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miào
shǎng
tíng​

朝代:明作者:祁彪佳浏览量:3
shān
zhī
shèng
néng
shān
shōu
gài
yuán
shēn
zài
shān
zhōng
zhān
kuāng
dào
zhī
tíng
shān
néng
jìn
yǒu
shān
dié
lóu
tái
qiàn
cāng
cuì
shí
yǒu
yún
wǎng
lái
piāo
miǎo
céng
xiāo
ér
shàng
yǎng
miàn
tān
kàn
huǎng
rán
zhì
shēn
tiān
ruò
bìng
zhī
yǒu
tíng
shū
rán
huí
nǎi
zài
shuǐ
zhōng
shí
chuān
穿
lín
líng
líng
chuán
xiǎng
fēi
dàn
qiě
shí
nián
chén
cháng
wèi
zhì
屿
chí
zhì
tíng
屿
hǎi
ōu
rán
ér
zhòng
miào
dōu
yān
ān
dòng
gāo
rén
zhī
xīn
shǎng

译文

寓山的美景,不能仅靠身处山中去领略其全貌,大概是因为人在山中视野受限。苏轼在描绘庐山时就说过这个道理。这座亭子不贴近山,不被山景局限,所以能够尽览山的全貌,几层楼台,镶嵌在青色的山崖、翠绿的岩壁间。时常有云气缭绕、缥缈往来,仿佛托着层层云霄向上飞升。仰起头贪恋地观看,恍惚间好像置身于天际,似乎都不知道有亭子存在。忽然回转目光,发现自己竟在一处溪水冲击石头、穿过树林的环境里,溪水泠泠地传来声响,不但可以缓解饥渴,还能洗涤沾染十年尘世污垢的肠胃。把小岛布置在池塘中,把亭子建在小岛上,就如同大海里的一个水泡罢了。然而众多美妙景致都汇聚在这里,怎能不触动高雅之人的欣赏之情呢!

逐句剖析

"寓山之胜":寓山的美景,

"不能以寓山收":不能仅靠身处山中去领略其全貌,

"盖缘身在山中也":大概是因为人在山中视野受限。

# 盖:大概。

"子瞻于匡庐道之矣":苏轼在描绘庐山时就说过这个道理。

# 匡庐:江西庐山。,子瞻:指苏轼。

"此亭不暱于山":这座亭子不贴近山,不被山景局限,

# 暱:同昵,亲近之义。这里指挨近,靠拢。

"故能尽有山":所以能够尽览山的全貌,

"几叠楼台":几层楼台,

"嵌入苍崖翠壁":镶嵌在青色的山崖、翠绿的岩壁间。

"时有云气往来缥缈":时常有云气缭绕、缥缈往来,

"掖层霄而上":仿佛托着层层云霄向上飞升。

# 掖:挽扶,挟持。

"仰面贪看":仰起头贪恋地观看,

"恍然置身天际":恍惚间好像置身于天际,

"若并不知有亭也":似乎都不知道有亭子存在。

"倏然回目":忽然回转目光,

"乃在一水中激石穿林":发现自己竟在一处溪水冲击石头、穿过树林的环境里,

"泠泠传响":溪水泠泠地传来声响,

"非但可以乐饥":不但可以缓解饥渴,

"且涤十年尘土肠胃":还能洗涤沾染十年尘世污垢的肠胃。

"夫置屿于池":把小岛布置在池塘中,

"置亭于屿":把亭子建在小岛上,

"如大海一沤然":就如同大海里的一个水泡罢了。

"而众妙都焉":然而众多美妙景致都汇聚在这里,

"安得不动高人之欣赏乎":怎能不触动高雅之人的欣赏之情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妙赏亭》是明代祁彪佳的散文作品,收录于其文集。主题为借妙赏亭观景,抒发对寓山及亭中景致的赞美,展现超然物外的审美意趣。写作上运用引、移步换景手法。开篇点明寓山之胜难尽览因“身在山中”,借苏轼典佐证;接着写妙赏亭因“不暱于山”可尽览山色,楼台嵌崖、云气缥缈、仰观若在天际,回目见水石清音;末段以池屿置亭如“大海一沤”,强调众妙汇聚引高人欣赏。作品以细腻笔触绘亭景,融哲理与审美,尽显晚明小品文“以小见大、情景交融”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明代文学家、戏曲家​​

