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iáng
zhōu
xíng

朝代:唐作者:王建浏览量:2
liáng
zhōu
biān
shā
hào
hào
hàn
jiā
rén
kāi
jiù
dào
biān
tóu
zhōu
xiàn
jìn
bīng
jiāng
jūn
bié
zhù
fáng
qiū
chéng
wàn
rén
jiā
jiē
nián
nián
jīng
jié
西
jīng
duō
lái
zhōng
guó
shōu
bàn
shēng
nán
wéi
hàn
fān
rén
jiù
gēng
xiāng
xué
jīn
zhòng
shǔ
yáng
zhuó
jǐn
wèi
wèi
zhān
qiú
fáng
dòu
shí
yǎng
cán
sāo
jiǎn
chéng
kān
rào
zhàng
zuò
jīng
chéng
tóu
shān
míng
jiǎo
jiǎo
luò
yáng
jiā
jiā
xué
yuè

译文

凉州城的四周已是广袤无垠的茫茫黄沙,因为朝中没有骁勇之将开拓西域通道,开疆拓土。凉州城所属各县都已为胡兵所占据,守边将士只好另外建筑秋天防御的城堡。万里从征的人都已战死在边塞上,可是京城里还在年年发令输兵。入侵的胡人都从中国掳去妇女,其中有半数妇女生了男孩,还能说汉语。这些胡人从前不懂农作,不犁地耕种,如今却学汉人种起禾稷稻麦等粮食作物来了。胡人现在牧羊的时候也穿了丝织的锦衣,却爱惜他们原来的毛毡和兽皮而把它们收藏着,为了预备作战时用。他们现在也能养蚕缲丝,织成一匹一匹的绢帛,却是用来做旌旗围绕在营帐四周。城上的山鸡已经在角角地报晓,而洛阳城中,家家都还在演奏胡乐呢。

逐句剖析

"凉州四边沙皓皓":凉州城的四周已是广袤无垠的茫茫黄沙,

# 皓皓:旷达貌,虚旷貌。一作浩浩。,凉州:唐朝河西节度使治所,今甘肃武威。借指唐朝。

"汉家无人开旧道":因为朝中没有骁勇之将开拓西域通道,开疆拓土。

# 旧道:指开元、天宝年间的西域通道。旷达貌,虚旷貌。,汉家:借指唐朝。

"边头州县尽胡兵":凉州城所属各县都已为胡兵所占据,

# 边头:边疆,边地。

"将军别筑防秋城":守边将士只好另外建筑秋天防御的城堡。

# 防秋:西北胡人常常在秋季入侵中国,唐朝在每年秋季都要向河洛、江淮一带征发兵士,到西域去增防,当时称为“防秋”。,别:一作当。

"万里人家皆已没":万里从征的人都已战死在边塞上,

# 人家:一作征人。

"年年旌节发西京":可是京城里还在年年发令输兵。

# 西京:即唐朝首都长安。,旌节:古代使者所持的符节,以为发兵的凭信。

"多来中国收妇女":入侵的胡人都从中国掳去妇女,

"一半生男为汉语":其中有半数妇女生了男孩,还能说汉语。

# 男:一作来。

"蕃人旧日不耕犁":这些胡人从前不懂农作,不犁地耕种,

# 蕃人:即“胡人”。中国古代对外族或异国人的泛称。蕃,唐宋人写作“蕃”,明清人写作“番”。

"相学如今种禾黍":如今却学汉人种起禾稷稻麦等粮食作物来了。

"驱羊亦著锦为衣":胡人现在牧羊的时候也穿了丝织的锦衣,

"为惜毡裘防斗时":却爱惜他们原来的毛毡和兽皮而把它们收藏着,为了预备作战时用。

# 斗:一作树。

"养蚕缲茧成匹帛":他们现在也能养蚕缲丝,织成一匹一匹的绢帛,

"那堪绕帐作旌旗":却是用来做旌旗围绕在营帐四周。

# 那堪:犹言“拿来”。那,大概相当于“挪”。堪:一作得,一作将。

"城头山鸡鸣角角":城上的山鸡已经在角角地报晓,

"洛阳家家学胡乐":而洛阳城中,家家都还在演奏胡乐呢。

# 学:一作教。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凉州行》是唐代王建创作的乐府诗。诗以被回纥侵踞的凉州为背景,描绘当地边防现状,“凉州四边沙皓皓,汉家无人开旧道”展现凉州边地荒凉,边防失据。“多来中国收妇女,一半生男为汉语”反映胡汉民族交流融合。借“洛阳家家学胡乐”批评洛阳达官显贵沉迷享乐,表达对大唐国势衰落的忧虑。写作手法语言通俗质朴,易于理解,如话家常却能深刻表意。用韵讲究,韵脚转换与诗意段落紧密对应,使诗歌节奏分明,韵律和谐,增强了表现力与感染力。开篇描绘凉州沙荒道废、胡兵盘踞,凸显边防危机;接着写人口流失与汉地使节往来,揭示边地局势严峻;再述胡汉生活方式相互影响,展现民族交融;结尾以洛阳学胡乐形成对比,批判世风,深化主题。这首诗的通俗语言、精妙用韵及深刻主题,以不同视角反映唐代边患与民族交流,体现了诗人的创作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著名诗人

