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四边沙皓皓":凉州城的四周已是广袤无垠的茫茫黄沙,
# 皓皓:旷达貌,虚旷貌。一作浩浩。,凉州:唐朝河西节度使治所,今甘肃武威。借指唐朝。
"汉家无人开旧道":因为朝中没有骁勇之将开拓西域通道,开疆拓土。
# 旧道:指开元、天宝年间的西域通道。旷达貌,虚旷貌。,汉家:借指唐朝。
"边头州县尽胡兵":凉州城所属各县都已为胡兵所占据,
# 边头:边疆,边地。
"将军别筑防秋城":守边将士只好另外建筑秋天防御的城堡。
# 防秋:西北胡人常常在秋季入侵中国,唐朝在每年秋季都要向河洛、江淮一带征发兵士,到西域去增防,当时称为“防秋”。,别:一作当。
"万里人家皆已没":万里从征的人都已战死在边塞上,
# 人家:一作征人。
"年年旌节发西京":可是京城里还在年年发令输兵。
# 西京:即唐朝首都长安。,旌节:古代使者所持的符节,以为发兵的凭信。
"多来中国收妇女":入侵的胡人都从中国掳去妇女,
"一半生男为汉语":其中有半数妇女生了男孩,还能说汉语。
# 男:一作来。
"蕃人旧日不耕犁":这些胡人从前不懂农作,不犁地耕种,
# 蕃人:即“胡人”。中国古代对外族或异国人的泛称。蕃,唐宋人写作“蕃”,明清人写作“番”。
"相学如今种禾黍":如今却学汉人种起禾稷稻麦等粮食作物来了。
"驱羊亦著锦为衣":胡人现在牧羊的时候也穿了丝织的锦衣,
"为惜毡裘防斗时":却爱惜他们原来的毛毡和兽皮而把它们收藏着,为了预备作战时用。
# 斗:一作树。
"养蚕缲茧成匹帛":他们现在也能养蚕缲丝,织成一匹一匹的绢帛,
"那堪绕帐作旌旗":却是用来做旌旗围绕在营帐四周。
# 那堪:犹言“拿来”。那,大概相当于“挪”。堪:一作得,一作将。
"城头山鸡鸣角角":城上的山鸡已经在角角地报晓,
"洛阳家家学胡乐":而洛阳城中,家家都还在演奏胡乐呢。
# 学:一作教。
中唐著名诗人
王建(766?~830后),唐代诗人。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他出身寒微,终生未举进士。元和间为昭应丞、渭南尉,大和初官至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王建擅长乐府诗,与张籍齐名,并称“张王乐府”。他的诗作题材广泛,生活气息浓郁。善以白描、比兴手法,用典型形象针砭时弊,揭示社会矛盾,语言含蓄,简洁峭拔。善短篇,多七言,尤以《宫词》百首著名。代表作品有《海人谣》《当窗织》。著有《王司马集》《王建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乐府诗,也是一首边塞题材的诗。它描写了被回纥侵踞的凉州边防状况,边地荒凉、胡兵盘踞,批评了洛阳城中达官显贵沉迷歌舞宴乐的现象,表达了诗人对大唐国势衰落的担忧,客观呈现了胡汉民族在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融合。
2. 分段赏析
首二句:“凉州四边沙皓皓,汉家无人开旧道”,这是倒装句,开篇点明凉州地处黄沙环绕之地,且“汉家无人开旧道”,“汉家”一词语带影射,暗示唐朝朝廷已无英勇将领去开拓和守护边疆旧道。简洁的语言勾勒出凉州边地的荒凉与唐朝边防的无力,为全诗奠定了沉重、忧虑的基调。接着四句:“边头州县尽胡兵,将军别筑防秋城。万里人家皆已没,年年旌节发西京”,描绘出凉州边地州县被胡兵占据的现状,将军另筑防秋城,侧面反映出唐朝边防的被动。“万里人家皆已没”,极言边地百姓流离失所、家园被毁的惨状,“年年旌节发西京”,则表明朝廷虽年年派兵,但对于收复失地却成效甚微,凸显出边患的严峻与朝廷的无奈。七至十句:“多来中国收妇女,一半生男为汉语。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写胡人掳掠中原妇女,所生男孩半数说汉语,以及胡人从前不事农耕,如今却学习种禾黍。这几句客观呈现了胡汉民族交流融合中胡人汉化的现象,从人口与生产方式的角度反映出民族间的相互影响。十一至十四句:“驱羊亦著锦为衣,为惜毡裘防斗时。养蚕缲茧成匹帛,那堪绕帐作旌旗”,进一步描述胡人生活方式的改变,他们穿锦衣、养蚕缫丝,原本用于保暖的毡裘为了作战而珍惜使用,织成的帛却被用来做旌旗。生动展现了胡人在与汉人交流中,在生活和武备方面的变化。最后二句:“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以城头山鸡的鸣叫为衬托,写洛阳城中家家户户都学胡乐,将边地的沦陷与内地的沉迷享乐形成鲜明对比,批判了内地汉人只知学习胡人音乐歌舞,沉迷于荒淫宴乐,而无视边患、国势衰落的现状,深化了诗人对国势日下的忧虑之情。
3. 作品点评
《凉州行》是唐代王建的乐府诗。其写作特色鲜明,语言通俗质朴,以直白的表述勾勒出凉州边地现状与胡汉民族交流图景,使读者易于理解。用韵上虽看似“出格”,未采用常见的四句一韵整齐格式,而是开头二句、末尾二句各为一韵,中间十二句用三个韵,但实际遵循按诗意配韵原则,韵脚转换与诗意段落紧密配合,展现出诗人在韵律运用上的匠心。
# 此篇气骨顿高,讽刺深婉。
明邢昉《唐风定》
# 《凉州行》曰:“驱羊亦着锦为衣,为惜毡裘防斗时。”《温泉宫行》曰:“禁兵去尽无射猎,日西糜鹿登城头。梨园子弟偷曲谱,头白人建教歌舞。”……亦透快而妙。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
上一篇:唐·杜甫《光禄坂行》
下一篇:唐·郑概《忆长安·六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