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门未识绮罗香":贫家的女儿不识绮罗的芳香,
# 绮罗:华贵的丝织品或丝绸制品。这里指富贵妇女的华丽衣裳。,蓬门:用蓬茅编扎的门,指穷人家。
"拟托良媒益自伤":想托个良媒说亲更感到悲伤。
# 益:更加。,托良媒:拜托好的媒人。,拟:打算。
"谁爱风流高格调":谁能爱我高尚的品格和情调,
# 风流高格调:指格调高雅的妆扮。风流:指意态娴雅。高格调:很高的品格和情调。
"共怜时世俭梳妆":却都喜欢时下正流行的俭妆。
# 时世俭梳妆:当时妇女的一种妆扮。称“时世妆”,又称“俭妆”。时世:当世,当今。一说此处“俭”作“险”解,俭梳妆意为奇形怪状的打扮。,怜:喜欢,欣赏。
"敢将十指夸针巧":敢夸十指灵巧针线做得精美,
# 针:《全唐诗》作“偏”,注“一作纤”。
"不把双眉斗画长":决不天天描眉与人争短比长。
# 斗:比较,竞赛。
"苦恨年年压金线":深恨年年手里拿着金线刺绣,
# 压金线:用金线绣花。“压”是刺绣的一种手法,这里作动词用,是刺绣的意思。,苦恨:非常懊恼。
"为他人作嫁衣裳":都是替富人家小姐做嫁衣裳。
唐代诗人
秦韬玉(?~?),唐代诗人。字中明,一作仲明,京兆(今陕西西安)人。中和间从僖宗至蜀,赐进士出身,后依附宦官,官工部侍郎。秦韬玉少有辞藻,擅长歌吟,元辛文房《唐才子传》谓其“恬和浏亮”,尤长于七律。其诗构思奇巧,语言清雅,意境浑然,多有佳句,艺术成就很高。代表作品有《织锦妇》《贵公子行》《天街》《豪家》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闺怨题材的七言律诗,借贫女自叹身世的日常景象,写出了封建社会底层女性在婚嫁困境与世俗审美压迫下的生存悲剧。
2. 写作手法
双关:“为他人作嫁衣裳”表面写贫女年年刺绣为他人缝制嫁衣,实则暗喻寒士为权贵奔走效力,自身却始终屈居下僚,不得重用,以针线劳作的具象场景,双关知识分子才华被埋没的现实困境,将个体悲剧与社会不公巧妙勾连,语浅意深。
3. 分段赏析
首联“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首句以贫女自白切入,“蓬门”点明出身寒微,“未识绮罗香”用物质匮乏的细节,勾勒出其从未享受过优渥生活的质朴形象。次句转写心理活动,想托付媒人说亲却更添伤感,“拟托”与“益自伤”的情绪转折,将待嫁女子渴望幸福又怕被拒的矛盾心理,以直白如口语的笔触展现,瞬间拉近与读者的情感距离。颔联“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此联以反问起笔,道出贫女对世俗审美标准的困惑:谁会真正欣赏风雅高尚的格调?世人不过都爱趋附当下流行的俭朴梳妆罢了。“风流高格调”与“时世俭梳妆”形成价值对立,既暗指自身坚守的审美情操不被认可,也影射社会趋炎附势的普遍心态,语带无奈却暗含不随流俗的倔强。颈联“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贫女以“十指夸针巧”自豪,直言敢以针线技艺论高低,却不屑与他人比拼眉妆长短。“敢将”与“不把”的态度对比,凸显其以才技立身的自信,以及对浮华虚荣的鄙夷。这两句看似只谈女红与妆容,实则隐喻寒士以才学自恃、不媚世俗的孤高品格,将个人操守与社会风气的冲突含蓄道出。尾联“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结句以“苦恨”二字喷发积郁,年复一年压线刺绣,竟都是为别人缝制嫁衣。“压金线”的细节写尽劳作之苦,“为他人”的反差则道尽命运的不公——自己的青春与技艺皆成他人嫁衣,个人幸福却遥遥无期。这句既是贫女对自身悲剧的控诉,也暗喻寒士为权贵效力却不得重用的愤懑,抒发了对社会不公的深刻批判。