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óng
jūn
xíng

朝代:唐作者:李颀浏览量:2
bái
dēng
shān
wàng
fēng
huǒ
hūn
huáng
yìn
bàng
jiāo
xíng
rén
diāo
dǒu
fēng
shā
àn
gōng
zhǔ
yōu
yuàn
duō
yíng
wàn
chéng
guō
xuě
fēn
fēn
lián
yàn
āi
míng
fēi
ér
yǎn
lèi
shuāng
shuāng
luò
wén
dào
mén
yóu
bèi
zhē
yīng
jiāng
xìng
mìng
zhú
qīng
chē
nián
nián
zhàn
mái
huāng
wài
kōng
jiàn
táo
hàn
jiā

译文

白天登山观察报警的烽火台,黄昏时牵马到交河边饮水。战士的刁斗声在昏暗的风沙中回荡,如同公主琵琶曲般充满幽怨。旷野云雾茫茫万里不见城郭,雨雪纷纷笼罩着无边的沙漠。哀鸣的胡雁夜夜从空中飞过,胡人士兵个个眼泪双双滴落。听说玉门关已被挡住了归路,战士只有追随将军拼命奔波。年年战死的尸骨埋葬于荒野,换来的只是西域葡萄送汉家。

逐句剖析

"白日登山望烽火":白天登山观察报警的烽火台,

# 烽火:古代一种警报。,白日:白天。

"昏黄饮马傍交河":黄昏时牵马到交河边饮水。

# 交河:古县名,故城在今新疆吐鲁番西面。,傍:顺着。,饮马:给马喂水。,昏黄:一作黄昏。

"行人刁斗风沙暗":战士的刁斗声在昏暗的风沙中回荡,

# 刁斗:古代军中铜制炊具,容量一斗。白天用以煮饭,晚上敲击代替更柝。,行人:出征战士。

"公主琵琶幽怨多":如同公主琵琶曲般充满幽怨。

# 公主琵琶:汉武帝时以江都王刘建女细君嫁乌孙国王昆莫,恐其途中烦闷,故弹琵琶以娱之。

"野营万里无城郭":旷野云雾茫茫万里不见城郭,

# 城郭:城市。,营:一作云。

"雨雪纷纷连大漠":雨雪纷纷笼罩着无边的沙漠。

# 连大漠:与大沙漠连成一片。

"胡雁哀鸣夜夜飞":哀鸣的胡雁夜夜从空中飞过,

# 胡雁:北方的大雁。

"胡儿眼泪双双落":胡人士兵个个眼泪双双滴落。

# 胡儿:西北少数民族的人民。

"闻道玉门犹被遮":听说玉门关已被挡住了归路,

# 闻道玉门犹被遮:闻道”两句:汉武帝曾命李广利攻大宛,欲至贰师城取良马,战不利,广利上书请罢兵回国,武帝大怒,发使至玉门关,曰:“军有敢入,斩之!”两句意谓边战还在进行,只得随着将军去拼命。闻道:听说。遮:阻断,封锁,遮拦。

"应将性命逐轻车":战士只有追随将军拼命奔波。

# 轻车:一种战车。古时作战,战车在前,士卒在后。汉武帝时大将李蔡曾被封为轻车将军。这里泛指边塞将领。,逐:追逐。

"年年战骨埋荒外":年年战死的尸骨埋葬于荒野,

"空见蒲桃入汉家":换来的只是西域葡萄送汉家。

# 汉家:此指中原地带。,蒲桃:今作“葡萄”。,空见:徒然看见。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古从军行》是唐代李颀创作的七言乐府诗,借汉武帝开边求葡萄的典故,暗讽唐玄宗天宝年间的穷兵黩武。全诗以边塞军旅生活为线索:开篇“白日登山望烽、黄昏饮马交河”直击将士从早至晚的艰辛;“刁斗悲呛”“琵琶幽怨”以声响渲染夜营的肃穆凄凉,借王昭君典故暗寓征人思乡之愁;“野云万里”“雨雪连漠”“胡雁哀鸣”等意象,勾勒出边陲荒寒绝境,连“胡儿”都因战乱落泪,可见战争之残酷。末段以“玉门被遮”写归途阻断,将士被迫拼死沙场,最终“年年战骨埋荒外”与“空见蒲桃入汉家”形成血泪对比——战士生命仅换得异域果树,辛辣讽刺统治者为贪欲牺牲人命的荒谬。全诗层层蓄势,至结尾“卒章显志”,以叠字(“纷纷”“年年”)强化音律的悲壮感,双声词(“刁斗”“琵琶”)增添音节顿挫之美,在沉郁苍凉中完成对战争本质的深刻批判。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盛唐诗人

李颀(?~753?),唐代诗人,家居河南颍阳(今河南登封西)。开元进士,曾任新乡县尉,后长期隐居嵩山、少室山一带的“东川别业”。交游广泛,与盛唐时一些著名诗人,都有诗作往还。其所作边塞诗,风格豪壮奔放、慷慨深沉,七言歌行尤具特色。寄赠友人之作,刻画人物形貌神情颇为生动。笃信道教,相关作品亦多。代表作品有《送魏万之京》。有《李颀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初年。根据《资治通鉴·天宝元年》记载:“当时全国受教化州郡有三百三十一处,羁縻州八百处,设置十大节度使和经略使负责边防。...各镇驻军共计四十九万人,战马八万余匹。开元年间以前,每年供应边兵的衣粮费用不超过二百万;天宝年间之后,边将奏报需增兵的数量逐渐增多,每年衣物需求达到一千二十万匹,粮食消耗一百九十万斛,朝廷和百姓的负担加重,民众开始陷入困顿。”由此可见,诗人虽然表面上在歌咏历史事件,但作品内容实际反映了他对唐玄宗不断扩展边疆战事的治国策略所持的批评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乐府诗​​,也是一首​​边塞的讽刺诗​​。全诗借汉喻唐,通过描绘戍边将士的悲苦境遇与战争代价,尖锐批判了统治者的穷兵黩武,传递出深沉的反战思想与人道关怀。

