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白露下":大江上白露凝结下落,
"秋气横沧浪":浓浓的秋意笼罩在沧浪水上。
# 沧浪:江水。江水呈青色,故称。
"夜色不映水":夜色没有映照在水面上,
"微风忽吹裳":微风忽然吹拂着衣裳。
"孤舟待明月":孤独的小船等待着明月升起,
"时闻兰杜香":时不时能闻到兰草和杜若的香气。
# 兰杜:兰花和杜若,均香草。
高柄(1350—1423)明福建长乐人,更名廷礼,字彦恢,号漫士。永乐初,以布衣召入翰林,为待诏,升典籍。博学能文,尤长于诗,为闽中十才子之一。又工书画,时称三绝。书得汉隶笔法,画源于米芾父子。有《唐诗品汇》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描绘了衡江边秋夜的景色,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了内心的情感。
2. 写作手法
意象组合:全诗“白露”“沧浪”“孤舟”“兰杜”等七组意象,诗人高柄通过密集的自然意象组合,构建出一幅秋夜江景图,将个人情感巧妙地融入自然景物之中。通感:诗中通过视觉(“夜色不映水”)、触觉(“微风忽吹裳”)和嗅觉(“时闻兰杜香”)的交替描写,形成了“月未至而香先至”的效果,感受到静谧的秋夜氛围。对比:“孤舟待明月”与“时闻兰杜香”,诗人通过“孤舟待明月”的静态画面与“时闻兰杜香”的动态嗅觉感知形成对比,动静结合,展现了静谧夜色中的生机与活力。
3. 分段赏析
“大江白露下,秋气横沧浪”,描绘了衡江秋夜的景色。以“横”字运用动态描写,凸显秋气的磅礴气势,与江面的开阔相得益彰。“夜色不映水,微风忽吹裳”,描绘了夜色与江水的互动以及微风轻拂的细节。“夜色不映水”采用否定句式,暗示月光的微弱,为下文“微风忽吹裳”的触觉描写埋下伏笔。“孤舟待明月,时闻兰杜香”,营造出静谧的画面感,与“时闻兰杜香”的持续嗅觉体验形成鲜明对比。“待”字既体现出时间的流逝,又蕴含着一种期待之情,而兰杜的幽香则在清冷的意境中增添了一抹生机。
4. 作品点评
《衡江夕露》被收录于《中华通韵》,作为“十三昂”平声韵的例证,其中“微风忽吹裳”一句因其独特的用韵方式,成为明代古诗用韵研究的重要范例。在当代诗词传播过程中,“孤舟待明月”这一句由于其强烈的画面感,常被引用为传统水墨画的题跋内容。
上一篇:明·胡俨《四时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