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落秋山晓":月落时分,群山披上晓色,山野空旷,
# 月落:月亮落下的时候。
"城头鼓角停":城楼上的鼓角鸣声划破夜空后又安静下来。
"长江流剩梦":那长流不断的赣江水,仿佛是要将自己从一个梦想流入另一个梦想,
# 剩:一作“远”。
"孤棹拨残星":那划动的短棹是在拨动水中残存的星光倒影。
# 残星:残存的星光。,棹:船桨。,孤:一作“短”。
"露湿鸥衣白":露水打湿了白鸥的羽毛,
# 湿:打湿。
"天光雁字青":水天一色,鸥驻雁飞,变成天边的一串青点。
"苍茫回首望":回首望去,只见水天苍茫,旷远无边,
"海岳一孤亭":螺山已似海岳之中的一个小小孤亭。
# 孤亭:这里指螺川。
明末清初著名散文大家、诗人,明遗民诗人代表
王猷定(1598-1662),字于一,号轸石,汉族,江西南昌人。明贡生,入清后不仕,晚寓居浙中西湖僧舍。他工诗古文,其作品郁勃多奇气,行书楷法亦名重一时。曾在史可法幕下效命,明亡后,日以诗文自娱。其主要作品为《四照堂集》,在文学创作上,诗歌与散文皆有较高成就,以独特的风格在明末清初文坛占据重要地位,对后世研究明清易代之际的文学发展与文人心态具有重要意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行旅离别诗。介绍了诗人秋日清晨从螺川出发的情景,描绘了月落鼓停、江流棹动、露湿鸥雁、回望孤亭等画面,体现了行旅的孤寂与时间之早,营造了清峭而苍茫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螺川的依恋及离别后的怅惘之情。
2.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长江流剩梦,孤棹拨残星”,“长江”“孤棹”为实,是眼前所见之景;“剩梦”“残星”为虚,将梦境与星影融入,虚实相生,既体现行舟时辰之早,又增添了朦胧的诗意与离别的惆怅。借景抒情:全诗借“月落”“秋山”“长江”“孤棹”“鸥衣”“雁字”“孤亭”等景物,将离别时的孤寂、惆怅之情融入其中,如尾联以孤亭般的螺山,抒发对螺山的依恋与离别的深沉愁绪。动静结合:“孤棹拨残星”中,“孤棹”划动是动景,“残星”是静景,一动一静,生动展现出早行时江面上的动态画面,更衬出环境的静谧与诗人内心的孤寂。
3. 分段赏析
首联:“月落秋山晓,城头鼓角停”,点明时间为秋日清晨,月落西山,晨光初现,群山在晓色中轮廓清晰,画面开阔而静谧。次句“城头鼓角停”以声衬静,鼓角声划破夜空后归于沉寂,更显清晨的空寂。此联通过视听结合的手法,勾勒出欲发未发时的螺川景象,为全诗奠定了清峭、宁静的基调,含蓄地为后文抒发离情做铺垫。颔联:“长江流剩梦,孤棹拨残星”,诗人登上小舟,俯视赣江,长流不息的江水仿佛承载着自己的“远梦”,随波流向远方;划动的短棹打破水面平静,仿佛在拨动水中残存的星光倒影。“流”“拨”二字动感十足,将“梦”“星”等虚幻意象与“长江”“短棹”等实体结合,虚实相生,既写出了行舟之早(残星未灭),又暗示诗人在朦胧睡意中踏上旅途,离情似梦般缥缈难遣,意境空灵悠远。颈联:“露湿鸥衣白,天光雁字青”,视野转向天际水涯,秋露湿润,白鸥羽毛洁白如雪;天光澄澈,南飞的雁群排成青色“人”字。“鸥衣白”与“雁字青”色彩鲜明,以白、青二色凸显秋江早晨空气的清新爽朗。水天一色中,鸥鸟驻足、雁阵南飞、小舟轻摇,构成一幅淡墨山水画,画面开阔明晰而又飘逸灵动。细品之下,“露湿”暗含离别的伤感(如泪湿衣襟),“雁字”则可能象征书信,隐含诗人对故地的思念与离别的怅惘,景中藏情,蕴藉深沉。尾联:“苍茫回首望,海岳一孤亭”,船行渐远,诗人回首眺望,只见水天苍茫,螺山已变得如“海岳”中的一座小小孤亭。“孤亭”既实写螺山远观如亭的形态,又虚指送别的长亭,一语双关。螺山仿佛化身为目送行舟的“孤亭”,拟人化的描写将螺山与诗人的情感相连,既表现了螺山的楚楚依人,又含蓄地抒发了诗人对螺川的依恋之情。“苍茫”二字渲染出辽阔而孤寂的氛围,将离别后的孤独感推向深处,言有尽而意无穷。
上一篇:明·宋登春《江村寒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