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昔开东阁":从前开设东阁,
"相看眼独青":与你相见时,我对你格外看重。
"文章奏金石":你的文章如同奏响的金石之音般美妙,
"衿佩睹仪刑":看到你佩戴的衣冠,就如同看到了美好的典范。
"应世游三辅":你应对世事,游历三辅之地,
"焉能困一经":怎能被一部经书所束缚。
"前星垂炳耀":那如前星般闪耀的光辉,
"染翰侍彤庭":沾染翰墨后在朝廷中侍奉。
"闻说眼空天下士":听闻你眼界极高,觉得天下读书人都入不了你的眼,
"只疑身是洛阳人":我甚至怀疑你是不是洛阳人。
"少年有学谈仁义":你年少时就有学识,谈论仁义头头是道,
"高论无惭问鬼神":高深的言论在探讨鬼神之事时也毫无愧色。
"九载之官看教育":你担任官职九年,专注于教育事业,
"万言诣阙听敷陈":如今带着万言建议到朝廷陈述。
"曳裾巳在长沙日":你曾在长沙的日子里就有高远的志向,
# 巳:一作已。
"知己相逢此志信":如今知己相逢,更坚信你的志向会实现。
"四十虽闻不动心":虽然听说你到了四十岁仍能保持内心平静,
"平生富贵岂能淫":不被外界诱惑所动摇,但一生的富贵又怎能使人放纵呢。
"屡蒙论荐来天禄":多次承蒙推荐来到天禄阁,
"自负文章入翰林":凭借自己的文章才华进入翰林院。
"养望也须添白发":培养声望或许会使你增添白发,
"观光仍遣教青衿":但奉命来教导年轻学子也是观光的一种方式。
"河间好古嗟予慕":我钦佩河间地区喜好古学的人,
"多士从游爱子深":众多学子跟从你学习,我对你的喜爱之情深厚。
明朝蜀献王,文学家,政治家
朱椿朱恒庆,字念占,号椿塘,天津人。乾隆乙未进士,官安塞知县。
1. 分段赏析
第一首首联“伊昔开东阁,相看眼独青”,开篇点明与方教授相识的情景,“伊昔”表示从前,“开东阁”有招揽贤才之意,“眼独青”则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对方教授的特别看重,为全诗奠定了赞赏的基调。颔联“文章奏金石,衿佩睹仪刑”,这两句从文章和品德两个方面对方教授进行赞美。“文章奏金石”形容其文章优美动听,富有感染力;“衿佩睹仪刑”则通过衣冠展现出他的高尚品德,给人以美好的印象。颈联“应世游三辅,焉能困一经”,是对方教授的鼓励和期望。“应世”指应对世事,“游三辅”表示游历治理京畿地区,诗人希望他能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不要局限于一部经书,体现出对方教授的信任和支持。尾联“前星垂炳耀,染翰侍彤庭”,是对方教授的美好祝愿。“前星垂炳耀”寓意他前途光明,“染翰侍彤庭”则希望他能进入朝廷施展才华,为国家和皇帝效力,表达了对他的殷切期待。“伊昔开东阁,相看眼独青。”第二首首联“闻说眼空天下士,只疑身是洛阳人”,以听闻的方式引出对方教授的印象,用“眼空天下士”突出他的高傲,“只疑身是洛阳人”则带有一种幽默和调侃,同时也暗示洛阳人才众多,为后文对他的赞美做铺垫。颔联“少年有学谈仁义,高论无惭问鬼神”,这两句从学识和言论两个方面对方教授进行赞美。“少年有学”说明他年少时就勤奋好学,“谈仁义”体现他的道德修养和学术素养;“高论无惭问鬼神”则进一步强调他的言论高深,在探讨鬼神之事时也毫不逊色,展现出他的博学和自信。颈联“九载之官看教育,万言诣阙听敷陈”,描述他在教育事业上的贡献和向朝廷陈述建议的行为。“九载之官”表明他担任官职时间之长,“看教育”体现他对教育的专注;“万言诣阙”说明他的建议内容丰富,“听敷陈”则表现出他在朝廷上的自信和从容,体现出他的责任感和才能。尾联“曳裾巳在长沙日,知己相逢此志信”,结合他在长沙的经历,表达对他志向的坚信。“曳裾”有依附权贵之意,但在这里更强调他有高远的志向;“知己相逢”则体现出他与蜀献王之间的默契和信任,“此志信”则进一步强调对他志向实现的信心,深化了主题。第三首首联“四十虽闻不动心,平生富贵岂能淫”,以一种理性的口吻对方教授进行劝诫。“四十虽闻不动心”肯定了他到四十岁仍能保持内心平静的优点,“平生富贵岂能淫”则提醒他富贵不能使人放纵,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高尚的品德,体现出对他品德修养的关注。颔联“屡蒙论荐来天禄,自负文章入翰林”,这两句回顾他的经历,肯定他的才华和努力。“屡蒙论荐”说明他多次得到他人的推荐,“来天禄”表示进入朝廷任职;“自负文章入翰林”则强调他凭借自己的文章才华进入翰林院,展现出他的自信和能力。颈联“养望也须添白发,观光仍遣教青衿”,对他提出期望。“养望也须添白发”提醒他在培养声望的过程中可能会付出时间和精力,“观光仍遣教青衿”则希望他不忘教导年轻学子,承担起社会责任,体现出对他社会价值的重视。尾联“河间好古嗟予慕,多士从游爱子深”,表达对他的钦佩和喜爱之情。“河间好古嗟予慕”表示他钦佩河间地区喜好古学的人,“多士从游爱子深”则说明众多学子跟从他学习,他对他们的关爱之情深厚,进一步深化了主题,体现出蜀献王对方教授的认可和关怀。
上一篇:明·李东阳《代石留别用前韵》
下一篇:明·薛蕙《寄浚川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