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山之胜":寓山的美景,
"不能以寓山收":不能仅靠身处山中去领略其全貌,
"盖缘身在山中也":大概是因为人在山中视野受限。
# 盖:大概。
"子瞻于匡庐道之矣":苏轼在描绘庐山时就说过这个道理。
# 匡庐:江西庐山。,子瞻:指苏轼。
"此亭不暱于山":这座亭子不贴近山,不被山景局限,
# 暱:同昵,亲近之义。这里指挨近,靠拢。
"故能尽有山":所以能够尽览山的全貌,
"几叠楼台":几层楼台,
"嵌入苍崖翠壁":镶嵌在青色的山崖、翠绿的岩壁间。
"时有云气往来缥缈":时常有云气缭绕、缥缈往来,
"掖层霄而上":仿佛托着层层云霄向上飞升。
# 掖:挽扶,挟持。
"仰面贪看":仰起头贪恋地观看,
"恍然置身天际":恍惚间好像置身于天际,
"若并不知有亭也":似乎都不知道有亭子存在。
"倏然回目":忽然回转目光,
"乃在一水中激石穿林":发现自己竟在一处溪水冲击石头、穿过树林的环境里,
"泠泠传响":溪水泠泠地传来声响,
"非但可以乐饥":不但可以缓解饥渴,
"且涤十年尘土肠胃":还能洗涤沾染十年尘世污垢的肠胃。
"夫置屿于池":把小岛布置在池塘中,
"置亭于屿":把亭子建在小岛上,
"如大海一沤然":就如同大海里的一个水泡罢了。
"而众妙都焉":然而众多美妙景致都汇聚在这里,
"安得不动高人之欣赏乎":怎能不触动高雅之人的欣赏之情呢!
明代文学家、戏曲家
祁彪佳(1602—1645),明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字弘吉,号幼文。天启进士。初任兴化推官。崇祯时为右佥都御史,巡按苏松。后辞官家居九年,从刘宗周学。南明弘光时,任右佥都御史,巡抚江南。旋为马士英排挤去职,在清军破南京、杭州后,投水而死。精于戏曲,著有传奇《全节记》等。另有《救荒全书》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散文,也是一篇园林小品文。介绍了寓山之胜难以尽览的原因,描绘妙赏亭因“不暱于山”可尽览山色,楼台嵌崖、云气缥缈、水石清音等景致,表达对妙赏亭及寓山景致的赞美,展现超然审美意趣。
2. 分段赏析
“寓山之胜,不能以寓山收,盖缘身在山中也。子瞻于匡庐道之矣”开篇立论,点出“寓山之胜难全览”的核心观点。“寓山之胜,不能以寓山收”,以简洁语句抛出对山水观赏的独特感悟,“盖缘身在山中也”解释缘由,契合“当局者迷”的认知规律。引用“子瞻于匡庐道之矣”,借苏轼游庐山“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典故,增强观点说服力,为后文写妙赏亭“不暱于山而能尽有山”做铺垫,让哲理阐述更具文化厚度。“此亭不暱于山,故能尽有山,几叠楼台,嵌入苍崖翠壁。时有云气往来缥缈,掖层霄而上。仰面贪看,恍然置身天际,若并不知有亭也”聚焦妙赏亭观景之妙。“此亭不暱于山,故能尽有山”,说明亭因与山保持距离,突破“身在山中”的局限,得以尽览山色全貌,点明亭的布局优势。“几叠楼台,嵌入苍崖翠壁”,绘楼台与山崖岩壁相融之景,“嵌入”字生动展现建筑与自然的契合,营造出人工与天然浑然一体的美感。“时有云气往来缥缈,掖层霄而上”,写云气缥缈、仿佛托举云霄的动态,以云气的灵动,增添画面的空灵之感;“仰面贪看,恍然置身天际,若并不知有亭也”,从观景者视角,描绘仰看云气时“置身天际”的恍惚感,突出亭中观景超凡脱俗的意境,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妙赏亭的独特位置与观景体验。“倏然回目,乃在一水中激石穿林,泠泠传响,非但可以乐饥,且涤十年尘土肠胃”承接前文仰观,转写回目所见所闻。“倏然回目”,实现视角转换,由仰观天际到俯视下方水景。“乃在一水中激石穿林,泠泠传响”,绘溪水冲击石头、穿过树林的画面,“激”“穿”展现水的动态,“泠泠传响”描流水声的清脆,视听结合,丰富景致层次。“非但可以乐饥,且涤十年尘土肠胃”,以夸张笔法,写水景不仅能缓解饥渴(乐饥),更能洗涤沾染尘世污垢的心灵(涤十年尘土肠胃),赋予自然景致净化心灵的象征意义,深化对妙赏亭周边景致的赞美。“夫置屿于池,置亭于屿,如大海一沤然。而众妙都焉,安得不动高人之欣赏乎”收束全文,议论升华。“夫置屿于池,置亭于屿,如大海一沤然”,以比喻手法,将池中的屿、屿上的亭,比作大海中的水泡,凸显其在宏大自然中的小巧精致,也暗喻虽小却汇聚众妙。“而众妙都焉,安得不动高人之欣赏乎”,强调众多美妙景致汇聚于亭与屿,反问句式强化感染力,突出妙赏亭对高雅之士的吸引力,呼应开篇“寓山之胜”与亭的观景价值,让对妙赏亭的赞美落于文化审美层面,提升作品格调。
上一篇:明·赵鹤《登岱(四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