王建(766?~830后),唐代诗人。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他出身寒微,终生未举进士。元和间为昭应丞、渭南尉,大和初官至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王建擅长乐府诗,与张籍齐名,并称“张王乐府”。他的诗作题材广泛,生活气息浓郁。善以白描、比兴手法,用典型形象针砭时弊,揭示社会矛盾,语言含蓄,简洁峭拔。善短篇,多七言,尤以《宫词》百首著名。代表作品有《海人谣》《当窗织》。著有《王司马集》《王建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凉州行》由唐代王建创作。唐大历年间,河西节度使治所凉州(今甘肃武威)被回纥侵踞。彼时,唐朝藩镇割据局面严峻,各地军阀拥兵自重、自立为王,朝廷权威受损,无力收复凉州失地。沦陷区百姓陷入被同化与奴役的困境。王建深入实地,了解到当地百姓在回纥统治下的艰难困苦,目睹边防空虚、民族交流与融合中复杂的状况,以及内地达官显贵沉迷享乐、无视边患的世态,有感而发,愤而创作此诗,以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与内心忧虑。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乐府诗,也是一首边塞题材的诗。它描写了被回纥侵踞的凉州边防状况,边地荒凉、胡兵盘踞,批评了洛阳城中达官显贵沉迷歌舞宴乐的现象,表达了诗人对大唐国势衰落的担忧,客观呈现了胡汉民族在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融合。

2. 分段赏析

首二句:“凉州四边沙皓皓,汉家无人开旧道”,这是倒装句,开篇点明凉州地处黄沙环绕之地,且“汉家无人开旧道”,“汉家”一词语带影射,暗示唐朝朝廷已无英勇将领去开拓和守护边疆旧道。简洁的语言勾勒出凉州边地的荒凉与唐朝边防的无力,为全诗奠定了沉重、忧虑的基调。接着四句:“边头州县尽胡兵,将军别筑防秋城。万里人家皆已没,年年旌节发西京”,描绘出凉州边地州县被胡兵占据的现状,将军另筑防秋城,侧面反映出唐朝边防的被动。“万里人家皆已没”,极言边地百姓流离失所、家园被毁的惨状,“年年旌节发西京”,则表明朝廷虽年年派兵,但对于收复失地却成效甚微,凸显出边患的严峻与朝廷的无奈。七至十句:“多来中国收妇女,一半生男为汉语。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写胡人掳掠中原妇女,所生男孩半数说汉语,以及胡人从前不事农耕,如今却学习种禾黍。这几句客观呈现了胡汉民族交流融合中胡人汉化的现象,从人口与生产方式的角度反映出民族间的相互影响。十一至十四句:“驱羊亦著锦为衣,为惜毡裘防斗时。养蚕缲茧成匹帛,那堪绕帐作旌旗”,进一步描述胡人生活方式的改变,他们穿锦衣、养蚕缫丝,原本用于保暖的毡裘为了作战而珍惜使用,织成的帛却被用来做旌旗。生动展现了胡人在与汉人交流中,在生活和武备方面的变化。最后二句:“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以城头山鸡的鸣叫为衬托,写洛阳城中家家户户都学胡乐,将边地的沦陷与内地的沉迷享乐形成鲜明对比,批判了内地汉人只知学习胡人音乐歌舞,沉迷于荒淫宴乐,而无视边患、国势衰落的现状,深化了诗人对国势日下的忧虑之情。

3. 作品点评

《凉州行》是唐代王建的乐府诗。其写作特色鲜明,语言通俗质朴,以直白的表述勾勒出凉州边地现状与胡汉民族交流图景,使读者易于理解。用韵上虽看似“出格”,未采用常见的四句一韵整齐格式,而是开头二句、末尾二句各为一韵,中间十二句用三个韵,但实际遵循按诗意配韵原则,韵脚转换与诗意段落紧密配合,展现出诗人在韵律运用上的匠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篇气骨顿高,讽刺深婉。

明邢昉《唐风定》

# 《凉州行》曰:“驱羊亦着锦为衣,为惜毡裘防斗时。”《温泉宫行》曰:“禁兵去尽无射猎,日西糜鹿登城头。梨园子弟偷曲谱,头白人建教歌舞。”……亦透快而妙。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光禄坂行》

下一篇:唐·郑概《忆长安·六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