2. 写作手法

渲染:​​“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以“万里无城郭”渲染荒凉孤绝,“雨雪纷纷”强化苦寒氛围,凸显戍边环境的险恶。用典:​​“闻道玉门犹被遮”。​巧用汉武帝阻断玉门关与葡萄入汉的史实的典故,汉武帝派李广利攻大宛国求汗血马,战败后为掩盖失败,下令封锁玉门关(“遮”),禁止撤军。最终仅带回葡萄(蒲桃)种植于离宫,成为帝王享乐之物。以汉喻唐,暗讽玄宗穷兵黩武却拒绝退兵的暴政,将士沦为政治博弈的牺牲品。叠字:“纷纷”​​(雨雪)写环境之酷烈;​​“夜夜”​​(哀鸣)、​​“双双”​​(落泪)强调痛苦绵延;​​“年年”​​(战骨埋荒)凸显悲剧循环。

3. 分段赏析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诗开头先写从军生活的紧张。第一、二句讲“白日”“黄昏”的情形:白天爬上山观察四周是否有举烽火的边警;黄昏时又到交河边上让马喝水(交河在今新疆吐鲁番西面,这里借指边疆的河流)。“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第三、四句接着描述夜晚的景象:风沙弥漫,一片漆黑,只听得见军营巡夜的打更声和如泣如诉的幽怨琵琶声。这里的“刁斗”是古代军中铜制的炊具,容量一斗,白天用来煮饭,晚上则敲击代替更柝。“公主琵琶”指的是汉朝细君公主远嫁乌孙国时的琵琶曲调,自然不会是欢快的声音,而是带着哀怨。“行人”指出征将士,这样便与下一句的公主出塞之声形成呼应。“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第五、六句进一步渲染边地的环境。军营所在之处,四周都是荒野,没有城郭可以依靠,“万里”极言其辽阔;雨雪纷纷,甚至与大漠相连,那凄冷严寒的情形可以想象。以上六句,写尽了从军生活的艰苦。“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第七、八句似乎该正面写出“行人”的哀怨了,诗人却另辟蹊径,从侧面着笔,写下“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胡地的雁和人都是当地生长,尚且整夜哀鸣、双双落泪,更何况远戍到此的“行人”。两个“胡”字有意重复,“夜夜”“双双”用叠字,增强了烘托的效果。面对这样恶劣的环境,谁不想班师回乡?第九句“闻道玉门犹被遮”突然转折,像当头一棒,打断了“行人”的思归念头。这里暗指当朝皇帝一意孤行,穷兵黩武。接着第十句“应将性命逐轻车”,说罢兵不成,只能跟着将领的“轻车”去与敌军拼杀,这一句的分量压过了前面八句。拼命死战的结果不过第十一句“年年战骨埋荒外”,诗人用“年年”二字,指出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全诗一步步推进,从平时军旅生活,到战时紧急情况,最后说到死亡,为的是什么?这十一句的压力下,最后一句给出答案:“空见蒲桃入汉家”。“蒲桃”即葡萄,汉武帝时为求天马开通西域,引发战端,当时随天马传入的还有葡萄和苜蓿种子,种在离宫别馆旁,到处都是。这里用这个典故,讥讽好大喜功的帝王,牺牲无数性命,只换来区区葡萄。言外之意,可见帝王的草菅人命。

4. 作品点评

此诗通篇采用层递式结构,每一句都蓄势聚力,步步紧逼,直至末句点睛破题,使讽喻之力喷薄而出。其音韵设计尤具匠心:首句“白日”二字皆用入声,如擂响开场鼓板,奠定肃穆基调;三、四句“刁斗”“琵琶”巧施双声之法,以连绵之声强化音节韵律之美。中段转用入声韵部,“双双落”三字融合江阳韵的洪亮与入声的促迫,宛如云锣的恢弘与鼓板的铿锵交织,开合收放间构成音效巅峰。末段突转张口最大的六麻韵,在五音体系内形成首段羽音(水)之沉郁、中段角音(木)之激越、末段商音(金)之清冽的错落对比。全诗更以“纷纷”“夜夜”等叠词贯穿,既深化语意密度,又通过叠字叠韵的声效叠加,赋予文本多层次的听觉美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李颀此作,实多刺讽意。吴山民曰:骨气老劲。中四句乐府高语。结联具几许感叹意。周明翊曰:体格少逊《古意》篇,气亦自老。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以人命换塞外之物,失策甚矣。为天边者垂戒,故作此诗。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音调铿锵,风情澹冶,皆真骨独存,以质胜文,所以高步盛唐,为千秋绝艺。

明邢昉《唐风定》

# 周末“渐石”之章,不胜哀怨,读此令人心酸,有不忍闻者。

《唐诗绪笺》

# 气格雄浑,盛唐本色。一结寓感慨之意。

清吴煊、胡棠《唐贤三昧集笺注》

# 讽刺蕴藉(末句下)。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商隐《一片》

下一篇:唐·张谓《早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