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州城西百余步":从道州城向西走一百多步,
"有小溪":有一条小溪。
"南流数十步":这条小溪向南流几十步远,
# 南:向南。
"合营溪":汇入营溪。
# 营溪:谓营水,源出今湖南宁远,西北流经道县,北至零陵入湘水,湘江上游的较大支流。,合:汇合。
"水抵两岸":江水拍打着两岸,
# 抵:击拍。
"悉皆怪石":两岸全是一些怪石,
# 悉皆:都是。悉,全。
"欹嵌盘曲":有的倾斜嵌叠,有的盘曲回旋,
# 盘曲:怪石随着溪岸弯曲曲折的样子。,欹嵌:石块错斜嵌插溪岸的样子;“攲”,倾斜。
"不可名状":无法用言语形容它们的状态。
# 不可名状:无法形容它们的状态。名,形容。状,(它们的)状态。
"清流触石":清澈的溪流撞击着岩石,
"洄悬激注":水回旋而流,激水触石溅起高高的浪花,激荡倾注;
# 注:形容水急如灌注一般。,激:形容被石遏制而造石成的急流。,悬:激水触石溅起高高的浪花。,洄:水回旋而流。
"佳木异竹":岸边美丽的树木和珍奇的青竹,
# 佳木:美丽的树木。佳,美好。
"垂阴相荫":投下的阴影互相掩映。
"此溪若在山野":这条溪水如果在空旷的山间田野,
"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就是很适合避世隐居的人和隐士居住的;
# 逸民退士:指不仕的隐者和归隐的官宦。
"在人间":如果它在人烟密集的地方,
# 人间:与前文“山野”对称,谓世俗社会,主要相对隐逸而言,指仕宦于朝。
"则可为都邑之胜境":也可以成为都会城镇(市民游览)的胜地,
# 胜境:风景优美的境地。,都邑:都会城镇。邑,县城。
"静者之林亭":仁者休憩的园林。
# 静者:喜欢清静的人,谓仁人。
"而置州以来":但是自从设置道州以来,
# 置州:谓唐朝设置道州。唐高祖武德四年(612年)设置南营州,太宗贞观八年(634年)改为道州,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设江华郡,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称道州。
"无人赏爱":至今也没有人来欣赏和关爱(它);
"徘徊溪上":我在溪水边走来走去,
"为之怅然":为它而惋惜。
# 为之怅然:为它景色优美却无人知晓而惋惜。之,指右溪“无人赏爱”。怅然,惆怅抱憾的样子。
"乃疏凿芜秽":于是进行疏导开通,
# 疏凿芜秽:疏通水道,开挖乱石,去除荒草杂树。芜秽,杂草积土。,乃:于是。
"俾为亭宇":清除掉杂乱的草木,建起了亭阁;
# 亭宇:亭子房屋。,为:修筑。,俾:使。
"植松与桂":栽上了松树、桂树,
"兼之香草":又种植了鲜花香草,
# 兼之:并且在这里种植。
"以裨形胜":来增益它优美的景致。
# 形胜:优美的风景。,裨:补助,增添。
"为溪在州右":因为溪水在道州城的右面,
"遂命之曰右溪":便命名为“右溪”。
# 命:命名。
"刻铭石上":把这些文字刻在石上,
# 铭:铭文,指作者为右溪所作的铭文。作者的《阳华志铭》《五如石铭》《浯溪铭》等其它同类作品,大多以铭文为主,前有小序。则本篇当同其例,应有铭文,此记属序。但铭文已佚,后人为拟题作“记”。
"彰示来者":明白地告诉后来人。
# 彰示来者:告诉后来的游人。来者,后来的游者。
唐代文学家
元结(719~772),唐代文学家。字次山,号漫叟、聱叟,河南鲁山人。天宝进士,乾元二年,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史翙幕参谋,招募义兵,抗击史思明叛军,保全十五城。元结作诗几乎不写近体,内容富有现实性。其诗以五言古风为主,质朴淳厚,笔力遒劲,颇具特色。其散文亦多涉及时政,风格古朴。代表作品有诗《舂陵行》《贼退示官吏》,散文《右溪记》《菊圃记》。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写小溪的散文,描写了右溪的自然风光,抒发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身世愤忿,以及因坎坷遭遇而爱惜才用的情怀。
2. 写作手法
欲扬先抑:“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垂阴相荫。”作者开篇以细腻笔触勾勒右溪怪石嶙峋、清流激荡、竹木葱郁之景,尽显其天然之美,为“扬”蓄势。“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笔锋骤转,道出右溪虽具胜景却遭冷落的现状,以“抑”形成情感落差,暗喻人才埋没之叹。“乃疏凿芜秽……彰示来者。”作者疏浚改造,命名刻铭,让右溪重焕光彩,完成从“抑”到“扬”的转折,既凸显右溪魅力,也寄寓自身积极作为的情怀。间接抒情:情景交融。“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曲,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作者描绘右溪怪石清流、佳木异竹之景,清新自然的笔触暗含对美景的喜爱之情。“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以右溪无人赏识的现状,将作者怀才不遇、无人理解的怅惘之情融入其中,景之冷清映衬情之孤寂。“乃疏凿芜秽……彰示来者。”改造右溪的行动,展现出作者不甘美景蒙尘的积极态度,景因情改,情借景显,情景交融间表达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守护。映衬:“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曲,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怪石的奇崛与清流的灵动相互映衬,一静一动,凸显右溪景致的丰富层次;佳木异竹的繁茂垂阴,又为怪石清流增添清幽氛围,彼此烘托,共同勾勒出右溪天然之美。