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初逐鹿":如今天下群雄并起争夺天下,
# 逐鹿:喻争夺统治权。,初:一作还。,中原:原指黄河南北一带,这里代指中国。逐鹿:比喻争夺政权。典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
"投笔事戎轩":男儿弃文从武投身军旅。
# 戎轩:兵车。亦以借指军队、军事。
"纵横计不就":曾向李密献策却未被采纳,
# 不就:不被采纳。,纵横计:进献谋取天下的谋略。
"慷慨志犹存":但心中壮志从未消减。
# 慷慨志:奋发有为的雄心壮志。
"杖策谒天子":拄着手杖拜见唐高祖,
# 谒:面见。,策:谋略。,杖:拿。
"驱马出关门":快马加鞭出了潼关。
# 关:潼关。
"请缨羁南越":像终军那样自荐缚南越王,
# 南越:亦作“南粤”。古地名,今广东广西一带。国名。秦末赵佗建立,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灭亡。,请缨:自告奋勇请求杀敌。
"凭轼下东藩":乘车东去招降李密旧部。
# 东藩:东方的藩国。东方州郡的泛称。,下:是敌人降服。,凭轼:依凭车轼。依凭战车。轼:古代车厢前面用作扶手的横木。
"郁纡陟高岫":盘旋在崎岖山路上,
# 高岫:高山。岫,山,山洞。,陟:登。,郁纡:盘曲迂回貌。忧思萦绕貌。殷切委婉。
"出没望平原":远望山下平原若隐若现。
# 出没:时隐时现。
"古木吟寒鸟":山林中寒鸟悲凉啼叫,
# 鸟:一作雁。,古木:老树。
"空山啼夜猿":深山里夜猿哀鸣回荡。
"既伤千里目":远望前路心生忧虑,
# 千里目:荒凉冷落,令人凄伤的景象。
"还惊九折魂":惊觉魂魄似在惊惶奔走。
# 九折:旅途遥远而艰险。九断,断成九段。十分之九。折:一作逝。
"岂不惮艰险":难道不怕艰难险阻?
# 惮:畏惧、害怕。
"深怀国士恩":但难忘君王的知遇之恩。
# 恩:待遇。,国士:一国之中的杰出人才。,怀:感。
"季布无二诺":季布许诺必践,
# 诺:答应,诺言。,季布:楚汉时人,以重然诺而著名当世,楚国人中广泛流传着“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侯嬴重一言":侯嬴一诺千金。
# 侯嬴:年老时始为大梁监门小吏。信陵君慕名往访,亲自执辔御车,迎为上客。魏王命将军晋鄙领兵十万救赵,中途停兵不进。侯嬴献计窃得兵符,夺权代将,救赵却秦。
"人生感意气":人活在世上意气当先,
# 意气:指志趣投合,君臣际遇,必须实践诺言,感恩图报。,感:念。
"功名谁复论":何必计较功名利禄。
# 谁复论:谁还能去计较。复:再,又。
初唐时期政治家
魏徵(580~643),唐代政治家。字玄成,魏郡馆陶(今属河北)人。年少时,好学有大志,曾为道士。历官尚书右丞、秘书临、侍中、左光禄大夫、太子太师等职,封郑国公,以直谏敢言著称,史称诤臣。卒谥文贞。魏徵提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多次劝太宗以隋亡为鉴,引《荀子》语,谓“君似舟,民似水”。其言论见于《贞观政要》。其诗多为郊庙乐章及奉和应制之作,惟《述怀》一篇,气势雄浑,骨力遒劲,在唐初诗中独放异彩。著有《隋书》序论与《梁书》《陈书》《北齐书》总论,主持修撰梁、陈、齐、周、隋史,主编《群书治要》。有《魏郑公诗文集》辑本。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是五言古诗,属咏怀题材。全诗以魏徵投笔从戎、出关招降的经历为主线,刻画出使艰险与忠君报国的矛盾心境,直抒重诺轻生、不图功名的价值观。既是对个人命运的反思,亦折射出初唐士人从割据谋士向治国能臣转型的精神轨迹。
2. 写作手法
