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梁桥水从西山深涧中来":高梁桥的水从西山幽深的山涧中流淌而来,
# 西山:在北京西郊,属太行山支脉,一名小清凉山,林麓苍莽,溪涧错镂,风景秀丽。,高梁桥:又名高亮桥,在西直门外西北,跨高梁河上。
"道此入玉河":经过这里流入玉河。
# 道此入玉河:道,用作动词,意为经过。此,指高梁桥。玉河:即御河,源出北京西北郊的玉泉山,三十里而至此桥下,环流紫禁城,入大通河。
"白练千匹":水流像千匹白色的绢布(倾泻而下),
"微风行水上若罗纹纸":微风吹过水面,泛起的波纹好似罗纹纸的纹理。
# 罗纹纸:质地轻软、带有椒眼状花纹的薄纸,这里形容水波。
"堤在水中":堤坝处于水中,
"两波相夹":被两股水流环绕夹持。
"绿杨四行":堤岸旁有四行绿杨树,
"树古叶繁":树木古老、枝叶繁茂,
"一树之荫":一棵树的树荫,
"可覆数席":能够覆盖好几张席子,
"垂线长丈余":树枝下垂的枝条长达一丈多。
"岸北佛庐道院甚众":河岸北边有很多佛寺、道观,
"朱门绀殿":红色的大门、青红色的殿堂,
"亘数十里":连绵延伸几十里。
"对面远树":对面远处的树木,
"高下攒簇":高低错落聚集在一起,
"间以水田":中间夹杂着水田,
"西山如螺髻":西山如同海螺壳那样的发髻,
"出于林水之间":在树林和水流之间显现出来。
"极乐寺去桥可三里":极乐寺距离高梁桥大约三里路,
# 极乐寺:在北京阜成门外,高梁桥西三里,明代成化年间建。
"路径亦佳":沿途的道路景色也很美。
"马行绿荫中":马在绿杨树荫中行走,
"若张盖":(树荫)就像张开的车盖。
# 张盖:张开的车盖。古时为车上遮阳御雨之具,《史记·商君传》有“劳不坐乘,暑不张盖”的话。
"殿前剔牙松数株":佛殿前面有几株“剔牙松”,
# 剔牙松:一种针叶松,其叶如牙签,故名。
"松身鲜翠嫩黄":松树树干呈现出鲜艳的翠绿和嫩黄之色,
"斑剥若大鱼鳞":树皮斑驳如同大鱼的鳞片,
"大可七八围许":树干大概有七八围那么粗。
# 围:一人环抱的长度叫围。
"暇日":闲暇的时候,
"曾与黄思立诸公游此":我曾经和黄思立等几位友人游览这里。
# 黄思立:即黄大节,字斯立,一作思立,号无净,信丰(今属江西)人,1586年(万历十四年)进士,时任太常寺博士。
"予弟中郎云":我的弟弟袁中郎说:“
# 中郎:袁宗道的二弟袁宏道,字中郎。
"此地小似钱塘苏堤":这个地方有点像钱塘的苏堤。”
"思立亦以为然":黄思立也认为是这样。
"余因叹西湖胜景":我因此感叹,西湖的胜景,
"入梦已久":在我梦中出现已经很久了,
"何日挂进贤冠":什么时候能辞去官职,
# 进贤冠:古时儒者所戴的一种表示身分的缁布冠,元代以后废。这里说挂进贤冠,表示弃官退隐。
"作六桥下客子":做个西湖六桥边的游客,
# 六桥:在杭州西湖苏堤上,称“跨虹六桥”,风景优美,当地有民谣说:“西湖景致六吊桥,一枝杨柳一枝桃。”
"了此山水一段情障乎":了却我对这山水的一段情缘呢?