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以贫女独白为线索,层层深入地展现了其从个人遭际到社会现实的悲剧性命运。诗人以“春蚕吐丝”般的笔触,将贫女的生存困境与精神坚守交织铺陈,从物质匮乏的“蓬门”之叹,到价值错位的“格调”之惑,再到技艺立身的“针巧”之傲,最终在“为他人作嫁”的慨叹中爆发,将个人婚恋悲剧升华为对社会不公的深刻批判。这一结尾以其普世性的生存哲思,道尽寒士怀才不遇与底层群体被剥削的共同隐痛,使诗作超越个体抒情,成为封建时代知识分子与贫苦民众命运的缩影,在质朴的语言中蕴含着震撼人心的现实力量。
# 李山甫有《咏贫女》,天下称奇,秦韬玉之诗意转殊妙。
五代十国何光远《鉴诫录》
# 此诗世人盛传诵之。
元方回《瀛奎律髓》
# 此韬玉伤时未遇,托贫女以自况也。
元郝天挺《唐诗鼓吹注解大全》
# 周珽曰:晋罗友好学,醒温虽以才遇之,许而不用。人有得郡者,温为席送别,罗友后至。温问之,对曰:“旦出,逢一鬼揶揄云:‘我见汝送人,不见人送汝。’惭怖却回,不觉淹缓。”温心愧,遂以为襄阳守。罗之语,其即“为他人作嫁衣裳”之谓乎?衡文者闻是诗,亦有淹没贤才之愧否?此伤时未遇,而托“贫女”以自况也。首联喻己素贫贱,不托荐以求进。次联喻有才德者,见弃于世。二句一气读下,若谓此俱好修容者,谁人能怜取俭饰之士也。第五句见不以才夸人。六句见不以德自骄。末伤己少有著述措置,徒供藉人作进阶耳。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有人画眉,则已嫁之妇也,反醒“女”字,诗律精密,上句亦用纤纤女手也。此即所谓贫女难嫁也,却不便自说要嫁人,结句借他人说,极巧。
清徐增《唐律偶评》
# 秦韬玉诗无足言,独《贫女》篇遂为古今口古。“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读之辄为短气,不减江州夜月、商妇琵琶也。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
# 此盖自伤不遇而托言也。贫士贫女,古今一辙,仕路无媒,何由自拔,所从来久矣。
清赵彦传《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
# 格调既高,所以不遇良媒;梳妆之俭,以其生长蓬门:(三四)分承一二。五六自伤。七结五,八结六。六句皆平头,是一病。有托而言,通首灵动,结好,遂成故事。
清屈复《唐诗成法》
# 语语为贫士写照。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托兴可哀。
清冯班《瀛奎律髓汇评》引冯班
# 高髻险妆,见《唐书·车服志》。此句就他人一面说。
清何义门《瀛奎律髓汇评》引何义门
# 格调太卑。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引纪昀
# 此篇语语皆贫女自伤,而实为贫士不遇者,写牢愁抑塞之怀。首二句言生长蓬门,青裙椎髻,从不知罗绮之妍华,以待字之年,将托良媒以通辞,料无嘉耦,只益伤心。三四谓自抱高世之格,甘弃铅华,不知者翻怜我梳妆之俭陋也。五六谓以艺而论,则十指神针,未输薛女;以色而论,则双眉远翠,不让文君,而藐姑独处,从不向采芳女伴夸绝艺而竞新妆。末句言季女斯饥,固自安命薄。所恨者年年辛苦徒为新嫁娘费金线之功,人孰无情,谁能遣此耶!孟郊诗“坐甘冰抱晚,永谢酒怀春”,“冰抱”为难堪之境,而栖迟至晚,枯坐自甘;“酒怀”喻声利之场,乃春色虽多,孤踪永谢。与《贫女》诗意境相似,而以五言隽永出之,弥觉有味。老友章霜根翁最喜诵之。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
上一篇:唐·李颀《送魏万之京》
下一篇:唐·司空曙《江村即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