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爱逍遥第一篇":钟爱那自由逍遥的诗篇,
"时时闲步赏风烟":时常悠闲漫步,欣赏自然的风光与云烟。
"看花临水心无事":在花前水畔静赏,心中全无挂碍,
"功业成来二十年":二十年的功业已然成就。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和裴相公傍水闲行》是唐代刘禹锡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属于闲适诗题材。诗歌通过描写诗人闲步赏景、看花临水的生活场景,表达了对逍遥自在生活的向往与对功成名就的淡然。诗中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超脱与淡泊明志的人生态度,体现了刘禹锡晚年追求心灵自由的高远情操。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通过描写“闲步赏风烟”和“看花临水”的自然景象,抒发了诗人对逍遥自在生活的向往与内心的宁静。
3. 分段赏析
第一句篇点明主题,表达了诗人对逍遥自在生活的热爱与向往。“逍遥”一词源自道家思想,象征着超脱世俗、自由自在的精神状态。第二句描绘了诗人悠闲漫步、欣赏自然风光的场景。“闲步”与“赏风烟”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对自然的热爱,进一步深化了对逍遥生活的向往。第三句通过“看花临水”的细腻描写,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平和与超脱。“心无事”不仅是对外在闲适生活的描写,更是对内心宁静境界的展现。第四句以“功业成来”收束全诗,暗示了诗人在追求逍遥生活之前,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成就。这一句既是对过去努力的总结,也反衬了诗人对闲适生活的珍视与选择。
上一篇:唐·刘禹锡《杂曲歌辞·壮士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