# 情障:情感郁结在心头而不能消,谓之情障。这里犹言“心愿”。
"是日分韵":这天我们用分韵的方式确定写诗的韵脚,
"各赋一诗而别":各自创作一首诗后告别。
# 各赋一诗:作诗规定韵字,各人分拈,依字为韵。袁宗道有《暮春邹生邀黄思立诸公游高梁桥即事》诗,袁宏道有《暮春同黄无净、曹季和、黄昭质、家伯修游高梁桥》诗,皆即此日分韵之作。
明代文学家
袁宗道(1560~1600),明代文学家。字伯修、无修,号石浦、玉蟠,湖广公安(今属湖北)人。万历进士,官至右庶子。袁宗道与弟袁宏道、袁中道并称“三袁”,为明代文学流派“公安派”重要成员。曾师事李贽,推崇白居易、苏轼,名其室为“白苏斋”。其文学反对承袭,主张通变,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推重民歌小说,提倡通俗文学。著有《白苏斋类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游记散文,也是一篇山水小品文。描绘了高梁桥水的灵动、岸北佛道建筑的宏丽、极乐寺路径的清幽及古松的奇特,介绍与友人同游经历,表达对自然风光的喜爱,以及渴望辞官归隐、畅游西湖山水的情志。
2. 写作手法
移步换景:以游览行踪为线,从高梁桥水起笔,依次写堤岸绿杨、岸北佛庐道院、极乐寺路径与古松,如“高梁桥水从西山深涧中来……”开启初景,“岸北佛庐道院甚众……”切换视角,“极乐寺去桥可三里……”推进游踪,让读者随文字移步,沉浸式感受景致变化,使全文层次明晰、画面连贯。比喻:多处设喻增文采。“白练千匹,微风行水上若罗纹纸”,以“白练”喻水流,“罗纹纸”喻波纹,生动展现水的洁白、柔滑与波纹细腻;“西山如螺髻,出于林水之间”,将西山比作“螺髻”,形象勾勒山的形态与在林水间的绰约风姿;“马行绿荫中,若张盖”,把绿荫比作车盖,凸显树荫浓密,贴合骑马观景的视角,让景物可触可感。情景交融:写景中融入情思。绘高梁桥水、绿杨成荫之景,藏对自然的欣赏;写极乐寺古松“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含对古松苍劲的赞叹;末段“何日挂进贤冠,作六桥下客子”,借景生情,将对极乐寺景致的喜爱,延伸为对西湖的向往、对归隐的渴望,让景为情设,情因景浓。
3. 分段赏析
“高梁桥水从西山深涧中来,道此入玉河。白练千匹,微风行水上若罗纹纸。堤在水中,两波相夹。绿杨四行,树古叶繁,一树之荫,可覆数席,垂线长丈余”,开篇勾勒高梁桥水与堤岸景致。“从西山深涧中来”点明水的源头,赋予其清冽、灵动的底色;“白练千匹”,以夸张比喻,将水流比作千匹白色绢布,凸显水的洁白与绵长;“微风行水上若罗纹纸”,细绘微风拂过,水面泛起如罗纹纸般的波纹,从动态展现水的细腻质感。“堤在水中,两波相夹”,简洁勾勒堤与水的空间关系,让画面有层次;“绿杨四行,树古叶繁”,写杨树成排、古朴繁茂,“一树之荫,可覆数席,垂线长丈余”,从树荫覆盖面积与枝条长度,突出树的苍劲与生机,为后文游赏营造清幽环境。“岸北佛庐道院甚众,朱门绀殿,亘数十里。对面远树,高下攒簇,间以水田,西山如螺髻,出于林水之间”转写岸北与远处风光。“佛庐道院甚众,朱门绀殿,亘数十里”,以“甚众”“亘数十里”,展现佛道建筑的数量之多与规模之宏,“朱门绀殿”从色彩、建筑样式,凸显其庄重华丽,暗写宗教建筑在当地的兴盛。“对面远树,高下攒簇,间以水田”,绘远处树木错落、水田点缀的田园风貌,添几分质朴;“西山如螺髻,出于林水之间”,把西山喻为“螺髻”,生动呈现山的小巧玲珑与在林水映衬下的秀美,让远景与近景(佛道建筑)、人文(建筑)与自然(山水树木)交融,拓宽画面维度。“极乐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马行绿荫中,若张盖。殿前剔牙松数株,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聚焦极乐寺及沿途。“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简洁交代寺的位置与路径之美;“马行绿荫中,若张盖”,续写绿荫浓密,骑马穿行如在车盖下,呼应前文绿杨成荫,体现路径环境的清幽惬意。“殿前剔牙松数株,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细描古松:“鲜翠嫩黄”绘树皮色彩,“斑剥若大鱼鳞”状树皮纹理,“大可七八围许”言树干粗壮,从色、形、粗度,展现古松的独特形态与旺盛生命力,让极乐寺景致更具辨识度。“暇日,曾与黄思立诸公游此。予弟中郎云:‘此地小似钱塘苏堤。’思立亦以为然。余因叹西湖胜景,入梦已久,何日挂进贤冠,作六桥下客子,了此山水一段情障乎?是日分韵,各赋一诗而别”收束记游,抒发情志。先忆同游之事,点明与友人黄思立、弟中郎的互动,“此地小似钱塘苏堤”的评价,将极乐寺景致与名满天下的西湖苏堤关联,抬高其审美价值。“余因叹西湖胜景,入梦已久”,直抒对西湖的向往;“何日挂进贤冠,作六桥下客子,了此山水一段情障乎”,借“挂进贤冠”表辞官之意,“情障”道尽对山水的痴迷,把游极乐寺的兴致,升华为对归隐山水、畅游西湖的渴望,让记游跳出单纯写景,承载士人对自由生活与精神解脱的追求;“是日分韵,各赋一诗而别”,以雅集赋诗收束,添文人文趣,也让游记余韵悠长。
# 这是作者游极乐寺后写的一篇游记。但实际只写了赴寺途中以及寺院周围的景色,文笔秀美,意境幽远。篇末更以西湖苏堤相比拟,扬言要挂冠来游,衬托出此地风光的诱人之处。
贵州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周复刚《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分类集成12散文卷6》
下一篇:明·顾大典《闺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