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祖三禅地":北宗禅的三地修行处,
# 三禅地:佛教谓色界四禅天之第三禅天,此天名定生喜乐地,地卢本作“寺”。禅地:神秀禅师造。,北祖:指神秀。
"西山万树松":西山上万千松树郁葱茏。
"门临溪一带":寺门紧临蜿蜒溪流畔,
"桥映竹千重":竹桥掩映着层层绿竹影。
"剪凿基阶正":基石凿砌得平整端正,
# 剪:一作翦。
"包藏景气浓":环抱的景色浓郁葱茏。
"诸岩分院宇":各座岩峰间分布殿宇,
"双岭抱垣墉":两座山岭如围护墙垣。
"舍利开层塔":舍利子供于层层塔中,
# 舍利:意谓身骨,释迦牟尼佛遗体火化后留下的坚硬珠状物,后亦指佛教徒火化后的遗骸。
"香炉占小峰":香炉置于那小小峰巅。
"道场居士置":居士们设置修行道场,
"经藏大师封":大师将经藏封存严谨。
"太子知栽植":相传太子曾亲植林木,
"神王守要冲":护法神王镇守要冲间。
# 神王:佛教的护法神,形象威严,通常著有甲胄。
"由旬排讲座":广阔地带排列讲经座,
"丈六写真容":巨大佛像展现真容颜。
"佛语迦陵说":佛语如迦陵鸟般清响,
"僧行猛虎从":僧人行处有猛虎相伴。
"修罗抬日拒":修罗神抬手阻挡烈日,
"楼至拔霜锋":楼至佛拔出霜刃威严。
"画井垂枯朽":彩绘井栏已枯朽残破,
# 画井:饰以花纹图案、状如覆井形的天花板。
"穿池救噞喁":开凿水池曾救鱼渴烦。
"蕉非难败坏":芭蕉易衰象征空幻相,
"槿喻暂丰茸":木槿暂荣恰似浮世欢。
"宝界留遗事":佛界留存着遗踪往事,
# 宝界:即净土,谓无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等五浊垢染的清静世界。
"金棺灭去踪":金棺却已灭逝去影踪。
# 金棺:金饰的棺木。
"钵传烘玛瑙":玛瑙烘热传递钵盂暖,
"石长翠芙蓉":石头上长着翠色芙蓉。
"影帐纱全落":佛前影帐纱幔已脱落,
# 影帐:犹影堂,寺院中供奉佛祖真影之所,此指度门寺供奉神秀真影之所。
"绳床土半壅":禅床半截被尘土埋壅。
# 绳床: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以板为之,并用绳穿织而成。金棺已下,并寺中所有。
"荒林迷醉象":荒林深处迷失醉象迹,
# 醉象:佛教语,谓疯狂如醉之象,比喻危害甚大的迷乱之心。
"危壁亚盘龙":危壁之上盘龙欲飞动。
"行色怜初月":行旅中爱怜初升明月,
"归程待晓钟":归途中等待破晓钟鸣。
"心源虽了了":内心虽已明了清净理,
"尘世苦憧憧":尘世却仍纷扰意难宁。
# 憧憧:心神不定貌。
"宿荫高声忏":宿于树荫下高声忏罪,
# 宿荫:犹宿业,指前世的善恶姻缘。佛教相信众生有三四姻缘,以为过去世所做的善恶业因,可以产生今生的苦乐果报。
"斋粮并力舂":众人合力舂捣斋粮勤。
"他生再来此":愿来生再度重游此地,
"还愿总相逢":偿还夙愿与佛总相逢。
中唐诗人,新乐府运动的主要作者
元稹(779~831),唐代诗人。字微之,河南洛阳人,北魏皇族后裔。曾任监察御史,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在诗歌领域,其与白居易同为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并称“元白”,所作乐府,对当时的社会矛盾有所暴露。在小说领域,《莺莺传》以优美的文笔和细腻的刻画,影响了后世的《西厢记》。在散文领域,元稹的制诰创作最值得关注。著作被整理为《元氏长庆集》。
1. 分段赏析
“北祖三禅地,西山万树松。门临溪一带,桥映竹千重”四句点明度门寺的宗教渊源与地理位置。“北祖三禅地”凸显其禅宗北派的宗教地位,“万树松”“溪一带”“竹千重”以山林溪竹的清幽,烘托寺院的灵寂氛围。“翦凿基阶正,包藏景气浓。诸岩分院宇,双岭抱垣墉”四句写寺院营建之规整与布局之巧妙,岩石环抱、双岭如垣,既显建筑的匠心,亦暗合“藏风聚气”的风水理念。“舍利开层塔”至“丈六写真容”则聚焦佛事陈设:层塔供奉舍利、小峰立香炉、居士设道场、大师封经藏,辅以“太子栽植”“神王守冲”的传说,以及“由旬排讲座”的宏大场景,极写寺院昔日的神圣与兴盛,“丈六写真容”更以佛像的庄严,强化宗教的肃穆感。“佛语迦陵说,僧行猛虎从”借迦陵频伽(妙音鸟)与猛虎护法的传说,渲染寺院的神秘氛围,既贴合佛教典故,又暗喻佛法的威慑与慈悲。“修罗抬日拒,楼至拔霜锋”引入修罗(恶神)与楼至(菩萨)的对抗意象,以神话冲突象征尘世烦恼与佛法力量的博弈。“画井垂枯朽,穿池救噞喁”转写寺院细节:枯井垂败、池鱼待救,与前文的兴盛形成对比,暗含兴衰之叹。“蕉非难败坏,槿喻暂丰茸”以芭蕉易腐、木槿暂荣为喻,点明世间万物的短暂无常,深化佛法“空幻”之理。“宝界留遗事,金棺灭去踪”承前启后,既追缅寺院往昔的辉煌,又以“金棺灭踪”暗示时光流逝,“钵传烘玛瑙,石长翠芙蓉”则以法器与奇石的长存,隐喻佛法的永恒。“影帐纱全落,绳床土半壅。荒林迷醉象,危壁亚盘龙”四句聚焦眼前衰败景象:纱帐残破、绳床壅土、荒林迷乱、危壁倾斜,与前半部分的庄严形成强烈反差,直陈寺院的荒芜之态,暗含对世事变迁的慨叹。“行色怜初月,归程待晓钟”以“初月”“晓钟”的时间意象,勾连访寺的行迹与心境,在清寂中见徘徊不舍。“心源虽了了,尘世苦憧憧”直抒胸臆,虽悟得本心澄明,却困于尘世纷扰,道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宿荫高声忏,斋粮并力舂”描绘寺中修行场景,以集体忏拜、合力舂粮的细节,展现僧众的虔诚与质朴。末句“他生再来此,还愿总相逢”以来世之约收束,既表达对寺院的眷恋,亦借轮回观念传递对超脱尘世的向往,全诗在苍凉中留一缕希望。
上一篇:唐·杜甫《九日四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