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ín
luò
shuǐ

朝代:唐作者:李世民浏览量:2
chūn
sōu
chí
jùn
zǒng
pèi
cháng
xiá
chù
liú
yíng
jǐn
fēng
qián
yàng
juǎn
luó
shuǐ
huā
fān
zhào
shù
lán
dào
chā
fén
yīn
qiū
yún
zhào

译文

春日狩猎骏马驰骋,勒马俯视洛水长河。霞光处水流如锦缎萦绕,风起时波纹似轻罗翻卷。水花飞溅映照岸树,堤边兰草倒影如倒插波间。何必一定要效仿汉武帝在汾阴所作的《秋风辞》,秋日云霞间飘荡着船夫的歌声。

逐句剖析

"春蒐驰骏骨":春日狩猎骏马驰骋,

# 驰:一作骋。,春蒐:春猎。

"总辔俯长河":勒马俯视洛水长河。

"霞处流萦锦":霞光处水流如锦缎萦绕,

# 萦:一作云。

"风前漾卷罗":风起时波纹似轻罗翻卷。

"水花翻照树":水花飞溅映照岸树,

# 花:一作光。

"堤兰倒插波":堤边兰草倒影如倒插波间。

"岂必汾阴曲":何必一定要效仿汉武帝在汾阴所作的《秋风辞》,

# 岂必汾阴曲:与下句两句,汉武帝幸河东,济汾河,作《秋风辞》,其中有“秋风起兮白云飞”、“泛楼船兮济汾河”、“箫鼓鸣兮发棹歌”之句。《文选》卷四五。

"秋云发棹歌":秋日云霞间飘荡着船夫的歌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临洛水》是唐太宗李世民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也是初唐咏怀诗的代表作,借春猎洛水之景,以帝王视角统摄自然与功业。前两联暗喻军威贤才,展掌控山河之姿;后两联工笔描摹霞波兰影,虚实相生。末联反用典故,以“岂必”轻藐旧典,透出对当世气象的从容确信。全诗刚柔并济,既有齐梁辞采之婉丽,又含初唐雄健之风,隐现帝王治世襟怀与盛世自喻。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朝第二位皇帝

李世民(599~649),唐朝皇帝。唐高祖李渊次子。初谥文皇帝,庙号太宗。上元元年(674年),加谥文武大圣皇帝。天宝八载(749年),加谥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唐太宗即位后,任用贤良,兼听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并且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他的政策和措施促成了社会安定、生产发展的升平景象,史称“贞观之治”。李世民兼爱文学、艺术,开设文学馆、弘文馆,招延文士。其诗多为宫廷唱和之作,文词富丽,但不失“雅正”。后人辑有《唐太宗皇帝集》行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咏怀诗。借洛水春猎与河畔霞波之景,暗含对军事功业的自信与治国重贤的帝王襟怀,折射初唐统一战争后李世民的威望与超然心境,以景避言政,却透出对盛世气象的隐晦自喻。

2. 分段赏析

《临洛水》前两联“春蒐驰骏骨,总辔俯长河。霞处流萦锦,风前漾卷罗”,以春猎开篇,借“骏骨”暗喻人才与军威,“总辔俯长河”展现帝王统御山河的从容姿态。后句转写洛水风光,以“流萦锦”“漾卷罗”比喻霞光映水、波纹如绸,将视觉动态凝为工笔细描,既显华贵又含静观之趣,暗合帝王巡游的威严与自得。后两联“水花翻照树,堤兰倒插波。岂必汾阴曲,秋云发棹歌”,聚焦微观景致:水花折射树影、兰草倒映波间,以“翻照”“倒插”强化光影虚实交错的灵动感。末联反用汉武帝《秋风辞》典故,直言洛水秋云自有棹歌清越,无需追慕前朝盛事。全诗以景避言政,却借“岂必”暗透对当世功业的超然自信,刚健中隐见雍容气度。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张籍《杂曲歌辞·秋夜长》

下一篇:唐·岑参《送杨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