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ī
pǐn
èr
shí
·
·
jīng
shén

朝代:唐作者:司空图浏览量:2
fǎn
jìn
xiāng
lái
míng
jué
huā
chū
tāi
qīng
chūn
yīng
yáng
liǔ
chí
tái
shān
rén
lái
qīng
jiǔ
mǎn
bēi
shēng
yuǎn
chū
zhuó
huī
miào
zào
rán
shuí
cái

译文

人的精神难以全部反映,适当时刻就会显现出来。好诗如清水能够见底,又如同奇花即将绽开。春光里鹦鹉正在歌唱,杨柳掩映着水中楼台。青山雅士飘然而至,共饮清酒慰我情怀。作品显出生气,毫不刻板滞呆。写得微妙达到与大自然同化,谁还能够加以指责评裁。

逐句剖析

"欲返不尽":人的精神难以全部反映,

# 返:一作反。

"相期与来":适当时刻就会显现出来。

# 相期与来:又相约同来。

"明漪绝底":好诗如清水能够见底,

# 明漪绝底:望清波于无底深涧中。

"奇花初胎":又如同奇花即将绽开。

"青春鹦鹉":春光里鹦鹉正在歌唱,

"杨柳池台":杨柳掩映着水中楼台。

"碧山人来":青山雅士飘然而至,

"清酒满杯":共饮清酒慰我情怀。

"生气远出":作品显出生气,

# 生气远出:生命气息广远释放。

"不著死灰":毫不刻板滞呆。

"妙造自然":写得微妙达到与大自然同化,

"伊谁与裁":谁还能够加以指责评裁。

# 伊谁:犹言“阿谁”。伊:语助词。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诗品二十四则·精神》是唐代司空图所作《二十四诗品》中的一则。该诗围绕如何使诗篇具有“精神”展开。这首诗探讨诗歌创作中“精神”风格的形成、特点及掌握方法。内容方面,先正面阐述使诗篇具精神的途径,即诗人对客观对象深入探究;接着以四个意象描绘“精神”风格品貌;最后议论形成“精神”诗风的条件与方法,强调需生气流溢、精完神足。作品以独特的诗性语言,为诗歌创作中“精神”风格的塑造提供深刻见解,对理解古代诗歌创作理念有重要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诗人

司空图(837~908),唐代诗人、诗论家。字表圣,自号知非子、耐辱居士,河中虞乡(今山西永济)人。咸通进士,官至知制诰、中书舍人,后隐居中条山王官谷。司空图工文能诗,亦擅书法。其论诗极力推崇王维、韦应物,强调“味外之旨”和“韵外之致”,对后代严羽、王士禛等人的诗论颇有影响。其诗作以写景咏物、反映隐居生活为主。苏轼谓其“崎岖兵乱之间,而诗文高雅,犹有承平遗风”(《东坡题跋》)。代表作品有《河湟有感》《狂歌》,后人辑有《司空表圣文集》《司空表圣诗集》行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二十四诗品·精神》是唐代诗人司空图的作品之一。司空图身处唐朝末年,彼时社会动荡不安,百姓深陷水深火热。早年,司空图进士及第,历任中侍御史、礼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然而,仕途并非一帆风顺,几经起落,他目睹世风日下,深感仅凭个人之力难以扭转社会现状,遂抱持逃避现实的态度,决然辞官归乡。据史料,辞官后的他,隐居于河中中条山王官谷,于山水花鸟间寄托情志,远离乱世纷扰,追寻怡然自得之境。在思想层面,为给心灵寻觅栖息之所,司空图构建起冲淡、超诣的精神境界,让内心有所归依。他这种面对唐末动荡现实的人生态度,深刻影响了其诗论。《二十四诗品》以诗论诗形式的诞生,与中国古代生产方式、思维方式紧密相连,和中国文化发展进程以及唐朝文化氛围息息相关,司空图所处的社会环境,更是推动了其诗性语言的形成,这是个人、社会与环境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成果。在这些因素的相互交织下,催生出《二十四诗品》不一样的以诗论诗言说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意向组合:文中“以下六句,充分发挥以诗论诗的特点,用四个意象组成一个场景,来描绘‘精神’风格的具体品貌”,通过选取特定意象构建场景,生动形象地展现“精神”风格的具体形态,使抽象的诗风变得可感。

2. 分段赏析

“欲返不尽,相期与来。”此联开篇点题,以一种对某种境界的向往之情起笔。“欲返不尽”表达出这种境界的高深莫测,难以完全把握,“相期与来”则体现出诗人对这种境界的期待,仿佛在等待着与之相遇,为下文描绘具体的景象奠定了情感基础。“明漪绝底,奇花初胎。”这一联开始描绘具体的自然景象。“明漪绝底”通过对水的描写,展现出一种清澈纯净的美感,“奇花初胎”则将视角转向花朵,描绘出花朵刚刚孕育时的那种新奇与独特,给人以清新、充满希望的感觉。“青春鹦鹉,杨柳池台。”颔联继续丰富画面。“青春鹦鹉”赋予鹦鹉以青春的活力,“杨柳池台”则勾勒出一幅园林风光图,杨柳依依,池台静谧,进一步营造出一种清新、自然的氛围,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碧山人来,清酒满杯。”颈联将视角从自然景象转移到人物活动上。“碧山人来”描绘出有人来到碧绿的山中,“清酒满杯”则体现出一种闲适、惬意的生活状态,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增添了画面的生活气息。“生气远出,不著死灰。”此联对前面所描绘的景象进行总结和升华,强调这种境界充满生机活力,“生气远出”生动地表现出生命力向外散发、蓬勃向上的状态,“不著死灰”则从反面强调没有萎靡不振的感觉,突出了这种境界的美妙。“妙造自然,伊谁与裁。”尾联以一种赞叹和疑问的方式结束全诗。“妙造自然”高度赞美了前面所描绘的境界是如此美妙,仿佛是大自然巧妙创造出来的,“伊谁与裁”则以一种疑问的方式,进一步强调这种境界的精妙和难以捉摸,给人以无尽的遐想空间。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牧《故洛阳城有感》

下一篇:唐·鱼玄机《游崇真观南楼睹新及第题名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