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瀛海寰九区":浩瀚大海环绕着九州大地,
"咫尺万余里":看似近在咫尺实则相隔万里之遥。
"神州与赤县":神州与赤县都是中原的代称,
"相去还有几":实际距离能有多远。
"层峰高矗天":层层山峰高耸入云天,
"大泽下无底":广袤的沼泽深不见底。
"平陆走龙蛇":平原上蜿蜒着江河如龙蛇游走,
"白昼啸夔魅":大白天竟有妖怪出没嚎叫。
"遂使林林者":使得芸芸众生,
"高下几歔欷":无论贵贱都几乎要叹息。
"谁能致其平":谁能让天下太平,
"为我屏妖翳":为我清除这些妖雾阴霾。
"凿山湮巨壑":开凿高山填平深渊,
"弥天作平地":让天地都变成坦途。
"地平天乃成":大地平坦天地才能和谐,
"四时运元气":四季运转全凭自然元气。
王景(889年—963年),莱州掖县(今山东莱州)人。五代时期后周名将,历仕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六朝。官至凤翔节度使、西面缘边都部署,封太原郡王。乾德元年(963年),王景去世,年七十五。册赠太傅,追封岐王,谥号“元靖”。
1. 分段赏析
“瀛海寰九区,咫尺万余里。神州与赤县,相去还有几。”开篇以宏大的视角描绘了天地间的距离,用夸张的手法强调了地域的广阔。“瀛海”“神州”“赤县”等词汇点明了诗歌所涉及的地理范围,为后文的抒情奠定了基础。“层峰高矗天,大泽下无底。平陆走龙蛇,白昼啸夔魅。”进一步描写自然景象,层峰高耸入云,大湖深不见底,增添了一种雄浑壮阔的气势。而“平陆走龙蛇,白昼啸夔魅”则引入了神秘的元素,暗示了社会的动荡不安和隐藏的危机。“遂使林林者,高下几歔欷。”由自然景象过渡到人间社会,“林林者”指众多的百姓,“高下几歔欷”生动地描绘了百姓因社会不公而发出的叹息声,表达了诗人对百姓疾苦的同情。“谁能致其平,为我屏妖翳。”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愿望,希望能有力量实现世间的公平,驱散邪恶势力。“妖翳”象征着社会中的黑暗和不公,体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正义的追求。“凿山湮巨壑,弥天作平地。”诗人幻想通过开凿高山、填平沟壑来实现大地的平坦,这是一种大胆而浪漫的想法,表达了诗人对消除社会不平、实现世界和谐的美好憧憬。“地平天乃成,四时运元气。”最后两句描绘了大地平坦、天空完整,四季运转、元气流通的理想世界,寓意着社会的和谐与安宁。诗人通过对理想世界的描绘,进一步强调了自己对公平、和谐社会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