祁彪佳(1602—1645),明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字弘吉,号幼文。天启进士。初任兴化推官。崇祯时为右佥都御史,巡按苏松。后辞官家居九年,从刘宗周学。南明弘光时,任右佥都御史,巡抚江南。旋为马士英排挤去职,在清军破南京、杭州后,投水而死。精于戏曲,著有传奇《全节记》等。另有《救荒全书》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散文,也是一篇园林小品文。介绍了寓山之胜难以尽览的原因,描绘妙赏亭因“不暱于山”可尽览山色,楼台嵌崖、云气缥缈、水石清音等景致,表达对妙赏亭及寓山景致的赞美,展现超然审美意趣。

2. 分段赏析

“寓山之胜,不能以寓山收,盖缘身在山中也。子瞻于匡庐道之矣”开篇立论,点出“寓山之胜难全览”的核心观点。“寓山之胜,不能以寓山收”,以简洁语句抛出对山水观赏的独特感悟,“盖缘身在山中也”解释缘由,契合“当局者迷”的认知规律。引用“子瞻于匡庐道之矣”,借苏轼游庐山“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典故,增强观点说服力,为后文写妙赏亭“不暱于山而能尽有山”做铺垫,让哲理阐述更具文化厚度。“此亭不暱于山,故能尽有山,几叠楼台,嵌入苍崖翠壁。时有云气往来缥缈,掖层霄而上。仰面贪看,恍然置身天际,若并不知有亭也”聚焦妙赏亭观景之妙。“此亭不暱于山,故能尽有山”,说明亭因与山保持距离,突破“身在山中”的局限,得以尽览山色全貌,点明亭的布局优势。“几叠楼台,嵌入苍崖翠壁”,绘楼台与山崖岩壁相融之景,“嵌入”字生动展现建筑与自然的契合,营造出人工与天然浑然一体的美感。“时有云气往来缥缈,掖层霄而上”,写云气缥缈、仿佛托举云霄的动态,以云气的灵动,增添画面的空灵之感;“仰面贪看,恍然置身天际,若并不知有亭也”,从观景者视角,描绘仰看云气时“置身天际”的恍惚感,突出亭中观景超凡脱俗的意境,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妙赏亭的独特位置与观景体验。“倏然回目,乃在一水中激石穿林,泠泠传响,非但可以乐饥,且涤十年尘土肠胃”承接前文仰观,转写回目所见所闻。“倏然回目”,实现视角转换,由仰观天际到俯视下方水景。“乃在一水中激石穿林,泠泠传响”,绘溪水冲击石头、穿过树林的画面,“激”“穿”展现水的动态,“泠泠传响”描流水声的清脆,视听结合,丰富景致层次。“非但可以乐饥,且涤十年尘土肠胃”,以夸张笔法,写水景不仅能缓解饥渴(乐饥),更能洗涤沾染尘世污垢的心灵(涤十年尘土肠胃),赋予自然景致净化心灵的象征意义,深化对妙赏亭周边景致的赞美。“夫置屿于池,置亭于屿,如大海一沤然。而众妙都焉,安得不动高人之欣赏乎”收束全文,议论升华。“夫置屿于池,置亭于屿,如大海一沤然”,以比喻手法,将池中的屿、屿上的亭,比作大海中的水泡,凸显其在宏大自然中的小巧精致,也暗喻虽小却汇聚众妙。“而众妙都焉,安得不动高人之欣赏乎”,强调众多美妙景致汇聚于亭与屿,反问句式强化感染力,突出妙赏亭对高雅之士的吸引力,呼应开篇“寓山之胜”与亭的观景价值,让对妙赏亭的赞美落于文化审美层面,提升作品格调。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赵鹤《登岱(四首)》

下一篇:明·王稚登《宗将军战场歌十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