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返不尽":人的精神难以全部反映,
# 返:一作反。
"相期与来":适当时刻就会显现出来。
# 相期与来:又相约同来。
"明漪绝底":好诗如清水能够见底,
# 明漪绝底:望清波于无底深涧中。
"奇花初胎":又如同奇花即将绽开。
"青春鹦鹉":春光里鹦鹉正在歌唱,
"杨柳池台":杨柳掩映着水中楼台。
"碧山人来":青山雅士飘然而至,
"清酒满杯":共饮清酒慰我情怀。
"生气远出":作品显出生气,
# 生气远出:生命气息广远释放。
"不著死灰":毫不刻板滞呆。
"妙造自然":写得微妙达到与大自然同化,
"伊谁与裁":谁还能够加以指责评裁。
# 伊谁:犹言“阿谁”。伊:语助词。
晚唐诗人
司空图(837~908),唐代诗人、诗论家。字表圣,自号知非子、耐辱居士,河中虞乡(今山西永济)人。咸通进士,官至知制诰、中书舍人,后隐居中条山王官谷。司空图工文能诗,亦擅书法。其论诗极力推崇王维、韦应物,强调“味外之旨”和“韵外之致”,对后代严羽、王士禛等人的诗论颇有影响。其诗作以写景咏物、反映隐居生活为主。苏轼谓其“崎岖兵乱之间,而诗文高雅,犹有承平遗风”(《东坡题跋》)。代表作品有《河湟有感》《狂歌》,后人辑有《司空表圣文集》《司空表圣诗集》行世。
1. 写作手法
意向组合:文中“以下六句,充分发挥以诗论诗的特点,用四个意象组成一个场景,来描绘‘精神’风格的具体品貌”,通过选取特定意象构建场景,生动形象地展现“精神”风格的具体形态,使抽象的诗风变得可感。
2. 分段赏析
“欲返不尽,相期与来。”此联开篇点题,以一种对某种境界的向往之情起笔。“欲返不尽”表达出这种境界的高深莫测,难以完全把握,“相期与来”则体现出诗人对这种境界的期待,仿佛在等待着与之相遇,为下文描绘具体的景象奠定了情感基础。“明漪绝底,奇花初胎。”这一联开始描绘具体的自然景象。“明漪绝底”通过对水的描写,展现出一种清澈纯净的美感,“奇花初胎”则将视角转向花朵,描绘出花朵刚刚孕育时的那种新奇与独特,给人以清新、充满希望的感觉。“青春鹦鹉,杨柳池台。”颔联继续丰富画面。“青春鹦鹉”赋予鹦鹉以青春的活力,“杨柳池台”则勾勒出一幅园林风光图,杨柳依依,池台静谧,进一步营造出一种清新、自然的氛围,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碧山人来,清酒满杯。”颈联将视角从自然景象转移到人物活动上。“碧山人来”描绘出有人来到碧绿的山中,“清酒满杯”则体现出一种闲适、惬意的生活状态,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增添了画面的生活气息。“生气远出,不著死灰。”此联对前面所描绘的景象进行总结和升华,强调这种境界充满生机活力,“生气远出”生动地表现出生命力向外散发、蓬勃向上的状态,“不著死灰”则从反面强调没有萎靡不振的感觉,突出了这种境界的美妙。“妙造自然,伊谁与裁。”尾联以一种赞叹和疑问的方式结束全诗。“妙造自然”高度赞美了前面所描绘的境界是如此美妙,仿佛是大自然巧妙创造出来的,“伊谁与裁”则以一种疑问的方式,进一步强调这种境界的精妙和难以捉摸,给人以无尽的遐想空间。
上一篇:唐·杜牧《故洛阳城有感》