用典:诗中“请缨系南越”化用终军自荐出使南越典故,以“系”字凸显招降割据势力的使命感;“凭轼下东藩”暗引郦食其游说齐王归汉史实,借“下”字强化政治斡旋的果决。末四句“季布无二诺,侯赢重一言”并列季布守信报恩与侯嬴自刎践诺两典,以“一诺”“一言”的重复句式,将个人信义与历史忠烈叠合,直指“重意气”价值观。典故密集而不堆砌,历史纵深与现实使命浑然一体。反衬:“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以听觉反衬心境:寒鸟哀鸣、夜猿啼啸的凄厉声景,反衬出使途中山河凋敝的沉寂压抑。
3. 分段赏析
“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以“逐鹿”典喻群雄争霸,呼应《史记》中“秦失其鹿”的天下纷争,诗人弃文从武,暗含班超“投笔从戎”的志向;“纵横计不就”直指向李密献策未果的挫败,“慷慨志犹存”以转折句式凸显壮志未泯,如苏秦游说秦国失败仍怀合纵之志。“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以“杖策”的果断与“驱马”的急迫,刻画投唐后受重用的果敢姿态,“请缨系南越”化用终军自荐典(《汉书》),以“系”字拟降服割据势力;“凭轼下东藩”暗引郦食其说齐归汉,借“下”字强化政治斡旋力度,动词精准如刀刻。“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以山路迂回反衬心绪起伏,“陟高岫”的攀登动态与“平原出没”的视觉恍惚,暗示使命未卜的忐忑;“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以听觉渲染荒寂:寒鸟哀鸣、夜猿啼啸的凄厉声景,反衬山河凋敝的压抑,情景如《诗经》般浑融。“既伤千里目,还惊九逝魂”糅合屈原《哀郢》“目极千里”“魂一夕九逝”意象,明写远望伤怀、魂魄惊惶,实则暗藏对险途的隐忧;“岂不惮艰险”以反问直露畏葸,却借“深怀国士恩”收束,呼应季布“一诺千金”、侯嬴自刎践诺典故,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终以“人生感意气”升华重诺轻生、不图功名的价值观,如金石铿锵。
4. 作品点评
《述怀》以雄浑笔力扫六朝绮靡余风,开盛唐气象。全诗以史入诗,将“逐鹿”“请缨”等宏大叙事与“寒鸟”“夜猿”的沉郁意象交织,形成刚柔并济的审美张力。语言上化用班超、终军等历史典故却自然如己出,如“系南越”“下东藩”等动词精准凝练,既承汉魏风骨,又融南朝清绮之致。其“文质彬彬”特质尤显:前四句直抒“慷慨志犹存”的壮怀,如金石掷地;后十句以“古木鸣寒鸟”的凄怆反衬,似《诗经》比兴。尤以“人生感意气”收束全篇,将功名抛却、唯重信诺的价值观,与北地雄浑气格熔铸一体,践行其《隋书》倡导的南北文风合一主张。
# 蒋春甫曰:起语参差胜人整。
明凌宏宪《唐诗广选》
# 此已具盛唐之骨,离却陈隋滞靡,想见其人。“出没”二字,深得远望之神。
《唐诗直解》
# 挺挺有烈士风。“占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是初唐一等格力。
明陆时雍《唐诗镜》
# 高华秀丽,远驾六朝,真似朱霞半天。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此唐发始一篇古诗,笔力遒劲,词采英毅,领袖一代诗人。须看其步趋古人不苟处。共二十句,却是五解。今人每恃才逞学,一笔扫将去,无论不如古人,则气亦易竭。谙乎解数,则下笔自有分寸,便得造古人地位矣。
清徐增《而庵说唐诗》
# 气骨高古,变从前纤靡之习。盛唐风格,发源于此。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沉郁顿挫,格振神超。
《网师园唐诗笺》
# 魏徵的《出关》(《述怀》)唐初诗的佳品,它既继承了前代古诗的风格,又为后面的唐诗开创了新的局面……“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这四句很有后世唐诗的韵味。
王传胪
下一篇:唐·吕温《冬夜即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