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fāng
zhèng
xué
xiān
shēng
táng

朝代:明作者:叶向高浏览量:3
yān
mǎn
chéng
nèi
huǒ
chè
míng
kàn
shū
yán
shì
jiǎng
réng
chuán
tiān
láo
xiān
shēng
liǎng
cháo
shì
wǎng
jūn
ēn
zài
shí
yān
xiāo
zhào
cǎo
chéng
wèi
wèn
jīng
líng
chù
shì
huā
tái
pàn
guī
shēng

译文

燕王的战歌一夜之间响彻都城,皇宫的屏风在大火中通明如昼。再也没有像从前那样延请侍讲学士读书的场景,新朝仍传诏慰问方孝孺先生。两朝更迭的往事已过,但方孝孺对旧君的恩义仍在,十族被诛的惨烈后,登基诏书最终写成。试问先生的英魂如今何在,应是在雨花台畔,化作杜鹃鸟的哀啼。

逐句剖析

"燕歌一夜满都城":燕王的战歌一夜之间响彻都城,

"大内罘罳火彻明":皇宫的屏风在大火中通明如昼。

"无复看书延侍讲":再也没有像从前那样延请侍讲学士读书的场景,

"仍传天语劳先生":新朝仍传诏慰问方孝孺先生。

"两朝事往君恩在":两朝更迭的往事已过,但方孝孺对旧君的恩义仍在,

"十族烟销诏草成":十族被诛的惨烈后,登基诏书最终写成。

"为问精灵何处是":试问先生的英魂如今何在,

"雨花台畔子规声":应是在雨花台畔,化作杜鹃鸟的哀啼。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题方正学先生祠堂》是明代东林党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以历史反思与忠烈追思为核心,展现了对方孝孺气节的敬仰及对其悲剧命运的深切同情。首联以宫廷宴乐与灯火通明的场景开篇,暗指靖难之役后朱棣篡位的动荡政局,表面繁华下暗藏血腥。颔联通过“不复”与“仍传”的转折,揭示方孝孺因拒草诏书而遭屠戮的史实,凸显其刚烈气节与皇权暴力的冲突。颈联以冷峻笔触点明方孝孺因忠于建文帝而受十族之诛,而新朝诏书已成废纸,暗含对皇权更迭中忠义价值的悖论性思考。尾联借雨花台子规啼血的典故,将方孝孺的忠魂与自然意象交融,营造出悲怆的历史苍凉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明代文学家

叶向高(1559~1627),明代文学家。字进卿,号台山,晚号福庐山人,福建福清人。生于嘉靖二十八年,当时倭寇侵犯福清,向高母避倭,生向高于厕,故又小名“厕”。万历十一年进士,任翰林庶吉士,授编修,历任南国子司业、皇太子侍班官等职,后因党争辞职。叶向高的诗文信笔抒写,长于献酬流俗。其应酬诗不免有台阁格调,但无歌功颂德的虚夸。著有《苍霞草》《说类》《纶扉奏草》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燕歌一夜满都城,大内罘罳火彻明”以动荡之景开篇。“燕歌”暗指兵乱之声,“一夜满都城”渲染出紧张肃杀的氛围;“大内罘罳”代指皇宫,“火彻明”则用火光映照宫墙的细节,暗示重大事件正在发生,结合历史背景,此处或指向朱棣夺位前后的政局剧变,为后文写方正学的悲剧埋下伏笔。颔联“无复看书延侍讲,仍传天语劳先生”转向对往事的追忆。“无复”二字陡转,曾经的帝王召见方孝孺(方正学)讲学读书的场景已不复存在;“仍传”则写出即便时移世易,皇帝仍以“天语”(帝王的诏谕)“劳先生”(慰劳、询问),暗含对方孝孺曾受重用的追思,也隐现其最终被逼迫的无奈。颈联“两朝事往君恩在,十族烟销诏草成”直入核心。“两朝”指建文、永乐两朝,方孝孺历经两朝恩遇,“君恩在”是对他忠贞品格的肯定;“十族烟销”概括其被诛十族的结局,“诏草成”更添讽刺,他曾拒绝为朱棣起草登基诏书,最终却被逼写下血诏,空留诏书草稿,道尽忠臣蒙冤的悲怆。尾联“为问精灵何处是,雨花台畔子规声”以景结情,余韵悠长。“精灵何处是”的追问,将对忠臣的怀念推向高潮;“雨花台畔”的传说之地(南京名胜,常与忠烈相关)与“子规声”(杜鹃啼血,象征哀痛)交织,既暗示方孝孺英灵未散,又以凄厉鸟鸣烘托出历史深处的悲凉,余味无穷。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王鏊《朱天成寄酒味变》

下一篇:明·汪广洋《凉州曲》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