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óu​

朝代:明作者:袁宗道浏览量:3
gāo
liáng
qiáo
shuǐ
cóng
西
shān
shēn
jiàn
zhōng
lái
dào
bái
liàn
qiān
wēi
fēng
xíng
shuǐ
shàng
ruò
luó
wén
zhǐ
zài
shuǐ
zhōng
liǎng
xiāng
jiā
绿
yáng
háng
shù
fán
shù
zhī
yīn
shù
chuí
xiàn
线
zhǎng
zhàng
àn
běi
dào
yuàn
shèn
zhòng
zhū
mén
gàn
diàn
殿
gèn
shù
shí
duì
miàn
yuǎn
shù
gāo
xià
cuán
jiān
shuǐ
tián
西
shān
luó
chū
lín
shuǐ
zhī
jiān
qiáo
sān
jìng
jiā
xíng
绿
yīn
zhōng
ruò
zhāng
gài
diàn
殿
qián
sōng
shù
zhū
sōng
shēn
xiān
cuì
nèn
huáng
bān
ruò
lín
wéi
xiá
céng
huáng
zhū
gōng
yóu
zhōng
láng
yún
:“
:“
xiǎo
qián
táng
。”
。”
wéi
rán
yīn
tàn
西
shèng
jǐng
mèng
jiǔ
guà
jìn
xián
guān
zuò
liù
qiáo
xià
liao
shān
shuǐ
duàn
qíng
zhàng
shì
fēn
yùn
shī
ér
bié

译文

高梁桥的水从西山幽深的山涧中流淌而来,经过这里流入玉河。水流像千匹白色的绢布(倾泻而下),微风吹过水面,泛起的波纹好似罗纹纸的纹理。堤坝处于水中,被两股水流环绕夹持。堤岸旁有四行绿杨树,树木古老、枝叶繁茂,一棵树的树荫,能够覆盖好几张席子,树枝下垂的枝条长达一丈多。河岸北边有很多佛寺、道观,红色的大门、青红色的殿堂,连绵延伸几十里。对面远处的树木,高低错落聚集在一起,中间夹杂着水田,西山如同海螺壳那样的发髻,在树林和水流之间显现出来。极乐寺距离高梁桥大约三里路,沿途的道路景色也很美。马在绿杨树荫中行走,(树荫)就像张开的车盖。佛殿前面有几株“剔牙松”,松树树干呈现出鲜艳的翠绿和嫩黄之色,树皮斑驳如同大鱼的鳞片,树干大概有七八围那么粗。闲暇的时候,我曾经和黄思立等几位友人游览这里。我的弟弟袁中郎说:“这个地方有点像钱塘的苏堤。”黄思立也认为是这样。我因此感叹,西湖的胜景,在我梦中出现已经很久了,什么时候能辞去官职,做个西湖六桥边的游客,了却我对这山水的一段情缘呢?这天我们用分韵的方式确定写诗的韵脚,各自创作一首诗后告别。

