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代佳人奈老何":绝代佳人终究难逃衰老,
"千红万紫尽婆娑":万千红紫虽盛却已凋零婆娑。
"好天良夜三通角":美好的夜晚号角声多次吹响,
"寒食清明一掷梭":寒食清明时节如梭子般飞逝而过。
"罗袖几回承不着":罗袖几次没能接住飘落的花瓣,
"绣鞋频避踏还多":绣鞋频频躲避却还是踩到残红。
"春光摇荡江南北":春光在江南江北摇曳荡漾,
"泪落长秋月下歌":佳人只能在秋月下泪流悲歌。
唐时升(1551~1636)明代学者。字叔达,号灌园叟,南直隶苏州府嘉定(今属上海)人,受业归有光,年未三十,弃举子业,专意古学,工诗文,用词清浅,善画墨梅。家境贫寒,然好助人,人称好施与。与娄坚、李流芳、程嘉燧合称“嘉定四先生”,又与里人娄坚、程嘉燧并称“练川三老”。
1. 分段赏析
“绝代佳人奈老何,千红万紫尽婆娑”两句以比喻开篇,将落花比作绝代佳人,感叹再美的容颜也抵不过岁月流逝,正如繁花终会凋零。“奈老何”三字饱含无奈,“千红万紫”描绘出百花争艳时的绚丽,“婆娑”则生动展现出落花随风摇曳、飘零的姿态,奠定了全诗凄美、怅惘的基调。“好天良夜三通角,寒食清明一掷梭”两句借助时间意象抒情。“好天良夜”本应是赏心乐事之时,而“三通角”的号角声却打破了这份美好,暗示时光在不经意间流逝;“寒食清明”是特定的时间点,“一掷梭”运用比喻,将时光比作飞梭,形象地说明时光飞逝之快,表达出诗人对光阴易逝的感慨。“罗袖几回承不着,绣鞋频避踏还多”两句通过细节描写侧面烘托落花之态。“罗袖”“绣鞋”代指女子,女子多次想用衣袖承接落花却未能如愿,频频躲避以免踩踏落花,然而落花依旧满地皆是。这些动作细节,从侧面生动展现出落花数量之多、飘零之盛,也暗含人们对落花的怜惜之情。“春光摇荡江南北,泪落长秋月下歌”两句意境开阔且情感深沉。“春光摇荡江南北”将视野拓展至广阔的江南大地,描绘出暮春时节春光在天地间弥漫摇荡的景象,看似壮美,实则暗含春光将逝的怅惘;“泪落长秋月下歌”则由景及人,诗人在月下长歌,泪水洒落,将对春光消逝、美好不再的伤感之情尽情抒发,余韵悠长,令人回味无穷。
上一篇:明·张羽《小游仙(四首)》
下一篇:明·潘一桂《送钱受之宫詹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