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iàn
xìng
huā
huái
怀
xià
mén
shēng

朝代:明作者:蔡羽浏览量:4
ǒu
niān
huà
tiān
dào
chūn
fēng
dào
xìng
huā
zhāo
yíng
xīn
yàn
jiāng
cūn
jiàn
rén
jiā
máng
zhōng
hán
shí
sān
nián
xuě
hòu
yīn
shū
liǎng
bìn
huá
shì
cǎo
xuán
dān
jiāng
wén
wèn
hóu

译文

偶然拿起如意谈论起天涯之事,没想到春风已经吹到了杏花盛开的时候。早晨的雨好像在迎接新来的燕子,江边的村落里很少能看到野外的人家。忙碌之中在寒食节做了三年的客居之人,雪后收到音信,两鬓已经斑白。难道是我像扬雄草《玄》那样沉溺于寂寞吗,我是想用文字去请教像侯芭那样的人。

逐句剖析

"偶拈如意话天涯":偶然拿起如意谈论起天涯之事,

"不道春风到杏花":没想到春风已经吹到了杏花盛开的时候。

"朝雨似迎新燕子":早晨的雨好像在迎接新来的燕子,

"江村稀见野人家":江边的村落里很少能看到野外的人家。

"忙中寒食三年客":忙碌之中在寒食节做了三年的客居之人,

"雪后音书两鬓华":雪后收到音信,两鬓已经斑白。

"岂是草《玄》耽寂寞":难道是我像扬雄草《玄》那样沉溺于寂寞吗,

"欲将文字问侯芭":我是想用文字去请教像侯芭那样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见杏花怀吴下门生》是明代诗人蔡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中描绘了春风拂动杏花、晨雨里燕子穿梭的江南春景,借此抒发对吴下门生的深厚思念,其中还交织着寒日客居的孤寂感与对岁月流逝的慨叹。诗的第七、八句分别化用“草玄”“侯芭”的典故,进一步凸显了诗人与门生之间紧密的情谊。全诗将写景、叙事与用典结合,语言含蓄,既流露客居的孤寂,又表达了对门生的牵挂与以文会友的心愿。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明代文学家

蔡羽(1471?~1541),明代文学家。字九逵,号林屋山人,又自称左虚子,吴县(今属江苏)人。早年应试十四次皆落第,后授南京翰林院孔目。蔡羽好古文,师法先秦、两汉,诗作早尚纤丽,后归雅驯,晚年更沉着奇丽。著有《林屋集》《南馆集》等。其文言小说《辽阳海神传》见于《古今说海》,作于嘉靖十五年,篇幅较长,内容新颖,后为《二刻拍案惊奇》所取材。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怀人抒情诗。描绘了诗人在春风中看到杏花盛开,朝雨新燕的春日江村景色。体现了诗人作为他乡客,已度过三年寒食节的漂泊生活,以及收到音书时两鬓斑白的时光流逝之叹。营造出一种思念与感慨交织的氛围,表达诗人对吴下门生的深切怀念,对自己漂泊他乡生活的感慨,以及对时光易逝的无奈。

2. 写作手法

用典:“岂是草《玄》耽寂寞,欲将文字问侯芭”,运用扬雄著《太玄》,其弟子侯芭常向他请教的典故。诗人以扬雄自比,以侯芭比吴下门生,委婉表达自己并非喜欢寂寞著书,而是希望能像扬雄与侯芭一样,以文字与门生交流,深化了对门生的思念之情,同时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底蕴。意象组合:“偶拈如意话天涯,不道春风到杏花”与“朝雨似迎新燕子,江村稀见野人家”,句中运用了杏花、春雨、燕子等典型的江南意象。杏花娇艳,春雨滋润,燕子灵动,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形成了清丽婉转的意境。它们既描绘出江南春日的美好景色,又为诗人的情感表达营造了氛围。

3. 分段赏析

首联:“偶拈如意话天涯,不道春风到杏花”,诗人偶然手持如意谈论着天涯之事,不经意间发现春风已悄然催开杏花。“偶拈如意”展现出一种闲适的状态,而“不道”二字则表现出杏花开放的突然,由此引发诗人内心的触动,为下文怀人之情的抒发埋下伏笔,自然地引出对吴下门生的思念。颔联:“朝雨似迎新燕子,江村稀见野人家”,描绘了一幅清新的春日景象,朝雨仿佛在迎接新归的燕子,江村之中少见人家。这两句诗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春景的美好与宁静,然而在这美好的景色中,诗人却因漂泊他乡而倍感孤寂,以乐景衬哀情,更加突出诗人对吴下门生的思念以及自己漂泊的孤独感。颈联:“忙中寒食三年客,雪后音书两鬓华”,诗人叙述自己在忙碌中已在他乡度过了三个寒食节,时间悄然流逝。“雪后音书”表明收到来自远方的消息,此时却惊觉自己两鬓已斑白。通过这两句的叙事,将诗人漂泊他乡的孤独、时光流逝的无奈与对门生的思念之情紧密结合,使情感更加深沉。尾联:“岂是草《玄》耽寂寞,欲将文字问侯芭”,诗人运用扬雄与侯芭的典故,表明自己并非是因为喜欢寂寞而著书,而是希望能像扬雄与侯芭一样,以文字与门生交流。此联巧妙用典,既委婉地表达了对门生的思念,又体现出诗人与门生之间深厚的师生情谊,使诗歌的情感表达更为含蓄而深刻,升华了主题。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刘基《越山亭晚望》

下一篇:明·萧翀《寄吴所与》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