逐句剖析

"高梁桥水从西山深涧中来":高梁桥的水从西山幽深的山涧中流淌而来,

# 西山:在北京西郊,属太行山支脉,一名小清凉山,林麓苍莽,溪涧错镂,风景秀丽。,高梁桥:又名高亮桥,在西直门外西北,跨高梁河上。

"道此入玉河":经过这里流入玉河。

# 道此入玉河:道,用作动词,意为经过。此,指高梁桥。玉河:即御河,源出北京西北郊的玉泉山,三十里而至此桥下,环流紫禁城,入大通河。

"白练千匹":水流像千匹白色的绢布(倾泻而下),

"微风行水上若罗纹纸":微风吹过水面,泛起的波纹好似罗纹纸的纹理。

# 罗纹纸:质地轻软、带有椒眼状花纹的薄纸,这里形容水波。

"堤在水中":堤坝处于水中,

"两波相夹":被两股水流环绕夹持。

"绿杨四行":堤岸旁有四行绿杨树,

"树古叶繁":树木古老、枝叶繁茂,

"一树之荫":一棵树的树荫,

"可覆数席":能够覆盖好几张席子,

"垂线长丈余":树枝下垂的枝条长达一丈多。

"岸北佛庐道院甚众":河岸北边有很多佛寺、道观,

"朱门绀殿":红色的大门、青红色的殿堂,

"亘数十里":连绵延伸几十里。

"对面远树":对面远处的树木,

"高下攒簇":高低错落聚集在一起,

"间以水田":中间夹杂着水田,

"西山如螺髻":西山如同海螺壳那样的发髻,

"出于林水之间":在树林和水流之间显现出来。

"极乐寺去桥可三里":极乐寺距离高梁桥大约三里路,

# 极乐寺:在北京阜成门外,高梁桥西三里,明代成化年间建。

"路径亦佳":沿途的道路景色也很美。

"马行绿荫中":马在绿杨树荫中行走,

"若张盖":(树荫)就像张开的车盖。

# 张盖:张开的车盖。古时为车上遮阳御雨之具,《史记·商君传》有“劳不坐乘,暑不张盖”的话。

"殿前剔牙松数株":佛殿前面有几株“剔牙松”,

# 剔牙松:一种针叶松,其叶如牙签,故名。

"松身鲜翠嫩黄":松树树干呈现出鲜艳的翠绿和嫩黄之色,

"斑剥若大鱼鳞":树皮斑驳如同大鱼的鳞片,

"大可七八围许":树干大概有七八围那么粗。

# 围:一人环抱的长度叫围。

"暇日":闲暇的时候,

"曾与黄思立诸公游此":我曾经和黄思立等几位友人游览这里。

# 黄思立:即黄大节,字斯立,一作思立,号无净,信丰(今属江西)人,1586年(万历十四年)进士,时任太常寺博士。

"予弟中郎云":我的弟弟袁中郎说:“

# 中郎:袁宗道的二弟袁宏道,字中郎。

"此地小似钱塘苏堤":这个地方有点像钱塘的苏堤。”

"思立亦以为然":黄思立也认为是这样。

"余因叹西湖胜景":我因此感叹,西湖的胜景,

"入梦已久":在我梦中出现已经很久了,

"何日挂进贤冠":什么时候能辞去官职,

# 进贤冠:古时儒者所戴的一种表示身分的缁布冠,元代以后废。这里说挂进贤冠,表示弃官退隐。

"作六桥下客子":做个西湖六桥边的游客,

# 六桥:在杭州西湖苏堤上,称“跨虹六桥”,风景优美,当地有民谣说:“西湖景致六吊桥,一枝杨柳一枝桃。”

"了此山水一段情障乎":了却我对这山水的一段情缘呢?

# 情障:情感郁结在心头而不能消,谓之情障。这里犹言“心愿”。

"是日分韵":这天我们用分韵的方式确定写诗的韵脚,

"各赋一诗而别":各自创作一首诗后告别。

# 各赋一诗:作诗规定韵字,各人分拈,依字为韵。袁宗道有《暮春邹生邀黄思立诸公游高梁桥即事》诗,袁宏道有《暮春同黄无净、曹季和、黄昭质、家伯修游高梁桥》诗,皆即此日分韵之作。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极乐寺纪游》是明代袁宗道创作的散文。文章开篇从高梁河着笔,讲述其发源于西山深涧,一路流淌,境界渐次开阔。河水澄澈明净,河道曲折蜿蜒,微风拂过,涟漪层层泛起。行文顺势,由水及堤,“堤嵌于水中,两波相挟”,堤上柳枝轻摆、绿树成列。高梁河北岸,佛寺与道观错落,庙宇相连,各展风姿。随后,作者将视线移向对岸远树,高低错落,“间杂水田”,层次立体感十足。描绘西山,状其如美人螺髻,“隐现于林水之间”。“极乐寺距桥约三里”,令文章生出转折。继而写寺周景致,小径清幽,绿荫蔽日;殿前松树,翠黄鲜亮、高大苍劲,满溢生机。纪游至此将终,作者即景抒怀,倾述愿长隐山水,了却“一段山水情痴”的平生心愿。文章文风清新温雅,文笔秀丽,意境悠远绵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明代文学家

袁宗道(1560~1600),明代文学家。字伯修、无修,号石浦、玉蟠,湖广公安(今属湖北)人。万历进士,官至右庶子。袁宗道与弟袁宏道、袁中道并称“三袁”,为明代文学流派“公安派”重要成员。曾师事李贽,推崇白居易、苏轼,名其室为“白苏斋”。其文学反对承袭,主张通变,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推重民歌小说,提倡通俗文学。著有《白苏斋类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文由明代袁宗道所作。袁宗道受李卓吾思想影响,醉心禅学,不满时政腐朽,渴望挣脱传统儒学束缚、追求心性自由。他在京为官期间,常游山水佛寺。某次与黄思立等友人同游极乐寺,见沿途高梁桥水态、岸北佛庐、寺中景致,弟袁中郎称此地似钱塘苏堤,触发他对西湖胜景的惦念,感于官场羁束与山水情牵,遂作此文,既记游踪,也寄寓对自在山水生活的向往。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游记散文,也是一篇山水小品文。描绘了高梁桥水的灵动、岸北佛道建筑的宏丽、极乐寺路径的清幽及古松的奇特,介绍与友人同游经历,表达对自然风光的喜爱,以及渴望辞官归隐、畅游西湖山水的情志。

