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透波穿不计春":一棵不知经历多少岁月的枯木朽株,经过雷殛火烧、雨淋水浸,
# 不计春:不计年,即以朽木为神已无年代可考。,火透波穿:火烧水浸。
"根如头面干如身":扭曲的树根像是人的头面,枝干像是人的身躯。
# 干如身:树于像人身。关于木居士的传说很多。《汉书·五行志》:“建平三年,遂阳乡柱仆地,生支如人形,身青黄色,面白,头有髭须。”《南方草木状》卷中:“五岭之间多枫木,岁久则生瘤瘿,一夕遇暴雷骤雨,其树赘暗长三五尺,谓之枫人。越巫取之作术,有通神之验。”,根如头面:树根长得像人的头脸。
"偶然题作木居士":偶然被迷信的人们当成“木居士”加以神化,
# 居士:居士:指未作官的士人(读书人)。后来文人士大夫多用于别号,如白居易称香山居士,欧阳修称六一居士。梵语“迦罗越”的义译。隋惠远《维摩义记》:“居士有二:一、广积资产,居财之士,名为居士;二、在家修道,居家道士,名为居士。”后专称在家奉佛的人。韩诗此语当有寓意,或谓专指王伾、王叔文,则缩小了诗直斥时弊的内涵。从居士二说看,韩诗取不千世事,与世无用的人。这与世无用之物,偶然之机,却成了神。
"便有无穷求福人":立刻便有无数的善男信女跪拜求福。
# 无穷:无数。此承上,说偶然经人一题,便有无数人趋从信奉。
"为神讵比沟中断":它作为“神”,哪点比得上被丢弃在沟渠里的烂木,
# 沟中断:烂坏在水中。,讵:岂,怎能。
"遇赏还同爨下余":若有人赏识,也不过是灶下烧剩的柴薪。
# 爨下余:相传东汉蔡邕精通音乐,一天在吴地闻人烧桐木,有烈火之声,知为良木,取出制琴,果有好音,因桐木一端烧焦,称焦尾琴此为借喻,是说,原为朽木,却被人敬为神。爨:烧火。,赏:赏:赏识。
"朽蠹不胜刀锯力":这腐朽虫蛀的木头,连刀锯都承受不住,
# 蠹:蛀虫。朽蠹,即腐朽虫蛀之物,经不起刀砍锯解。,朽:腐朽。
"匠人虽巧欲何如":纵使匠人手艺再巧,也拿它没办法
# 欲何如:想怎么样,即没办法。
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贞元进士,官至礼部侍郎。谥号文。因昌黎(今辽宁义县)是韩氏郡望,其文中常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韩愈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诗与孟郊齐名,并称“韩孟”。诗风奇崛雄伟,力求新警,有时流于险怪。又善为铺陈,好发议论,后世有“以文为诗”之评,对宋诗影响颇大。代表作品有散文《师说》《祭十二郎文》,诗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山石》等。著有《昌黎先生集》。
1. 写作手法
对比:诗中多处运用对比,增强了讽刺效果。“偶然题作木居士,便有无穷求福人”,“偶然”与“无穷”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人们偶像崇拜的盲目性和荒诞性。原本普通的朽木,仅仅因为一个偶然的命名,就引得众多人趋之若鹜地求福,这种巨大的反差揭示了群体的盲从心理。托物寓理:诗人抓住“木居士”和“求福人”这两个形象,借“木居士”被神化的荒诞现象,托喻社会上存在的种种不合理现象和人们的愚昧行为。通过对这一具体事例的描写,讽刺了当时社会中人们不辨真伪、盲目迷信的风气,也暗讽了统治者利用宗教或类似手段来控制民心的行为。
2. 分段赏析
“火透波穿不计春,根如头面干如身”,此联以白描手法展现朽木形态。“火透波穿”四字,浓缩了自然侵蚀的过程;“不计春”暗喻时间跨度之漫长,暗示其本为无灵死物。根干拟人化的描写,与后文“木居士”形成呼应,为讽刺世人将朽木神化埋下伏笔。“偶然题作木居士,便有无穷求福人”,“偶然”二字点破偶像崇拜的荒诞本质,与下句“无穷”形成强烈反差。诗人以戏剧性转折,揭示群体的盲从心理。原本普通朽木,因被冠以“居士”名号,立刻与神佛无异了,深刻揭露了假、恶、丑的事物的表面现象与内在本质的极不协调,也暗讽了统治者利用宗教控制民心。“为神讵比沟中断,遇赏还同爨下馀”,用对比增强讽刺。前句说,这木头若真有神力,怎会像被丢弃在沟渠的烂木头?后句指,它若遇上识货人,本该当柴火烧掉。两处比喻撕破“神木”伪装,揭露其本质与垃圾无异,揭示了身居高位者的本质,批判了盲目崇拜者的愚昧。“朽蠹不胜刀锯力,匠人虽巧欲何如”,回归现实,腐烂虫蛀的木头连刀锯都承受不住,纵使工匠手艺高超,也无法雕刻成器。末句以反问收尾,既点明朽木毫无价值,又暗讽争相跪拜的善男信女:你们跪拜的究竟是什么?语言冷峻,发人深省。
3. 作品点评
《题木居士二首》以犀利笔触揭露了唐代民间迷信的荒诞。第一首通过"火透波穿"的朽木被奉为神灵的讽刺画面,深刻揭示了盲目崇拜的愚昧性。第二首进一步运用"沟中断"与"爨下馀"的对比,强调所谓神木不过是侥幸逃脱斧斤的庸常木材。韩愈以哲学家眼光捕捉典型社会现象,其批判精神与《论佛骨表》一脉相承,展现了中唐儒学复兴者破除迷信的担当。诗歌语言质朴而寓意深刻,耐人寻味,体现了韩愈以文为诗的特点。
# 退之云偶然题作木居士,便有无穷求福人。”可谓切中时病。凡世之趋附权势,以图身利者,岂问其人贤否,宋能为国为民哉!及其败也,相推入祸门而已。聋俗无知,谄祭非鬼,无异也。
宋黄彻《䂬溪诗话》
# 朱彝尊曰:醒快。
清朱彝尊《批韩诗》
# 道破世情。
清清高宗乾隆皇帝弘历《唐宋诗醇》
# 韩文公有诗云:“偶然题作木居士,便有无穷求福人。”寓意清刻矣。然谓之“木居十”,尚有题名,尚称为“士”。近世且有无名可题者,如“一顽石”、“一荆棘丛”之类,竟有无知人惑掐而祭之,而彼亦遂若真有灵焉者,大可怪矣。
清陈伟勋《酌雅诗话》
# 此种题目,羌无故实,全在烘托,庶有话头。第一章首句言木经剥蚀,有不能计其若干年者。二句言木已居人形。三句转到题位。四句用意从木居士生来。……愈著《原道》,谏迎佛骨,何等严正,而题木居士者,偶然游戏之笔。即如第一首曰“偶然”,曰“便有”,其借以为戏,可于言外悟之。读此可以助性灵,正不宜援《罗池神碑》而例之也。[品]性灵。
不详《诗式》
# 火透波穿不计春,根如头面干如身。 偶然题作木居士,便有无穷求福人。
《唐诗鉴赏辞典》
上一篇:唐·白居易《咏老赠梦得》
下一篇:唐·李白《发白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