“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右溪美景与无人赏识的现状形成鲜明映衬,以景之美反衬世无知音的寂寥,借溪喻人,含蓄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苦闷,使景与情相互映照,深化文章内涵。烘托:“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曲,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以怪石的奇诡之态,烘托清流奔涌的灵动;佳木异竹的浓荫,烘托出右溪环境的清幽静谧,多角度展现右溪天然之美,让景致更具层次感与感染力。“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以右溪景致的清幽美好,反向烘托世人对其忽视的遗憾,也借此烘托出作者怀才不遇、知音难觅的孤寂心境,使景与情相互交融,深化文章主旨。记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作者以空间转换为序,简洁交代右溪位置与流向,为后文展开做铺垫。“水抵两岸,悉皆怪石……垂阴相荫。”采用细节描写,细致刻画右溪怪石、清流、佳木、异竹之景,详写其独特风貌,突出自然之美。“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彰示来者。”简略叙述右溪无人赏识的遭遇及作者改造、命名的过程,将叙事与抒情结合,既完整记录右溪“命运”,也含蓄抒发怀才不遇与对美的追求之情。议论:“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通过假设性议论,从山野、人间两个场景,肯定右溪作为游览胜地的价值。“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直抒胸臆的议论,将右溪无人赏识的遗憾与作者怅惘之情融为一体,借溪喻人,委婉表达对人才被埋没的感慨。“乃疏凿芜秽……彰示来者。”以议论性语句表明改造右溪、刻铭留念的意图,展现对美的珍视与弘扬,升华文章托物言志的主题。
3. 分段赏析
首句至“垂阴相荫”为第一层,开篇“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短短两句便精准交代了右溪的地理位置与流向。随后,作者将目光聚焦于右溪的景致,“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曲,不可名状”,“欹嵌盘曲”四字生动勾勒出怪石倾斜、凹陷、曲折、盘旋的奇特形态,其形态之怪异难以用言语形容,给人以特别的视觉震撼。“清流触石,洄悬激注”描绘出清澈的溪流撞击怪石,水流回旋、奔涌激荡的动态画面,一静一动,相互映衬。“佳木异竹,垂阴相荫”则展现出岸边树木竹子枝叶繁茂,相互遮蔽形成浓密绿荫的清幽之景,从视觉、动态等多维度展现出右溪得天独厚的自然之美,为后文的抒情议论做足铺垫。“此溪若在山野”至“为之怅然。”为第二层,这一层由景入情,由实转虚。“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作者通过假设性的议论,从山野与人间两个场景,高度肯定了右溪的价值。无论是隐逸之士向往的山野,还是繁华的都市,右溪都足以成为令人流连忘返的胜地,进一步提升了右溪的格调。然而,笔锋陡然一转,“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残酷的现实与美好的价值判断形成强烈反差,自道州设州以来,如此美景竟无人问津,作者在溪边徘徊,心中满是怅惘失落。这里表面写右溪无人赏识,实则借溪喻人,委婉含蓄地表达出自己怀才不遇、不被赏识的苦闷与无奈,使文章的情感基调由欣赏美景的愉悦转为深沉的惋惜与感慨。“乃疏凿芜秽”至末句为第三层,写在经历了对右溪无人赏爱的惋惜之后,作者并没有沉溺于消极情绪中,而是付诸行动。“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作者亲自对右溪进行疏浚开凿,清除杂草污秽,建造亭台楼阁,种植松树、桂树,还栽种各种香草,通过一系列举措,让右溪原本的自然之美更加锦上添花,充分展现出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珍视与追求。“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正式为溪命名,赋予其独特的标识,也体现出作者对右溪的重视。最后“刻铭石上,彰示来者”,将右溪的情况刻在石碑上,希望后来的人都能了解右溪之美,这一行为不仅是对右溪价值的宣扬,更是作者不甘美好事物被埋没,积极作为、主动创造的精神体现,将文章的主旨从单纯的惋惜之情升华为对美好事物的守护与传承,使文章的情感基调再次发生转变,由低沉转为昂扬,展现出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 作品点评
《右溪记》以简练文笔绘景传情,多种表达方式交织生辉。开篇以清丽笔触勾勒右溪景致,寥寥数语便将怪石嶙峋、泉清林幽之美展现眼前。写溪之小、石之怪、水之湍急清澈、木竹之“垂阴”,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使景物鲜活立体。文章后半段笔锋一转,转入议论抒情,作者由溪及己,将隐士襟怀与怀才不遇的感慨融入其中,赋予山水以深厚的情感寄托。而对小溪的修葺美化过程,以简洁的记叙呈现;命名刻石的缘由,则用诠释说明的方式交代。描写、议论、抒情、记叙、说明等手法自然衔接,浑然一体,在短小篇幅中实现了写景、抒情、明理的高度统一,尽显散文之妙。
上一篇:唐·李贺《苏小小墓》
下一篇:唐·李白《越中览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