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ìng
piān

朝代:唐作者:刘禹锡浏览量:2
liú
chén
míng
jìng
suì
jiǔ
kàn
mén
qián
rén
wèi
píng
kāi
绿
chí
mǎn
yùn
jìn
jīn
bái
zhào
kōng
xīn
yuán
guāng
zǒu
yōu
shì
shān
shén
yāo
mèi
zhēn
xíng
chū
què
wèi
shí
lái
táng

译文

飞扬的尘埃遮蔽了明镜,时间久了看上去就像涂了黑漆一样。门前来了一位磨镜师,给我将镜磨拂一新。磨过的镜像拨开浮萍露出满池碧水,又像月晕退尽泛溢出金波。太阳照在明亮的镜心后,一束强光就反射进了暗室。山神妖气因之沮丧,野魅也现出了原形。回想到它在未磨的时候,连瓦片石块都任意凌辱它。

逐句剖析

"流尘翳明镜":飞扬的尘埃遮蔽了明镜,

# 翳:遮蔽。

"岁久看如漆":时间久了看上去就像涂了黑漆一样。

"门前负局人":门前来了一位磨镜师,

# 负局人:古代传说有神仙名负局,隐藏在铜镜中,因此把专门摩镜的人叫负局生,也叫负局人。人:一作生。

"为我一磨拂":给我将镜磨拂一新。

"萍开绿池满":磨过的镜像拨开浮萍露出满池碧水,

"晕尽金波溢":又像月晕退尽泛溢出金波。

# 金波:指月光。,晕:光影色泽模糊。

"白日照空心":太阳照在明亮的镜心后,

# 空心:镜心。

"圆光走幽室":一束强光就反射进了暗室。

"山神妖气沮":山神妖气因之沮丧,

# 沮:沮丧。

"野魅真形出":野魅也现出了原形。

# 野:山野怪物。

"却思未磨时":回想到它在未磨的时候,

"瓦砾来唐突":连瓦片石块都任意凌辱它。

# 唐突:冒犯,凌辱。,砾:碎石。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磨镜篇》为唐代刘禹锡所作的五言古诗。诗中以磨镜为线索,借托物言志、象征、对比等手法,将镜子蒙尘至被磨亮的过程,与自身遭遇、政治理想相勾连。镜子蒙尘如诗人被贬蒙冤,磨亮则象征其对洗冤及施展抱负的期许。“萍开绿池满”等句生动呈现镜子重焕光辉之态。结尾将“明镜”拟人化,借嘲讽“瓦砾”抨击政敌,尽显其斗争精神。这首诗寓意深刻、情感丰沛,以独特艺术展现人生智慧与勇气,是刘禹锡诗作的经典代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磨镜篇》一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彼时刘禹锡因永贞革新失败,人生遭遇重创。他先是被贬为连州刺史,旋即改授朗州司马。刘禹锡年少便胸怀大志,被视为有宰相之才,本应在三十四岁的黄金年纪于政治舞台大展身手,却突遭横祸。内心愤懑难平的他,挥笔写下《磨镜篇》,借此抒发不甘与挣扎。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诗中以磨镜为喻,讲述镜子由蒙尘黯淡,经磨镜人拂拭重放光明,强光可令妖魅现形的过程。此诗主题丰富,既表达诗人参与“永贞革新”被贬后,坚信能重获政治光芒的信念;又揭示人生需历经磨难方能成长、追求正义的哲理。结尾借镜子回想未磨时被瓦砾唐突,展现诗人对政敌的愤恨与顽强斗争精神。

2. 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全诗以磨镜为线索,通过对镜子从蒙尘到被磨亮这一过程的描写,来寄托诗人自己的人生遭遇和政治理想。镜子蒙尘象征着诗人因政治斗争而被贬,身上蒙冤受屈;而镜子被磨亮则代表着诗人坚信自己终有一天能洗清冤屈,重新施展才华,实现抱负。象征:诗中的“明镜”象征着诗人自己,“流尘”象征着政敌强加给诗人的种种污蔑和诋毁,“负局人”象征着能够帮助诗人洗清冤屈、实现理想的力量,可能是指朝廷中正直的官员或者是皇帝的明察。“山神妖气沮,野魅真形出”中的“山神”“野魅”则象征着朝廷中的奸佞小人,他们在明镜的照耀下现出原形,寓意着诗人希望政治清明,奸邪无所遁形。对比:诗中通过镜子磨前和磨后的对比,突出了镜子的变化,也暗示了诗人自身命运的转变。磨前“流尘翳明镜,岁久看如漆”,镜子被灰尘遮蔽,黯淡无光,如同诗人被贬后的困境;磨后“萍开绿池满,晕尽金波溢。白日照空心,圆光走幽室”,镜子光彩照人,光芒四射,象征着诗人对未来的期望和信心。这种对比使诗歌的主题更加鲜明,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命运改变的渴望。拟人:诗中“却思未磨时,瓦砾来唐突”一句,让镜子“思”,赋予了镜子人的思想和情感,仿佛镜子能像人一样回忆起未被磨拭时遭受瓦砾欺凌的情景,以拟人的方式生动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对自己被贬遭遇的感慨,以及对那些在自己落难时加以诋毁的人的愤恨。

3. 分段赏析

这首诗分为三层。开头两句是第一层,诗人以明镜蒙尘为喻,概括了自己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贬边荒的经历。“明镜”象征着诗人自身,“流尘”代表着政敌涂抹在他身上的种种政治污垢,岁月长久,镜子被灰尘遮蔽得如同涂了黑漆一般失去光泽,生动地描绘出诗人被贬后遭受的困境和蒙冤受屈的状态,统领着全诗的情感基调。中间八句是第二层。这一层描写了明镜再被磨拂,重放光明的景象,寄托着诗人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门前负局生”化用典故,指来了一位磨镜师,将蒙尘的镜子磨拂一新,象征着诗人希望得到帮助,洗清冤屈。“萍开绿池满,晕尽金波溢”两句,运用比喻的手法,把明镜去掉流尘比作绿池萍开、明月晕尽,让人仿佛看到满池碧水、金波四溢的美好景象,形象地展现了镜子被磨亮后的光辉。“白日照空心,圆光走幽室”进一步强调镜子反射阳光的威力,一束强光射进暗室,寓意着诗人的才华和正义如同光芒一样,能够穿透黑暗。“山神妖气沮,野魅真形出”则通过夸张的手法,说明明镜在阳光照射下,使山神妖气沮丧,野魅现出原形,象征着政治清明,奸邪无所遁形。宝镜的形象即是诗人的自我写照。他憧憬着再度被重用,重新开拓出大好的政治局面,实现他革新政治的理想。最后两句是第三层。诗人把“明镜”拟人化,写它回忆未磨时被瓦砾唐突的情景。这里的“瓦砾”象征着诗人的政敌,在镜子蒙尘黯淡时,它们肆意欺凌,而如今镜子重放光明,那些瓦砾则显得可笑而可鄙。诗人以胜利者的姿态,极端地蔑视瓦砾,辛辣地嘲讽了政敌,满含着对他们的愤恨和嘲笑,同时也表现出自己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顽强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君子为小人诬蔑沮抑,则其诗怨,故寓之于物以舒其愤。小人既败,君子得志之秋,则其诗昌,故寓之物以快其志。如刘禹锡《磨镜篇》所谓“萍开绿池满,晕尽金波溢。白日照空心,圆光走幽室。山神妖气沮,野魅真形出”是也。

宋南宋诗论家、词人葛立方《韵语阳秋》卷二十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水槛》

下一篇:唐·张籍《秋夜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