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ǒng
lǎo
zèng
mèng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2
jūn
lǎo
wèn
lǎo
yǎn
xiān
tóu
yōng
zhāo
wèi
shū
yǒu
shí
zhàng
chū
jìn
mén
lǎn
zhào
xīn
jìng
xiū
kàn
xiǎo
shū
qíng
rén
zhòng
gòng
shào
nián
shū
wéi
shì
xián
tán
xìng
xiāng
féng
shàng
yǒu

译文

我和您都老了,老了会怎么样呢?眼皮老是发困,晚上睡得早,早上起来也懒得梳头。偶尔出门也要拄着拐杖,成天是闭门家中坐。新磨的镜子虽然明亮可也懒得去照,眼花了别看小字的书籍。对老朋友情义特别重,与少年们的交往很少。只有那闲谈的兴致,在我们相见的时候是越来越浓啊!

逐句剖析

"与君俱老也":我和您都老了,

# 君:指刘禹锡。

"自问老何如":老了会怎么样呢?

"眼涩夜先卧":眼皮老是发困,晚上睡得早,

# 夜先卧:夜晚先睡觉。,眼涩:眼睛干涩。

"头慵朝未梳":早上起来也懒得梳头。

# 朝未梳:早晨还没梳头。梳:梳头。,慵:困倦。

"有时扶杖出":偶尔出门也要拄着拐杖,

# 扶杖出:扶着拐杖出门。

"尽日闭门居":成天是闭门家中坐。

"懒照新磨镜":新磨的镜子虽然明亮可也懒得去照,

"休看小字书":眼花了别看小字的书籍。

"情于故人重":对老朋友情义特别重,

# 故人:老朋友。

"迹共少年疏":与少年们的交往很少。

# 迹共:交往。

"唯是闲谈兴":只有那闲谈的兴致,

# 唯:只有。

"相逢尚有余":在我们相见的时候是越来越浓啊!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咏老赠梦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排律。此诗主题围绕“咏老”展开,描述了诗人年老后的身体状况和生活状态,如眼涩早卧、头慵不梳等。写作手法质朴自然,以直白的语言将年老的种种表现展现出来。从分段来看,前半部分着重刻画自身年老的生活细节,后半部分强调对友人的情谊以及老年生活中仍有的乐趣。作品的可贵之处在于引发人们对“老”的思考,虽描述了年老的不便,但又不会让人觉得“老”可怕,反而充满希望,体现出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语言平实却意味深长,自然让人百读不厌。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排律,也是一首咏老诗。此诗描绘了诗人年老后眼涩早卧、头慵不梳、行动不便等身体状况和生活场景,表达了白居易面对衰老产生的消极、悲观情绪。同时,可与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对比,二者虽同是咏老题材,但因人生观不同,呈现出消极与积极的差异。

2. 写作手法

白描:如“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等句,用简洁质朴的语言,不事雕琢地描绘出年老后身体状态不佳、生活单调的情景,生动展现了老人的处境和生活细节。直抒胸臆:通过描述自身年老的种种表现,直接表达出对衰老的无奈和消极、悲观的情绪,如整首诗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年老带来不便的感慨。对比:与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对比,以刘禹锡诗中积极乐观的态度衬托出白居易诗中消极悲观的情绪,突出两人因人生观不同而产生的差异,使读者更能感受到两人对“老”的不同态度。

3. 分段赏析

开篇“与君俱老也,自问老何如”,点明主题,以自问的方式引发对年老的思考,奠定了全诗感慨的基调。“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这几句运用白描手法,细致描绘年老后身体机能衰退的状态,如眼睛酸涩早卧、懒得梳头、需扶杖行动、闭门不出、不愿照镜、无法看小字书等,生动展现出年老带来的不便,流露出消极无奈的情绪。“情于故人重,迹共少年疏”则从情感和生活轨迹方面,体现出随着年老,与故人情谊愈发深厚,而与少年时的生活渐行渐远,表达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最后“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余”,虽仍有与友人闲谈的兴致,但结合前文来看,更衬托出年老生活的单调与落寞,进一步强化了消极的情感氛围,与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中积极乐观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

4. 作品点评

《咏老赠梦得》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在写作特色上,语言质朴自然,运用白描手法生动地描绘出年老后的生活状态和心境,如“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等句,给人以真切之感。从历史意义来看,它与刘禹锡的《酬乐天咏老见示》相互唱和,展现了两位诗人不同的人生观和对“老”的态度,为研究唐代文人的思想情感和文学交流提供了珍贵素材。此诗虽无广为传颂的名句,但它真实地表达了白居易面对衰老时消极悲观的情绪,与刘禹锡诗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差异丰富了古代咏老题材诗歌的内涵,具有一定的文学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益《赠毛仙翁》

下一篇:唐·韩愈《题木居士二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