笔锋一转“然数年恒不一见”,又给山市增添了一些神秘的气氛,读者的好奇心被强烈的激发了融情入景以情衬景。作者在描写时,是通过孙禹年及其朋友的眼睛来描写山市奇景的。孙禹年在与朋友饮酒时,忽然看见远处奂山山峰上出现了隐隐约约的高耸的“孤塔”,他们不禁“相顾而疑”,因为此处根本就没有寺院,哪来的孤塔呢?这种强烈的惊奇、迷惑的情绪,既是对离奇的山市景色一种烘托,又是感染读者的一种媒介。作者在描述的过程中融入了这种情绪,一步步吸引读者,去揭开山市的秘密。文中伴随着惊异的情绪波动,层层展开描写,使山市的每一景物,每一次变幻都给人以新奇的感觉。接着,“孤塔”旁又出现了数十所华丽的宫殿,直到此时,作者才点明了“始悟为山市”。孙某及其朋友由“惊疑”而“悟”。伴随着“悟”而来的应该是轻松、释然的心情,集中精神观赏难得一见的山市奇观。\n楼上各色人的活动,细腻地点染了楼中人物的姿态和神韵。如果说,前面是以粗、虚、略的笔法勾勒了城市的概貌,写起来气势飞动的话,那么后面则是以细、实、详的笔墨,具体描绘了山市中的一楼一景,一人一态,写得极有情味,这样的描写,我们不只是看到了“山市”里的高楼、城郭,而且似乎触摸到了“山市”里人情风俗的气息。同时,也使得本是无中生有的山市蜃景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富有实感。同时,作者在描绘景物时点到为止,给读者留下了无限想像与玩味的空间动静互变山市景象变幻不定,作者着力捕捉山市的每一次变化,在短短的一百字中,将其描写的生动、形象、令人拍案叫绝。\n绝大多数人只能望而兴叹。这篇文章是根据目击者的叙述写的,它历历如画地再现了山市由生成到消失的过程,无论是大笔勾勒或工笔描摹,都能曲尽其妙。
上一篇:清·姚鼐《登泰山记》
下一篇:清·曹雪芹《代别离·秋窗风雨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