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歌一夜满都城":燕王的战歌一夜之间响彻都城,
"大内罘罳火彻明":皇宫的屏风在大火中通明如昼。
"无复看书延侍讲":再也没有像从前那样延请侍讲学士读书的场景,
"仍传天语劳先生":新朝仍传诏慰问方孝孺先生。
"两朝事往君恩在":两朝更迭的往事已过,但方孝孺对旧君的恩义仍在,
"十族烟销诏草成":十族被诛的惨烈后,登基诏书最终写成。
"为问精灵何处是":试问先生的英魂如今何在,
"雨花台畔子规声":应是在雨花台畔,化作杜鹃鸟的哀啼。
明代文学家
叶向高(1559~1627),明代文学家。字进卿,号台山,晚号福庐山人,福建福清人。生于嘉靖二十八年,当时倭寇侵犯福清,向高母避倭,生向高于厕,故又小名“厕”。万历十一年进士,任翰林庶吉士,授编修,历任南国子司业、皇太子侍班官等职,后因党争辞职。叶向高的诗文信笔抒写,长于献酬流俗。其应酬诗不免有台阁格调,但无歌功颂德的虚夸。著有《苍霞草》《说类》《纶扉奏草》等。
1. 分段赏析
首联“燕歌一夜满都城,大内罘罳火彻明”以动荡之景开篇。“燕歌”暗指兵乱之声,“一夜满都城”渲染出紧张肃杀的氛围;“大内罘罳”代指皇宫,“火彻明”则用火光映照宫墙的细节,暗示重大事件正在发生,结合历史背景,此处或指向朱棣夺位前后的政局剧变,为后文写方正学的悲剧埋下伏笔。颔联“无复看书延侍讲,仍传天语劳先生”转向对往事的追忆。“无复”二字陡转,曾经的帝王召见方孝孺(方正学)讲学读书的场景已不复存在;“仍传”则写出即便时移世易,皇帝仍以“天语”(帝王的诏谕)“劳先生”(慰劳、询问),暗含对方孝孺曾受重用的追思,也隐现其最终被逼迫的无奈。颈联“两朝事往君恩在,十族烟销诏草成”直入核心。“两朝”指建文、永乐两朝,方孝孺历经两朝恩遇,“君恩在”是对他忠贞品格的肯定;“十族烟销”概括其被诛十族的结局,“诏草成”更添讽刺,他曾拒绝为朱棣起草登基诏书,最终却被逼写下血诏,空留诏书草稿,道尽忠臣蒙冤的悲怆。尾联“为问精灵何处是,雨花台畔子规声”以景结情,余韵悠长。“精灵何处是”的追问,将对忠臣的怀念推向高潮;“雨花台畔”的传说之地(南京名胜,常与忠烈相关)与“子规声”(杜鹃啼血,象征哀痛)交织,既暗示方孝孺英灵未散,又以凄厉鸟鸣烘托出历史深处的悲凉,余味无穷。
上一篇:明·王鏊《朱天成寄酒味变》
下一篇:明·汪广洋《凉州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