2. 写作手法

移步换景:以游览行踪为线,从高梁桥水起笔,依次写堤岸绿杨、岸北佛庐道院、极乐寺路径与古松,如“高梁桥水从西山深涧中来……”开启初景,“岸北佛庐道院甚众……”切换视角,“极乐寺去桥可三里……”推进游踪,让读者随文字移步,沉浸式感受景致变化,使全文层次明晰、画面连贯。比喻:多处设喻增文采。“白练千匹,微风行水上若罗纹纸”,以“白练”喻水流,“罗纹纸”喻波纹,生动展现水的洁白、柔滑与波纹细腻;“西山如螺髻,出于林水之间”,将西山比作“螺髻”,形象勾勒山的形态与在林水间的绰约风姿;“马行绿荫中,若张盖”,把绿荫比作车盖,凸显树荫浓密,贴合骑马观景的视角,让景物可触可感。情景交融:写景中融入情思。绘高梁桥水、绿杨成荫之景,藏对自然的欣赏;写极乐寺古松“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含对古松苍劲的赞叹;末段“何日挂进贤冠,作六桥下客子”,借景生情,将对极乐寺景致的喜爱,延伸为对西湖的向往、对归隐的渴望,让景为情设,情因景浓。

3. 分段赏析

“高梁桥水从西山深涧中来,道此入玉河。白练千匹,微风行水上若罗纹纸。堤在水中,两波相夹。绿杨四行,树古叶繁,一树之荫,可覆数席,垂线长丈余”,开篇勾勒高梁桥水与堤岸景致。“从西山深涧中来”点明水的源头,赋予其清冽、灵动的底色;“白练千匹”,以夸张比喻,将水流比作千匹白色绢布,凸显水的洁白与绵长;“微风行水上若罗纹纸”,细绘微风拂过,水面泛起如罗纹纸般的波纹,从动态展现水的细腻质感。“堤在水中,两波相夹”,简洁勾勒堤与水的空间关系,让画面有层次;“绿杨四行,树古叶繁”,写杨树成排、古朴繁茂,“一树之荫,可覆数席,垂线长丈余”,从树荫覆盖面积与枝条长度,突出树的苍劲与生机,为后文游赏营造清幽环境。“岸北佛庐道院甚众,朱门绀殿,亘数十里。对面远树,高下攒簇,间以水田,西山如螺髻,出于林水之间”转写岸北与远处风光。“佛庐道院甚众,朱门绀殿,亘数十里”,以“甚众”“亘数十里”,展现佛道建筑的数量之多与规模之宏,“朱门绀殿”从色彩、建筑样式,凸显其庄重华丽,暗写宗教建筑在当地的兴盛。“对面远树,高下攒簇,间以水田”,绘远处树木错落、水田点缀的田园风貌,添几分质朴;“西山如螺髻,出于林水之间”,把西山喻为“螺髻”,生动呈现山的小巧玲珑与在林水映衬下的秀美,让远景与近景(佛道建筑)、人文(建筑)与自然(山水树木)交融,拓宽画面维度。“极乐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马行绿荫中,若张盖。殿前剔牙松数株,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聚焦极乐寺及沿途。“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简洁交代寺的位置与路径之美;“马行绿荫中,若张盖”,续写绿荫浓密,骑马穿行如在车盖下,呼应前文绿杨成荫,体现路径环境的清幽惬意。“殿前剔牙松数株,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细描古松:“鲜翠嫩黄”绘树皮色彩,“斑剥若大鱼鳞”状树皮纹理,“大可七八围许”言树干粗壮,从色、形、粗度,展现古松的独特形态与旺盛生命力,让极乐寺景致更具辨识度。“暇日,曾与黄思立诸公游此。予弟中郎云:‘此地小似钱塘苏堤。’思立亦以为然。余因叹西湖胜景,入梦已久,何日挂进贤冠,作六桥下客子,了此山水一段情障乎?是日分韵,各赋一诗而别”收束记游,抒发情志。先忆同游之事,点明与友人黄思立、弟中郎的互动,“此地小似钱塘苏堤”的评价,将极乐寺景致与名满天下的西湖苏堤关联,抬高其审美价值。“余因叹西湖胜景,入梦已久”,直抒对西湖的向往;“何日挂进贤冠,作六桥下客子,了此山水一段情障乎”,借“挂进贤冠”表辞官之意,“情障”道尽对山水的痴迷,把游极乐寺的兴致,升华为对归隐山水、畅游西湖的渴望,让记游跳出单纯写景,承载士人对自由生活与精神解脱的追求;“是日分韵,各赋一诗而别”,以雅集赋诗收束,添文人文趣,也让游记余韵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这是作者游极乐寺后写的一篇游记。但实际只写了赴寺途中以及寺院周围的景色,文笔秀美,意境幽远。篇末更以西湖苏堤相比拟,扬言要挂冠来游,衬托出此地风光的诱人之处。

贵州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周复刚《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分类集成12散文卷6》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沈野《汪长文张成叔北上便道见访》

下一篇:明·顾大典《闺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